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漢魏洛陽故城遺址在哪裡

漢魏洛陽故城

來自網絡的圖片

漢魏洛陽故城遺址在哪裡漢魏洛陽故城,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城東15公里,是漢魏時期的都城遺址。漢魏洛陽城在中國都城建設史上有着承前啟後的重大意義,而且奠定了漢魏洛陽故城的規模:分為宮城、內城和外郭城三重城圈,總面積近100平方公里。如此規模,使漢魏洛陽故城成為中國甚至世界歷史上最大的古代都城之一。[1]

1961年,國務院公布漢魏洛陽故城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漢魏洛陽故城作為絲綢之路沿途城市遺蹟之一,入選絲綢之路捆綁申遺項目;2010年,漢魏洛陽故城入選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

在中國所有都城遺址中,歷代在漢魏洛陽故城定都的總時間最長,是西漢長安城的8倍、隋唐長安城的1.5倍、比拜占庭帝國都城君士坦丁堡大9倍、較公元800年所建的巴格達城大8.2倍。在此可找到春秋晚期以後的周文化、東漢文化、曹魏和西晉文化、遷洛後的北魏文化典型的遺存,此段歷史在中國四千年的文明史中,幾乎占了七分之一。漢魏洛陽故城在研究中國城市發展史方面,特別是對於了解都城設計規劃的變化方面,表現出了從先秦城市向隋唐城市的轉變,漢魏洛陽城所示中軸線的萌芽和形成,正表現出都城規劃在此時發生了一次轉折性變化,並影響後代達千年之久。要認識清楚漢唐兩大盛世的差別和聯繫,認識當時拓跋鮮卑的民族精神及其願望,漢魏洛陽故城是一個意義重要的新視角。

目錄

文物遺存

北魏泥塑佛面造像

漢魏洛陽故城中的永寧寺塔基出土的泥塑佛像,製作精細,形象生動,是中國古代雕塑藝術中的珍品。

北魏泥塑佛面造像是一件殘缺的北魏泥塑佛面造像,像殘缺雙臂的維納斯一樣,給人們留下了無限的想象空間。佛面舒展光潔,鼻子端正秀美。佛面表情從容慈祥,笑容含蓄沉穩,被譽為「東方的蒙娜麗莎」。

熹平石經

熹平石經出土於漢魏洛陽故城太學遺址,熹平石經又稱一字石經、一體石經,系東漢末年蔡邕等奉詔,為正定經本文字以隸書一體寫成,於漢靈帝熹平四年(175年)刻石立於洛陽太學前,不久即毀於戰亂。石經至宋代已有殘石出土,如洛陽張氏發地得十餘塊,約九百七十餘字,為《尚書》、《魯詩》、《儀禮》、《公羊》、《春秋》、《論語》等。另有翻刻本,如胡宗愈刻於成都西樓,洪适刻於會稽蓬萊閣,還有越州石氏本等。民國後亦多有殘石陸續出土。

正始石經

正始石經出土於漢魏洛陽故城太學遺址,《正始石經》刻於公元241年(三國魏齊王曹芳正始二年),原立於魏都洛陽南郊太學講堂西側。因碑文每字皆用古文、小篆和漢隸三種字體寫刻,故名。石經刻有《尚書》、《春秋》和部分《左傳》,是繼東漢《熹平石經》後建立的第二部石經。《正始石經》在中國書法史和漢字的演進發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辟雍碑

辟雍碑是民國二十年(1931年),在漢魏洛陽故城的辟雍遺址上發現的西晉巨碑。碑通高3.22米,上書「大晉龍興皇帝三臨辟雍皇太子又再蒞之盛德隆熙之頌」,後來碑身、碑座合而為一,成為一件完整的文物,在中國文化教育史、書法藝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周墓隨葬文物

2017年1月至11月,洛陽市文物局組織聯合考察隊伍對閶闔門遺址及周邊區域再次進行了考古勘探與發掘,此次西周墓葬的發掘為進一步探索相關問題提供了重要線索。依照墓葬在閶闔門遺址四周的分布情況以及保護工程圈占土地的範圍,將該批墓葬分為4個區,分別將位於閶闔門遺址以西、以南、以東和以北的區域編號為Ⅰ、Ⅱ、Ⅲ、Ⅳ區。已經發掘的墓葬分屬Ⅰ、Ⅱ區。

Ⅰ區M142位於Ⅰ區T11內。墓內共發現隨葬品40餘件,包括陶器12件,其中鬲、簋、豆、罐各3件,另有石片、貝、蚌片、獸骨等。

Ⅱ區M109位於Ⅱ區T5內。隨葬器物共80餘件,其中有銅器8件,包括鼎1、簋2、爵2、觶2、尊1,另有陶器39件,包括鬲、簋、罐等其他器物若干。

Ⅱ區M110也位於Ⅱ區T5內。隨葬器物共40餘件,包括銅器3件,鼎1、簋2;陶器27件、玉器2件、蚌器3件。

Ⅰ區M175位於Ⅰ區T12內。隨葬器物50餘件,其中銅器4件,鼎2、簋2;陶器20件,鬲4、簋4、罐12;另有蚌器、玉器等小件器物。Ⅰ區M45位於Ⅰ區T2內。隨葬器物共8件,其中陶器7件,分別為鼎1、豆2、罐1、器蓋3、器型不明陶器1;另有骨器1件。

Ⅱ區M134位於Ⅱ區T1內。有隨葬品8件,其中陶器6件,分別為鼎1、蓋豆2、壺1等。其年代約為戰國早中期。[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