泉州基督教泉南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 |
泉州基督教泉南堂位於泉州市中山中路374號,清同治二年(1863年),英國長老會杜嘉德牧師將福音傳入泉州。三年後,泉南堂正式成立,當時正值施琅將軍後人轉手出讓施琅將軍後花園「新花山」書房的舊址,教會就把它買了下來,建成泉州第一座教堂。泉南堂自建成以來有三次重建,兩年前拆除的舊教堂建造於1927年,1938年教堂遭日軍轟炸後又經歷重修;1949年主堂和鐘樓部分翻建。文革期間,教堂被工廠占用,直到1980年落實宗教房產政策後,才重新歸還教會。由於建築年代久遠,加上幾遭破壞已成危房,又因信主得救的人數越來越多,原來的教堂已容納不下日益增加的信徒群眾,本堂堂委們經過兩年多的同心探討,決定重建教堂。
基本內容
泉州基督教泉南堂會位於泉州市中山中路374號,清同治二年(1863年),英國長老會杜嘉德牧師將福音傳入泉州。三年後,泉南堂正式成立,當時正值施琅將軍後人轉手出讓施琅將軍後花園「新花山」書房的舊址,教會就把它買了下來,建成泉州第一座教堂。 泉南堂自建成以來有三次重建,兩年前拆除的舊教堂建造於1927年,1938年教堂遭日軍轟炸後又經歷重修;1949年主堂和鐘樓部分翻建。文革期間,教堂被工廠占用,直到1980年落實宗教房產政策後,才重新歸還教會。由於建築年代久遠,加上幾遭破壞已成危房,又因信主得救的人數越來越多,原來的教堂已容納不下日益增加的信徒群眾,本堂堂委們經過兩年多的同心探討,決定重建教堂。
建堂期間,本堂租用通政巷1號為臨時聚會場所,直到2004年1月17日才重新搬回新堂。
本堂設教至今141年,歷來是泉州市區基督教活動中心和市基督教兩會所在地,在海內外頗負盛名,亦廣有影響。本堂現有牧師3人,長老2人,傳道4人,執事10人,堂委30人,信徒4000人左右。
本堂的管理框架可分為二大部分,計16個事工小組:
一、教務部:
1、講台事奉組;2、聖樂事奉組;3、青年事工組;4、婦女事工組;5、主日學道組;6、文字資料組;7、巡家探訪關懷組;8、培訓組;9、宣教組。
二、堂務部:
1、財務組;2、總務組;3、招待組;醫療組;5售書組;6、婚姻事務組;7對外聯絡組;
教務部由蘇偉垣牧師、林美璇牧師、林澤偉牧師負責;
堂務部由黃德恩長老;陳志忠長老負責。
相信在神恩手的帶領下,加上全體弟兄姐妹的同心禱告及熱心事奉,泉南堂必將在成為一支社會穩定、宗教和順的積極力量。這堂將來的榮耀必大過先前!
乘車路線:可乘2/3/13/21/32路公交車到鐘樓或玉犀巷站下。
基督教建築
初期基督教建築反映了當時一些奴隸和貧民,早期基督教雕塑,主要表現在紀念死者、寄託對來世希望的石棺雕刻上[1]。
基督教於1~2世紀開始流傳。羅馬帝國於313年頒布《米蘭敕令》取得合法地位後,教堂建築逐漸發展起來,羅馬一地就有30餘座。5 至 10 世紀西歐的基督教建築,主要的類型是教堂。早期基督教徒利用羅馬建築作為禮拜儀式之用,沒有固定的教堂型制,其中大部分是將羅馬的巴西利卡改為教堂。教堂平面有圓形和多邊形的。
教會規定:聖壇必須在東端,大門朝西。聖壇為半圓形穹頂所覆蓋,聖壇前設祭壇,祭壇前又增建一橫翼,比較短;與巴西利卡一起形成長十字形平面,稱為拉丁十字,象徵基督受難。一般在巴西利卡前還有一個三面有圍廊的前庭,中央設洗禮池。獨立的鐘樓位於教堂一側,形成完整的群體。這種巴西利卡式教堂[2]是西歐中世紀天主教堂的原型,典型實例是羅馬聖彼得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