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永明鎮原名南明鎮,為四川省古涪城縣四鎮之一,明朝為高德鄉,清初屬參水鄉轄地。位於縣西北邊沿,距三台縣城49公里,距綿陽市中心21公里。現鎮建成面積近30萬平方米。素有三台"糧倉"、"油罐"美稱的永明鎮毗鄰綿陽,是我縣涪江東岸沖積平壩第一鎮,惠澤埝、永和埝主幹渠自流灌溉。永明鎮總面積91平方千米。永明鎮轄27個行政村,4個社區居民委員會。永明鎮總人口38335人(2017)。交通、水、電、氣、網絡基礎設施完善。是三台縣鄉鎮建設及經濟發展較快之一。

2019年12月25日,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同意綿陽市調整部分鄉鎮行政區劃的批覆(川府民政〔2019〕27號):撤銷建設鎮,將其所屬行政區域劃歸永明鎮管轄,永明鎮人民政府駐會仙路1號。[1]

目錄

基本信息

永明鎮位於三台縣西北部,縣經濟重鎮之一。是涪江東岸沖積平壩第一鎮,永明鎮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境內平壩有惠澤埝、永和埝主幹渠自流灌溉,山區地帶有武引水利工程水渠灌溉。合併建設鎮後,行政區域面積91平方公里,其中平壩地區約13平方公里,淺丘25.9平方公里,山地深丘52.1平方公里。

永明鎮地勢由於西部緊鄰涪江河,所以呈東高西低,中部為淺丘。鎮內最高峰為觀鹿山,海拔643米,位於鎮中心區域,也是深丘與淺丘的分界,其山勢最遠延伸到中太鎮、遊仙區信義鎮觀太場境內,為永明鎮最大的山脈。山中主要是柏樹、落葉松樹、青槓樹等。

永明鎮總人口38335人(2017)合併建設鎮後。有土地面積2832公頃,耕地2832公頃,人均占有土地1.04畝。礦藏2種。主要河流2條,涪江河最大,全長4公里。旅遊景點6處。植被面積2556公頃,森林面積1788頃,森林覆蓋率達43%。地處淺丘與涪江流域沖積壩區相接地帶,年平均氣溫16.8℃,年降水量 850毫米,無霜期293天左右。

合併建設鎮後的永明鎮境內有鎮小學3所、初級中學2所;有鎮衛生院1所,分院2所,村級醫療站27個,共有醫務工作者42人;有畜牧獸醫站3個,獸醫20人;有廣播文化服務中心1個,從業人員5人;有農業服務中心2個,從業人員16人;有郵政代辦所2個,從業人員2人;有自來水廠1個,從業人員2人;有電信代辦所2個,從業人員2人;黨委人大政府工作人員共14人,永明鎮有黨支部26個,共有黨員546人。[2]

交通位置

永明鎮位於北緯31°19′56″~31°34′42″,東經104°50′31″~104°95′46″,地處三台縣北部,東接中太鎮、老馬鎮光輝場,南連蘆溪鎮蘆溪工業集中發展區光明場,西處過江涪城區豐谷鎮,北臨遊仙區綿陽經濟技術開發區松埡鎮、信義鎮觀太場。

永明鎮距三台縣城49公里、綿陽市區21公里、綿陽南郊機場17公里、綿陽火車站23公里。

S32綿西高速、G93綿遂高速、S1成巴高速綿陽繞城高速南環線、綿(陽)鹽(亭)路一二級路、望(水埡)松(埡鎮)公路三級路等多條交通要道穿境而過。

已開建G5京昆高速擴容(第三成綿高速)及永明互通出入口,省道205綿陽城區過境改道線(遊仙區段已於2020年6月3日全線通車) ,屆時永明鎮將擁有7個方向的直達高速公路(南充、遂寧、九寨溝、成都、廣元、巴中、都江堰等),一二級公路直達綿陽市區、江油、鹽亭、三台蘆溪鎮,現已開工豐谷渡改橋,建成後永明鎮將直達豐谷鎮。

三台縣農業產業園區項目建設中,已開建連接經開區松埡鎮一號路至永明連線工程,麥冬產業道路網,麥冬小鎮連線道路,麥冬大道即輔助道路。

全鎮村道全部水泥化或柏油化,其中大部分村道路基本到戶。

建置沿革

2019年12月25日,三台縣人民政府撤銷建設鎮,將其所屬行政區域劃歸永明鎮管轄。

永明歷史沿革

明朝為高德鄉。

清初,永明、建設同屬三台縣28鄉之北路參水鄉管轄;白廟屬北路畢月鄉管轄。

永明鎮原名南明鎮,為古涪城縣四鎮之一。北宋《元豐▪九域志》載:"涪城縣有南明、新井、鳳溪、高鋪四鎮,舊志南溟鎮在州北八十里,即南明也"。

清康熙時建橋樓子(今中太),因一條小溪穿過場鎮,橋上建有木樓而得名。乾隆28年興場,名橋樓場。

清末,設參水鄉,駐黃連橋,轄今建設、永明及光明大部。設畢月鄉,駐橋樓子(今中太鎮),轄今中太、白廟、和永明大部。

民國初期,將參水鄉今永明、光明部分和畢月鄉今永明部分劃歸張月鄉(駐葫蘆溪)。

民國9年,各鄉分設上、下鄉團練,設團練辦事處,南明鎮為張月上鄉團練辦事處。參水鄉、畢月鄉不分上下鄉,黃連橋、橋樓子即為團練辦事處。

民國14年,改南明鎮、黃連橋、橋樓場為團甲公所。

民國24年,設南明聯保、黃連橋聯保、橋樓場聯保。

民國29年,改為南明鄉、黃連橋鄉、橋樓鄉。

民國37年,黃連橋鄉於長樂鄉合併建立建民鄉。改橋樓鄉為中泰鄉,以境內中泰山而得名。

解放後1951年,進行民主建政,改南明鄉改為永明鄉,劃出永明、花園部分村組建白衣鄉(今光明)。仍設中太鄉,分中太鄉部分村建白廟鄉,以境內白廟子而得名。分建民鄉為建民鄉(原黃連橋鄉)、長樂鄉。

1955年,建民鄉更名為建設鄉。1956年,撤銷白廟鄉。

1958年,各鄉改為公社,設永明公社、建設公社。

1961年,恢復白廟公社。1967年,改為紅岩公社。1981年,復改為白廟公社。

1984年,分別改為永明鄉、建設鄉、白廟鄉。同屬建設區。

1992年9月撤區並鄉建鎮,將白廟鄉併入永明鄉。

1996年4月建永明鎮。

2019年,永明、建設兩鎮合併組建新的永明鎮。

建設歷史沿革

清初,三台縣設4路28鄉,建設屬北路參水鄉轄地。

清咸豐十年(1860),建設興場,因有一橋和黃連大樹,故名"黃連橋"。

清末民初,沿襲舊制,劃歸南明鎮(今永明鎮)等部分土地到張月鄉(今蘆溪鎮)。參水鄉駐黃連橋。

民國9年,設參水鄉團練,團練辦事處駐黃連橋。

民國14年,設黃連橋團甲公所。

民國24年,設黃連橋聯保。

民國29年,奉行"新縣制",撤銷聯保,改設為黃連橋鄉。

民國37年,黃連橋鄉與長樂鄉(原長樂聯保,駐長樂鎮,今併入中太鎮)合併成立建民鄉。

1951年,土改完成,進行民主建政。分建民鄉為建民鄉(原黃連橋鄉轄境)和長樂鄉,屬中太區。

1955年,撤銷中太區,建民鄉更名為建設鄉,劃屬老馬區(今老馬鎮)。

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期,老馬以區成立老馬人民公社,建設為老馬公社建設耕作區。

1960年,建設耕作區單獨成立建設人民公社,恢復原中太區轄境,區駐地遷往建設公社。

1984年,撤銷公社建制,復設為建設鄉,屬建設區。

1992年9月,撤區並鄉建鎮,建設、光輝合併成立建設鎮。

1995年,光輝劃出單獨設立光輝鎮。

2019年,永明、建設兩鎮合併組建新的永明鎮。

行政區劃

2019年底,永明鎮轄會仙路、涪江、白廟場、建設場4個場鎮社區,27個行政村。

自然資源與農業

2015年永明鎮耕地面積25786畝,植被面積15840畝,森林面積11820畝,森林覆蓋率46%。旅遊景點6個。年平均氣溫16.8℃,年降水量850毫米,無霜期283天左右。

灌渠與水渠,惠澤堰自流灌區直接灌溉約13平方公里,間接灌溉6平方公里、永和堰自流灌溉2平方公里。還有武引工程灌區約66平方公里主要是北部與東部山區。

永明鎮境內河流眾多,主要河流有兩條,其一是涪江,是永明最大的河,境內長4.5公里;另一條為水磨河(新橋河),全長22公里,其中永明鎮10公里左右,也是永明流域面積最大的河,主要發源地是松埡鎮與小梘鎮建華場、信義鎮觀太場。

全鎮有水庫約10餘座,廖家堰是永明鎮最大水庫,位於永明鎮東北2公里處,水域面積達310畝,附近景點有漏風崖漢墓;廖家堰森林山莊可供遊客吃喝遊玩,水面有小船供遊客蕩漾,岸邊綠樹蔭蔭,一派田園秀麗風光![3]

經濟發展

經濟簡介

永明鎮是三台縣"一區三鎮"(蘆溪工業集中區,蘆溪鎮及其花園場、永明鎮)北部發展格局的重要節點,永明鎮依託綿遂高速、綿陽繞城高速、綿西高速、成綿高速擴容、S205改道等地理優勢,與經開區、蘆溪工業區發展相結合,依託全鎮之力將工業企業發展、農業產業化和鄉村旅遊產業振興為優先方向,為三台縣提供經濟增長極。

永明鎮將創建全國特色小鎮和省級重點鎮,推進省級重點鎮建設和麥冬特色小鎮建設為契機,大力發展工業、農業、旅遊、現代服務業、房地產、金融等行業。

永明鎮正積極對接綿陽市城市總體規劃,加強頂層設計,按照推動與綿陽市經開區融合發展的思路,優先推進與綿陽市經開區的交通融合,進而推進經濟及人文融合發展。

綿陽經濟技術開發區與三台縣共同研究推進區域協同融合發展工作

綿陽經濟技術開發區赴三台縣學習考察推動兩地區協同融合發展

三台縣農業產業園區項目建設中,2020年已開建連接經開區一號路至永明連線工程,進一步加強了與綿陽經開區的聯繫,將承接綿陽部分經濟轉移,為永明的後續經濟發展提供強力保障;麥冬產業道路網,麥冬小鎮連線道路,麥冬大道即輔助道路的完善,暨大的豐富了永明的旅遊路線,為進出永明旅遊的人提供了四通八達的道路。

永明鎮要重點發展康養旅遊和以VR、AR、區塊鏈技術發展應用的數字經濟,打造沿涪江現代經濟集中發展區和創新示範區。將實現這一目標,永明鎮有着自身獨特的優勢。

科技城集中發展區南區

綿陽將設科技城發展南區包括現綿陽經開區,三台蘆溪鎮,永明鎮和花園場,為推動省委"一干多支、五區協同"、市委"一核兩翼、三區協同"發展戰略落地落實,擬在綿陽主城區以南、三台縣域以北涪江流域平原河谷片區規劃建設綿陽科技城集中發展區南區,採取由綿陽經開發與三台縣合作共建的方式實施,約50平方公里範圍內合作共建工業園區,按照"基地在山區丘區、加工在園區、集散在城區"的模式,以此推動綿陽經開區加快建設西部先進制造業示範區,推動三台加速構建綿陽南翼骨幹支撐。

市政協副主席蘭勁帶隊到三台縣、經開區專題督辦區域協同發展工作

工業企業

永明鎮有工業企業15戶,其中朝育機械廠、四川英偉牧業公司為三台縣規模企業;2015年朝育機械廠實現稅收131萬元、產值2350萬元;四川英偉牧業實現產值2600餘萬元。

家電配套工業園內入住企業:朝育機械、星輝電子、中九鋁模、廣豐機電等。

天泰創意農業園毗鄰綿陽市經開區松埡鎮,緊靠綿鹽路與綿遂高速。園區占地900餘畝,依託本地山形水勢及自然條件,打造集苗木種植、觀光遊覽、鄉村休閒為一體的綜合農業園區,由綿陽天泰集團重點打造的景區。

鐵騎力士集團1.5萬頭種豬場項目位於曉光村,楓葉牧場繁育中心,該項目占地700餘畝,分7個生產單元,設計規模為年生產仔豬30萬頭,以滿足公司'十三五'在三台乃至全市布局'1211'放養場的發展需求。

四川凌祥機電設備有限公司於2018年05月25日成立,位於麥冬小鎮旁,公司經營範圍包括:中央空調、淨化空調、暖通設備、熱水機組、辦公設備及耗材、安防系統、有線電視設備、通信設備的銷售、安裝和維護,五金交電、建築材料的銷售,水電安裝服務,家用電器銷售、維修,廢舊物資回收等 。

熱情歡迎有識之士到永明投資興業,我們將以熱情的服務、誠意的態度、堅定的支持為您在永明的發展保駕護航,讓永明成為您投資的熱土!

農牧林業發展

永明鎮也是涪城麥冬的主產區,所產的麥冬品好質優,主要分布為團緣村、金翔村、永明村、永和村。

同時主要糧經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麥、油菜、花生、紅苕等,家禽家畜主要有豬、牛、羊、魚、雞、鴨、鵝等。永明村(原萬家坎村)萬家集鄰近涪江、永和村鄰近光明為主要水產區,年產魚蝦類等近200噸。

永明鎮的紅岩村(原紅岩村、楊家壩村、塔子壩村)為蔬菜種植基地,主要生產波菜、茼蒿、碗豆尖、香菜、娃娃菜、青菜、小白菜等;木林村(原曉光村)主要產大蒜與蒜苔為主!主要供應綿陽、德陽、三台等城市!

通過推進"油橄欖"產業發展,幫助綿陽佳樂農業有限公司和綿陽潤禾投資有限公司及梓富源油橄欖生產合作社,採取林地流轉方式,全年新種植油橄欖133.3公頃,種植面積已達666.7公頃;通過推進大蒜產業發展,"巫家溝大蒜"參加第二屆"綿陽造"農產品展銷會,大蒜種植面積得到進一步鞏固,大蒜年內種植總面積在333.3公頃。

永明鎮蔬菜種植始於1950年,主要品種有韭菜、大蔥。1982年,永明鎮蔬菜量達到200餘萬公斤。至1995年,永明鎮擁有菜農科技戶20戶。隨着城市建設占用土地,2000年菜田面積僅存30餘公頃。永明鎮藉助淺海灘涂廣闊的地理優勢,以海水養殖為支柱產業。1978年永明鎮養殖海帶約143公頃,總產量2936噸;貽貝66公頃,總產量3225噸。90年代起開始大力發展名優高效水產業,成為海珍品養殖基地之一,其養殖的海參、鮑魚、文蛤及名貴海水魚等四大類海珍品馳名中外。2000年海水育苗水體1500立方,培育幼參1億多頭;鮑魚育苗水體1500立方米,培育合格鮑魚苗500萬頭;淺海扇貝養殖穩定在400公頃左右,其中櫛孔扇貝333公頃,海灣扇貝67公頃。

植樹造林

永明鎮重視植樹造林,綠化面積不斷擴大。1987~1988年,植樹105萬株,成活率90%以上,被市綠化委評為3年近郊綠化先進單位。1990~1992年,改建補植造林217公頃,四旁植樹35.3萬株,被市評為林業系統先進單位,經省林業廳檢查驗收合格,永明鎮平原綠化達標。1992~1995年,改建補植85公頃,景觀造林164公頃,四旁植樹39萬株。1994年被區政府評為綠化雙達標先進單位。1995年以後,主要開展村莊綠化和景觀林建設。在縣委領導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施"開放強鎮、富民興鎮"的經濟發展戰略,鎮域經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1998年,全年完成工農業總產值31128萬元;農業總產值3628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11.7%;鄉鎮企業總產值33000萬元。1998年底,農村人平純收入達2610元,比1995年增加55.4%,農民居住條件和生活狀況得到較大的改善。鄉鎮企業通過第二次創業,企業發展勢頭良好,永明鎮5戶集體企業已有4戶完成改制,共盤活存量資產300萬元,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鄉鎮企業主體地位進一步鞏固。[4]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