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漢書·王褒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漢書·王褒傳出自於《漢書》,由我國東漢時期的歷史學家班固編撰,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是繼《史記》之後我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後漢書》、《三國志》並稱為「前四史」。 [1]

原文

王褒字子淵,蜀人也,宣帝時修武帝故事,講論六藝群書,博盡奇異之好,征能為《楚辭》九江被公,召見誦讀,益召高材劉向、張於僑、華龍、柳裝等待詔金馬門。神爵、五鳳之間,天下殷富,數有嘉應。上頗作歌詩,欲興協律之事,丞相魏相奏言知音善鼓雅琴者渤海趙定、梁國龔德,皆召見侍召。於是益州刺史王襄欲宣風化於眾庶,聞王褒有俊材,請與相見,使褒作《中和》《樂職》《宣布詩》,選好事者令依《鹿鳴》之聲習而歌之,時汜鄉候何武為僮子,選在歌中,久之,武等學長安,歌太學下,轉而上聞.宣帝召見武等觀之,皆賜帛,謂曰:「此盛德之事,吾何足以當之!」褒既為刺史作頌,又作其傳,益州刺史因奏褒有軼材,上乃征褒,既至,詔褒為聖主得賢臣頌其意。

褒對曰:「夫荷旃被毳者,難與道純綿之麗密;羹藜含糗者,不足與論太牢之滋味。今臣辟在西蜀生於窮巷之中長於蓬茨之下無有游觀廣覽之知顧有至愚極陋之累不足以塞厚望應明指雖然,敢不略陳愚而抒情素!夫賢者,國家之器用也。所任賢,則趨舍省而功施普;器用利,則用力少而就效眾,故工人之用鈍器也,勞筋苦骨,終日矻矻……」其後太子體不安,苦忽忽善忘,不樂。詔使褒等皆之太子宮虞侍太子,朝夕誦讀奇文及所自造作。疾平復,乃歸。太子喜褒所為《甘泉》及《洞簫頌》,令後宮貴人左右管誦讀之。後方士言益州有金馬碧雞之寶,可祭祀致也,宣帝使褒往祀焉。褒於道病死,上閔惜之。

譯文

王褒字子淵,是蜀地人。宣帝時編撰武帝時的舊事,講習研討《詩》《書》《禮》《樂》《易》《春秋》等書,廣泛而詳盡地搜羅奇異的玩好,徵召精通《楚辭》的九江郡人被公,(宣帝)召見他,讓他誦讀《楚辭》,又徵召才能出眾的劉向、張子僑、華龍、柳褒等人待詔金馬門。神爵、五鳳年間,天下殷實富足,多次出現吉祥的徵兆。宣帝喜歡作詩唱歌,準備興辦校正音樂律呂而使之和諧的事業,丞相魏相奏舉懂得音樂善於彈奏雅琴的渤海郡人趙定、梁國人龔德,宣帝都召見他們,讓他們待詔。在這時益州刺史王襄想在百姓當中宣揚風俗教化,聽說王褒有賢才,請來王褒相見,讓王褒作《中和》《樂職》《宣布詩》,挑選熱心做事的人依照《鹿鳴》的樂曲歌唱。

當時氾鄉侯何武還是未成年的男子,被選上參加歌唱。過了很久,何武等人到長安學習聲樂,在太學唱歌,事情傳到皇帝那裡。宣帝召見何武等人,都賞賜了絲帛,對他們說:「這是興隆德教的事,我怎麼能夠阻擋你們!」王褒給益州刺史王襄寫作頌歌以後,又為他寫作傳記,王襄於是上書給宣帝,說王褒才智出眾。宣帝就徵召王褒。王褒到達京城後,宣帝下詔讓王褒以聖明的君主得到賢臣為內容寫作頌歌。

王褒應對說:「肩扛羊毛氈身披鳥獸細毛的人,很難跟他說絲綿的華麗細密;食用粗劣飯菜的人,不值得和他談牛、羊、豬三牲全備的太牢的滋味。如今我在西蜀僻居,在貧窮的街巷之中出生,在蘆葦、葦草為蓋的房屋之下成長,沒有游觀廣覽的知識,反有極其愚昧淺陋的拖累,不能夠滿足殷切的厚望,應答聖明的意旨。雖然如此,怎敢不概略陳述愚見,抒發衷情!賢能是指國家中有才可用的人。所任用的人賢能,就會善於取捨而功效普遍;用具便利,就會用力少而成效多。所以,工人使用鈍器,就勞筋苦骨,終日勤奮不懈……」在這之後,太子身體不好,恍恍惚惚,很健忘,不愉快。

宣帝下詔讓王褒等人都去太子宮服侍太子,想辦法讓他高興,王褒等人早晚誦讀奇文及自己寫的得意之作。太子的病痊癒了,王褒等人才離開。太子喜歡王褒寫的《甘泉》和《洞簫頌》,讓後宮貴人和左右侍從都誦讀這兩篇作品。後來方士說益州有金馬碧雞等寶物,可以祭祀招來它們,宣帝派王褒去益州祭祀求取這些寶物。王褒在赴益州的路上生病死去,皇上很憐惜他。 [2]

作者簡介

班固(32年—92年),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班固出身儒學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為當時著名學者[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