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漢宮春·立春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漢宮春·立春日》
宋代愛國詞人辛棄疾的詞作

《漢宮春·立春日》是宋代愛國詞人辛棄疾的詞作。

《漢宮春·立春日》作於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年)作者寓居京口時,當時作者剛剛成家。鄧廣銘在《稼軒詞編年箋注》「增訂三版題記」中說:「辛稼軒在『錦襜突騎渡江初』的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便已有了家室,亦即和先已寓居京口的范邦彥之女、范如山之妹成婚了。」此詞可能是作者從金人占領區南歸的第一首作品。

此詞處處切「立春日」題目,以「春已歸來」開篇,寫民間立春日習俗,表達自己對天時人事的感觸,抒發自己懷念故國的深情,以及對南宋君臣苟安江南、不思恢復的不滿,並傳達出時光流逝英雄無用的無限清愁。全詞結構嚴謹,意境幽遠,內涵豐富;同時運用比興手法,使風雨、燕子、西園、梅柳、塞雁等物在本意之外,構成富有象徵意味的形象體系,往復迴旋,含蓄深沉。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漢宮春·立春日[1]

作品出處;《稼軒長短句》

文學體裁;詞

作者;辛棄疾

創作年代;南宋

作品原文

春已歸來,看美人頭上,裊裊春幡。無端風雨,未肯收盡余寒。年時燕子,料今宵夢到西園。渾未辨,黃柑薦酒,更傳青韭堆盤?

卻笑東風,從此便薰梅染柳,更沒些閒。閒時又來鏡里,轉變朱顏。清愁不斷,問何人會解連環?生怕見花開花落,朝來塞雁先還。

詞句注釋

⑴漢宮春:詞牌名。《高麗史·樂志》名《漢宮春慢》。《夢窗詞集》入「夾鍾商」。各家句讀多有出入,通常以《稼軒長短句》為準。九十六字,前後片各四平韻。

⑵立春日:古稱「立春」春氣始而建立,黃河中下游地區土壤逐漸解凍。《歲時風土記》:「立春之日,士大夫之家,剪彩為小幡,謂之春幡。或懸於家人之頭,或綴於花枝之下。」

⑶「春已」三句:謂從美人登發上的裊裊春幡,看到春已歸來。春幡,古時風俗,每逢立春,剪彩綢為花、煤、燕等狀,插於婦女之糞,或綴於花枝之下,曰春幡,也名恬勝,彩勝。辛棄疾《蝶戀花·戊申元日立春席間作》詞起句云:「誰向椒盤答彩勝。」此風宋時尤盛。

⑷「無端」兩句:言雖已春歸,但仍時有風雨送寒,似冬日徐寒猶在。無端,平白無故地。

⑸「年時」兩句:燕子尚未北歸,料今夜當夢回西園。年時燕子,指去年南來之燕。西園,漢都長安西邦有上林苑,北宋都城汴京西門外有瓊林苑,都稱西園,專供皇帝打獵和游賞。此指後者,以表現作者的故國之思。

⑹「渾末辦」兩句:言已愁緒滿懷,無心置辦應節之物。渾,全然。黃柑薦灑:黃柑酪制的臘酒。立春日用以互獻致貿。更傳,更談不上相互傳送,青韭堆盤:《四時寶鑑》謂「立春日,唐人作春餅生菜,號春盤」。又一說,稱五辛盤。《本草綱目·菜部》:「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蔥、蒜、韭、募惹、芥辛嫩之菜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號五辛盤。故蘇軾《立春日小集戲李端叔》詩云:「辛盤得青韭.臘酒是黃柑。」辛詞本此,但反用其意。

⑺「卻笑」五句:言「東風」自立春日起,忙於裝飾人間花柳,閒來又到鏡里,偷換人的青春容顏。黃梅染柳,吹得梅花飄香、柳絲泛綠。鏡里轉變朱顏,謂年華消逝,鏡里容顏漸老。更,何況。

⑻「清愁「兩句:言清愁綿綜如連環不斷,無人可解。解連環,據《戰國策·齊策六》:秦昭王嘗遣使者遺君王后玉連環,曰:「齊多智,而解此環否?」君王后以示群臣,群臣不知解,君王后引錐椎破之,謝秦使曰:「謹以解矣!」辛詞用此喻憂愁難解。

⑼「生怕見」兩句:言怕見花開花落,轉眼春逝,而朝來塞雁卻已先我還北。生怕,最怕,只怕。塞雁,去年由塞北飛來的大雁。

白話譯文

從美人登發上的裊裊春幡,看到春已歸來。雖已春歸,但仍時有風雨送寒,似冬日徐寒猶在。燕子尚未北歸,料今夜當夢回西園。已愁緒滿懷,無心置辦應節之物。

東風自立春日起,忙於裝飾人間花柳,閒來又到鏡里,偷換人的青春容顏。清愁綿綜如連環不斷,無人可解。怕見花開花落,轉眼春逝,而朝來塞雁卻比我先回到北方。

作品鑑賞

全詞從風俗民情入手,緊扣立春日的所見所感來寫,賦予節物風光以更深的含意,於哀怨中帶嘲諷,內涵充盈深沉。開篇用典,妥帖自然,不露痕跡,正是「使事如不使也」。而以「裊裊」形容其搖曳,化靜為動,若微風吹拂,更見春意盎然。從思想內容看,雖不能確斷其為辛棄疾南歸後所寫的第一首詞,但必為初期之作。辛棄疾對於恢復大業的深切關注,作者的激昂奮發的情懷,都已真切地表達出來。

上片起韻點題,寫大地春回的立春日風景。立春日是春天到來的信號,表現這節物風光。作者以一「看」字,將春天的氣息,通過婦女們立春日的頭飾——裊裊春幡散布出來,暗示出作者對於春歸的喜悅。以下一韻,不直接往前寫去,卻反挑一筆,寫出對寒風冷雨阻礙春來的幽怨。以下突然寫到燕子,用比興法推出懷念故國的感情。因為余寒未盡,春社未至,那去年秋時南來的燕子,不能回到北方故國的「西園」去。但燕子雖然無法歸去,作者卻生派它一個「西園夢」。一個「料「字,化無理為有趣,表明這燕子,已經成了作者思念故國的精神象徵。而燕子只能「夢」而不能「到」西園,暗示西園所在的汴京,依然被金人所掌握,所以作者徒有故國之思,卻不能一探故里。

借燕傳情,頗為沉痛。以下回到立春日風光中來,黃柑薦酒,青韭推盤,這立春日應備的食品,現在作者卻無心準備,並且顯得心煩意亂。作者沒有明言原因,但通過上下文語境,人們可以明白,是濃烈的故國之思,和時光流逝、英雄無用的悲傷,使作者完全亂了方寸,連節日應酬也無心去為之了。

下片寫對春天再來的種種感受,把筆由立春日探進整個春天裡去。換頭先以一「笑」字,故意打散上片中的緊張和煩亂情緒,並領起以下五句。其所「笑」者,一為東風染遺梅柳,染追花草,使萬紫千紅的春天漸次到來,作者取笑東風的從此不得消閒;二是東風偶爾清閒時,不過是把鏡中人的朱顏轉換成衰老的模樣。在這春天越來越華美而作者越來越衰老的對照中,作者「笑」着,但分明含着淚水。因為自然永在而人生易老,在忙得不得了的東風面前,作者所感覺到的是志士投閒、英雄無用而徒任芳華流逝的生命悲哀。由此可知,換頭的「笑」字,在抒情上得內緊外松、甚至正話反說的趣味。以下直接歸為正話正說,極言清愁難消。

作者化用「解連環」的典故,表明白己不斷滋生、越積超重的清愁,正像一個不見首尾的連環一樣,不打碎則無法解開連環,也就是說,這是一種與生命共始終的感情。此處「問何人」一語,下得淒側,它向外探詢的口吻,寫足了作者被沉沉的家國之倩、生命之悲所縈繞,急於擺脫又無可擺脫的痛苦。它含蓄地表明了對於南宋統治者不思恢復、放廢英雄的怨尤。最後一韻,直探進暮春里去,寫作者怕見花開花落的心情,和看見暮春時大雁自由北還而傷痛於作者的人不如雁。這裡有惜春惜時的感情,有懷念故國的感情,也有對於南宋統治者久不作恢復之計的怨尤。至此,不僅上片中的無端幽怨和煩亂得到了解釋,而且全詞的主旨也從這花開花落、塞雁先還的意象中脫跡而出。

全詞結構嚴謹,意境幽遠,內涵豐富;同時運用比興手法,使風雨、燕子、西園、梅柳、塞雁等物在本意之外,構成富有象徵意味的形象體系,使此詞傳情含蓄而深沉,留給人審美再創造的餘地很大。[2]

名家評析

明代卓人月、徐士俊《古今詞統》卷十二:「燕夢」,奇。下片無跡有象,無象有思,精於觀化者。

明代潘游龍《古今詩餘醉》:「卻笑」至「變朱顏「等句妙。

清代周濟《宋四家詞選》:「春幡」九字,情景已極不堪,燕子猶記年時好夢,黃柑青韭,極寫晏安酖毒。換頭又提動黨禍,結用雁與燕激射,卻捎帶五國城舊恨。辛詞之怨,未有甚於此者。

清代陳廷焯《白雨齋詞話》:稼軒詞其源出自楚騷,起勢飄灑。

近代梁啟勛《詞學》:詞題曰「立春」,無甚本事,然可謂極迴蕩之致。

近代俞陛雲《唐五代兩宋詞選釋》:上闋鋪敘「立春」而已。轉頭處向東風調笑,已屬妙語。更雲人盼春來,我愁春至,因其暗換韶光,老卻多少朱顏翠鬢,語尤雋妙。然則歲歲之花開花落,春固徒忙,人亦徒增惆悵耳。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遙牆鎮四鳳閘村)人。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

辛棄疾生於金國,少年抗金歸宋,曾任江西安撫使、福建安撫使等職。著有《美芹十論》、《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由於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山居。開禧北伐前後,相繼被起用為紹興知府、鎮江知府、樞密都承旨等職。開禧三年(1207年),辛棄疾病逝,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號「忠敏」。

辛棄疾一生以恢復為志,以功業自許,卻命運多舛、備受排擠、壯志難酬。但他恢復中原的愛國信念始終沒有動搖,而是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於詞作之中。其詞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典故入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現存詞六百多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等傳世。

辛詞現存六百多首,是兩宋存詞最多的作家。其詞多以國家、民族的現實問題為題材,抒發慷慨激昂的愛國之情。如《水龍吟》 (渡江天馬南來)、《水調歌頭》(千里渥窪種)、《滿江紅》(鵬翼垂空)等,表現了恢復祖國統一的豪情壯志;《駕新郎》(細把君詩說)、《菩薩蠻》(郁孤台下清江水)、《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等,表現對北方地區的懷念和對抗金鬥爭的讚揚。《水龍吟》(楚天千里清秋)、《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賀新郎》(老大那堪說)、《鷓鴣天》(壯歲旌旗擁萬夫)、《永遇樂》(千古江山)等,表現對南宋朝廷屈辱苟安的不滿和壯志難酬的憂憤。這些作品大都基調昂揚,熱情奔放。

視頻

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辛棄疾「眾里尋他千百度」其實指的是什麼,

參考資料

  1. 漢宮春·立春日 古詩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