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陳寺丞除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張栻繼承了二程的理本體思想,提出天、性、心三者,名異實同,皆同體於理。
在教學上,他倡導培養經世濟民之才,強調人格教育和道德踐履,對嶽麓書院 [1]務實學風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為此後辦學樹立了楷模,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
建議了亡補,歸來謝馳驅。 除荒城南丘,有田十畝余。 滿城車馬喧,得此逃空虛。 平湖永晝靜,泉聲雜塤竽。 定自非偶然,供我耳目娛。 執熱者誰子,來浣塵土補。 破顏為我笑,共看雲卷舒。 危機起於中,胡越生同車。 成功妙克己,八荒無一區。 收心試參此,得失竟焉如。 開緘得君詩,嗜好如我迂。 閉門君未可,出處本非疎。 |
” |
— [南宋]張栻 |
作者簡介
張栻(1133年9月15日~1180年3月22日)字敬夫,後避諱改字欽夫,又字樂齋,號南軒,學者稱南軒先生,諡曰宣,後世又稱張宣公。南宋漢州綿竹(今四川綿竹市)人,右相張浚之子。南宋初期學者、教育家。
教學程序
在教學程序方面,主張由淺入深,由低到高。張在《邵州復舊學記》中精煉地對教學程序進行了概括。即:對學生首先灌輸"小學"、"六藝[2]"的教育,通過"灑掃應對"之類的日常鍛煉,履行弟子職責,"習乎六藝之節",參與各種儒家祭祀和實踐活動;再加以"弦歌誦讀",使學生學習達到高級階段;然後再研修深造,進入《大學》所指的格物致知階段。這套教學程序實際上已大大超出了知識教育的範圍,而把道德教育和道德修養也囊括進去了。重視學生的品德培養是張教育思想的一個重要特點。
教育目的
張栻在教育上還強調"明人倫"。他在《靜江府學記》、《袁州學記》、《桂陽軍學記》諸篇中反覆闡述,他認為辦學的根本目的在於"明人倫"。使人們懂得如何做人。他說:"其所以學者,何也明人倫也"。何謂人倫,即指人與人之間應該遵循的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行為準則。張栻把明人之五倫作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在教育中貫徹儒家的倫理思想,把教育納入道德教化的軌道。由此,他反對那種只顧追求功名利祿,不明人倫,不講仁義道德的求學態度,批評不以儒家人倫教民,而去講求文辭華麗的做法。
視頻
次韻陳寺丞除體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嶽麓書院簡介,豆丁網,2010-08-24
- ↑ 我國古代六藝所指的六種技能是什麼,古建家園,20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