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汕頭八景

中文學名:汕頭八景

類別:風物景觀

汕頭也稱鮀島,其地處亞熱帶,北回歸線由此經過,倚山臨海,風光秀麗,是中國唯一市區有內海的城市,也是一座亞熱帶濱海城市。汕頭的旅遊資源十分豐富,自然景觀的特色是:海闊、石奇、洞幽,風光秀麗。

汕頭八景指的廣東省汕頭市的風物景觀。歷史上,汕頭在各個時期曾出現過四個版本的「汕頭八景」,先後遴選出來的景點或有延續或遭取代,有的甚至並不在今汕頭政區內,這既是汕頭市時代演變的結果,也是汕頭市乃至潮汕地區人文文化的一種歷史體現。

先後出現的「八景」分別是:1928年的「汕頭八景」;1939年的「汕頭八景」;1991年的「鮀島新八景」;2002年的「汕頭新八景」。

目錄

基本內容

  • 中文名:汕頭八景
  • 別名:鮀島八景
  • 年代:1928年,1939年,1991年,2002年
  • 外文名:Eight sceneries of Shantou
  • 版本:4個
  • 類別:風物景觀

概述

八景,我國古代約定俗成的一種風物景觀。自宋人沈括「八景」之說後,各地紛紛仿效,歷代民眾都以當地最為心儀和驕傲的景點湊成「八景」。為此,八景的選擇和命名成為一種特有的文化現象,也是人文文化的一種歷史體現。

汕頭也稱鮀島,汕頭八景(鮀島八景)指的是廣東省汕頭市的八處風物景觀。歷史上,汕頭曾先後有過四次「汕頭八景」。由於行政區域的演變,汕頭地域盈縮不齊,近百年來,汕頭市長期管轄着整個潮汕,汕頭地區也是潮汕地區。一直到1991年末,潮州、揭陽才獨立成地級市(見李宏新《1991:潮汕分市紀事》),之後,潮汕地區各縣、區、市變更頻仍,汕頭地域也大小不同,因此,歷史上選出的八景,都是依據當年的區域界定的。

汕頭地處亞熱帶,北回歸線由此經過,倚山臨海,風光秀麗,是中國市區有內海的城市,也是一座亞熱旖旎如畫的南國濱海風光常令騷人墨客、名家學者興之所至,捉管賦詩,評選八景也是應有之義。

第一張八景名單出自二十年代《新汕頭》。有史料可查考的第一個八景版本並不是純粹的汕頭市區內的八景,這是由於汕頭當時管轄着整個潮汕,而政區的盈縮變化,造成許多景點其實在今潮汕各地。據1928年(民國17年)《新汕頭》一書記載,此八景依次為:韓山、金山、西湖山、鳳凰台、湘子橋、甘泉井、出米石、丞相宅。

詳情

1928年版汕頭八景

1 韓山 2 金山

3 西湖山 4 鳳凰台

5 湘子橋 6 甘泉井

7 出米石 8 丞相宅

韓山,韓山在今潮州市城東,舊名「雙旌」,其頂有三峰,形似筆架,又名「筆架山」。唐韓愈刺潮州時,常遊覽於此,故名韓山,其後建韓文公祠於其上;

金山,金山今潮州市城北,周約四里,形如覆釜,多巨石,為城北屏障;

西湖山,西湖山今潮州市北一里許,舊名「銀山」,山下為西湖。山高約五十餘丈,周圍十里,循「紫竹庵」而上,有「老君岩」,下有洞寬,可容數十人,祀老君其中,唐正元間,李宿建「觀亭」於其上;

鳳凰台,在今潮州市東南之「鳳凰洲」,舊名「老鴉洲」,為明隆慶二年知府侯必登所築,峻聳雄偉,襟韓江而幾湘橋,極江山之勝,清康熙間,曾有重修;

湘子橋,在今潮州市城東,橫跨韓江,西接府城,東連韓山,建於隋時,原名廣濟橋,其後俗沿稱湘子橋。橋長約百餘丈,闊三丈余,橋面兩旁滿設小販商店,橋墩凡二十四,中有缺口,以十八梭船接駁;

甘泉井,在蓬洲都,漁洲村,有石欄石,其泉甘洌;

出米石,在冠隴寨,高二尺許,初復以屋,雞犬不敢近,置於屋中,則米遂取之不竭,後有好事者,劃而平之,地吼如雷者數日,米不復出。此傳說太過怪誕,殆亦好事者故神其說耳;

丞相宅,在澄海城南港口,宋陸秀夫與陳宜中不合,安置潮州,秀夫奉母攜妻子居此,今圮,久成阡陌,土人猶呼之為陸厝圍,以示不忘也。[1]

1939版八景

作為汕頭埠本土的「八景」,形成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由日本人加藤豐吉編著、於1939年(民國28年)印刷發行的《汕頭之一般概況》一書《附錄》記載,汕頭八景有「中園晚棹」、「香爐曉煙」、「草嶼綠波」、「饒山仙洞」、「馬嶼觀潮」、「鮀江曬網」、「雞港檣林」和「礐峰柱石」。其實早在1933年出版的《汕頭指南》一書中,已收錄有汕頭八景並作介紹:

1939年汕頭八景

1 中園晚棹 2 香爐曉煙 3 草嶼綠波 4 饒山仙洞

5 馬嶼觀潮 6 鮀江曬網 7 雞港檣林 8 礐峰柱石

「中園晚棹」,中山公園舊為月眉湖,居市區中心,地廣數百畝,花樹扶疏,風景甚勝,周以水。當春夏季,夕陽已墜,電炬初明,遊人多放舟其間,舞柳生風,祛暑滌塵,樂無過此者。

「香爐曉煙」,香爐山位於汕頭市南疆,高冠全景,極巔一巨石,大數十丈,色如古銅,非方非圓,足作鼎立,形若香爐。當曉氣初平,輕霞欲散,煙霧繚繞,如出爐中,上薰碧落,景象萬千。

「草嶼綠波」,環汕諸山多怪石,罕生草木,獨?江西南畔,當潮揭航路之分點,得一小嶼,突立水面三四丈許,草色蔥鬱,經霜不變,其異也以草,因名焉。

「饒山仙洞」,饒山原名太平埔,在礐光中學之南,饒公球律師壽域在焉,因有此名。山擅天勝,多奇石,鐫古今名人字跡。經饒君斥資營構,遂為名區。有巨石支覆成洞,洞深二丈,寬丈許。進士楊沅題其額曰:自然。夏日入之,暑氣不侵,清涼沁肺。洞中置石具,可供坐臥。

「馬嶼觀潮」,馬嶼位於汕頭港入口處,扼汕頭海運之咽喉,形勢最稱險要。上建炮檯燈塔,境甚超妙,形如馬。市民所謂「大馬行者」,指此嶼外海闊無際,波光蕩漾,碧水連天,披襟東望,心胸為之豁然開朗。當風雨時,怒濤奔號,勢極雄壯。

「鮀江曬網」,汕頭舊稱?浦,盛產魚蝦,前為漁民集居之地,時屬荒野,而竹籬茅舍,掛網張曬,亦別饒風趣。及後填海立埠,蔚為海港,漁民遂星移市郊,但漁家風景猶存。

「雞港檣林」,漁民作息,一依潮候,要以早出晚歸為常例。故當朝暾初上,或殘照銜山,放雞港面,輒有漁舟千百,馳帆徐駛,檣桅如林,洵奇觀也。

「礐峰柱石」,峰多奇石,雄拔峻秀,各生成趣,中峰極處一巨石,巍然特立,不啻撐天之柱,形勢尤偉。

這「八景」 中,「中園晚棹」指1922年建成的中山公園,傍晚在玉鑑湖上泛舟,別有一番情趣。「香爐曉煙」指位於礐石西南部的香爐山,它是市境內最高山峰。「草嶼綠波」指位於濠江區東南部的草嶼。「饒山仙洞」指地處礐石礐光中學南面的饒山,此處有一處自然景觀稱「自然洞」。「馬嶼觀潮」指位於汕頭港入口處的媽嶼。「鮀江曬網」指的是珠池一帶,開埠後為市郊,漁民在此曬網的景觀。「雞港檣林」指媽嶼的內港放雞港。「礐峰柱石」指?石山上的柱峰石。

1991版八景

改革開放給汕頭帶來機遇和挑戰,1981年11月,汕頭經濟特區開始起步建設。1991年11月,特區範圍又擴大到整個汕頭市區。隨着特區開發建設蒸蒸日上,現代化港口城市初具規模,汕頭人在自已的家園裡修築了多處嶄新的景觀。

於是,由《學習之友》月刊發起、汕頭市委宣傳部和汕頭市建設委員會聯合舉辦的「鮀島新八景」評選活動於1990年12月開始,結束於1991年1月中旬。「鮀島新八景」評選共推出汕頭市區十六個候選景點,再由市民投票選出「八景」。結果依次是「長廊觀海」、「飄亭遠眺」、「熒塔流雲」、「學府涵青」、「北標窺日」、「鳳壇濺玉」、「旋宮邀月」、「樂園融趣」。

1991年版鮀島新八景

1 長廊觀海 2 飄亭遠眺 3 熒塔流雲 4 學府涵青

5 北標窺日 6 鳳壇濺玉 7 旋宮邀月 8 樂園融趣

「長廊觀海」,即海濱長廊,位於汕頭港灣北岸,西起汕頭港客運碼頭,東至華僑公園,為綿亘數公里的帶狀海堤公園。

「飄亭遠眺」,飄然亭建於1985年9月,在礐石塔山景區南峰。

「熒塔流雲」,指1989年建成的汕頭電視塔,高212米,是其時國內電視發射塔(高度)的老大。

「學府涵青」,即為1981年動工興建,占地面積2038.85畝的汕頭大學。

「北標窺日」,指1986年在市區西北郊雞籠山南麓落成的北回歸線標誌塔。

「鳳壇濺玉」,即金鳳壇,建於1987年,是一座大型城市標誌建築。

「旋宮邀月」,是指1988年營業的國際大酒店23層的旋宮,它是汕頭改革開放的標誌性建築之一。

「樂園融趣」,指1987年2月建成開放的龍湖樂園,占地面積12萬平方米,為一綜合性娛樂場所。

2002版八景

跨入21世紀的汕頭,汕頭政區又發生變化,汕頭有關部門響應市民呼聲,決定評選新時代評選新八景,讓「新八景更全面、更集中體現汕頭現代化都市的風采」。

2002年年底,新一輪的「汕頭八景」 集體亮相。「八景」依次為「礐石山光」、「海灣虹影」、「龍灘逸韻」、「桑浦清暉」、「黌院惠風」、「蓮峰浩氣」、「瀛南翠色」、「月苑鶯聲」。潮汕李杜有人將此八景結成一副對聯,便是「礐石山光龍灘逸韻桑浦清暉瀛南翠色,海灣虹影黌院惠風蓮峰浩氣月苑鶯聲」。

新選出來的景點,對比以往評選的「八景」更為全面和具地域性,既有老景點又有新景觀。

「礐石山光」,即為礐石風景名勝區,現為國家AAAA級旅遊區,景區內有大小峰巒43座。

「海灣虹影」,指環汕頭港景區 以汕頭港為中心 包括二橋、二路、二園、一場、一館的汕頭海灣。

「龍灘逸韻」,即位於南區龍虎灘上的中信高爾夫海濱度假村,現為國家AAAA級旅遊區。

「桑浦清暉」,指位於市區西郊的桑浦山景區,景區內有北回歸線標誌塔、汕頭大學七日紅公園、翁萬達書院等景觀。

「黌院惠風」,指位于澄海區前美村的陳慈黌故居,該故居被譽為「嶺南第一僑宅」。[1]

「蓮峰浩氣」,指潮陽區海門蓮花峰,此處現為國家AAAA級旅遊區。

「瀛南翠色」,指南澳生態旅遊區,旅遊區具有海、山、史、廟立體交叉特色。

「月苑鶯聲」,指位於市區中山路北的中山公園,它是我國南方頗具盛名的人工公園之一。

參考文獻

  1. 汕頭八景,馬蜂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