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殘廢軍人教堂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殘廢軍人教堂又稱恩瓦立德新教堂,建造在巴黎市中心,是為了表彰「為君主流血犧牲的人」。建築師阿·蒙薩特摒棄了仿羅馬耶穌會教堂和仿哥特式教堂的陳習,而採用了正方形的希臘十字式平面,四角是四個圓形的祈禱室。

目錄

基本簡介

殘廢軍人新教堂(恩瓦立德新教堂) (Dome des Invalides,1680~1706年)是第一個完全的古典主義教堂建築,也是17世紀最完整的古典主義紀念物。

教堂是給殘廢軍人收容院造的,目的是紀念「為君主流血犧牲」的人。因此,於·阿·孟莎作了一個大膽的設計,不顧教堂的使用問題,使它背對着收容院,以聖壇和舊有的巴西利卡式教堂相接,使新教堂的整個形體完全擺脫舊收容院建築群,向南呈現在寬闊的廣場和林蔭道之前。他採用了正方形的希臘十字式平面和集中式體形,鼓座高舉,穹頂飽滿,全高達105m,成為一個地區的構圖中心。

建築頂部用有力的鼓座高高舉起飽滿有力的穹頂,構成了集中式的紀念碑。穹頂高達105米,是教堂垂直構圖中心。穹頂由三層殼體構成,頂上還加了一個文藝復興時期慣用的採光亭。穹頂面上12根肋之間鋁製貼金的戰利品浮雕,在綠色底上襯托出,輝煌奪目。也點出建築主題:不止是一座宗教建築,更是為了炫耀路易十四的輝煌偉業。

恩瓦力德內部明亮,裝飾很少,不外加飾面。柱式組合表現出嚴謹的邏輯性,脈絡分明,莊嚴而高雅,沒有宗教的神秘感和獻身精神。

建築結構

穹頂分3層,外層用木屋架支搭,覆着鉛皮。中間一層用磚砌,最裡面一層是石頭砌的,直徑27.7m,當時在巴黎是最大的穹頂。穹頂分里外層,為的是使內部空間和外部形體都有良好的比例。這種做法在波斯的清真寺和東歐的正教教堂里早已使用,在西歐則於這時才有。

內層穹頂的正中有一個直徑大約16m的圓洞,從圓洞可以望到第二層穹頂上畫着的耶穌基督。教堂內部明亮,裝飾很有節制,全是土黃色的石頭構件,沒有外加的色彩,單純素約的柱式組合表現出嚴謹的邏輯性,脈絡分明,宗教的神秘和獻身感情沒有容身之地。這是古典主義的「素描」式形體美的實踐。

教堂外貌簡潔,幾何性明確,莊嚴而和諧。中央兩層門廊的垂直構圖使穹頂、鼓座同方形的主體聯繫起來。門廊中央開間用雙柱,雖然不合古典主義的法度,但它們因此而與鼓座呼應,鼓座的倚柱又和穹頂的肋呼應,造成向上的動勢,集中到採光亭尖尖的頂端。外形的處理有巴洛克手法,例如鼓座的斷折檐部和倚柱,採光亭的方位扭轉90。,以角柱居中朝前。

穹頂表面,12根肋之間,有鉛做的「戰利品」做裝飾,全部貼金,十分華麗。這是巴洛克的「繪畫」式色彩美的實踐。通常古典主義在建築外觀上占優勢,而巴洛克在內部占優勢,而這座教堂卻相反。

巴洛克風格

巴洛克風格最早出現在羅馬耶穌會教堂建築,是教會做的建築改革,而後被法國宮廷發展到極致。其主要成就反映在教堂和宮殿的建築和裝飾上,具有氣勢雄偉、生機勃勃、強烈奔放的特徵。色彩運用大膽奔放,意境上富於想象力,充滿浪漫主義[1]和神秘的色彩。

巴洛克藝術是歐洲大航海時代和啟蒙運動[2]時代興起的藝術,此時新富裕資產階級已經開始嶄露頭角。地理大發現為他們積累了豐厚的財富,啟蒙運動為他們奠定了思想基礎,這些都為接下來的時代——工業革命奠定了物質和思想基礎。日漸壯大的他們對舊貴族感到越來越不滿。但此時舊貴族依然牢牢控制着意識形態,包括審美和藝術

參考文獻

  1. 浪漫主義從何處興起?,搜狐,2019-03-04
  2. 什麼是啟蒙運動?,搜狐,2018-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