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榆溪河流過榆林城(原野)

榆溪河流過榆林城
圖片來自創意悠悠花園

《榆溪河流過榆林城》中國當代作家原野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榆溪河流過榆林城

因為工作的原因,我幾乎走遍中國的大江南北,在眾多的城市裡,榆林給我的印象最深,這不僅僅因為榆林是我的故鄉,更多的是因她的神韻:在綠色的塞北高原上,有一座古老的城市,城市的中央有條美麗而又濕潤的榆溪河,她靜靜地流過榆林城!

榆溪河,源於榆林市榆陽區水掌泉,水掌泉,顧名思義,水掌一般大的泉,自北向東南方向流去,流經多個鄉鎮,在魚河鎮匯入無定河,榆溪河古稱帝源水,宋代稱明堂川,明代稱為榆溪,是榆林市境內最長的河流,全長98公里,是榆林的母親河,是黃河母親的支流,流域面積4000平方公里。

榆溪河中游紅石峽是榆林市著名旅遊風景區,以摩崖石刻知名。據《創建石佛殿碑記》記載:「為宋、元間古剎」,有近千年的歷史。明代成化年間維修後,改為雄山寺。到清康熙年間又重修,更名鎮遠寺。紅石峽存有自明成化年以來大小摩崖石刻字幅185塊,刻字大的有4米見方,且長寬不等。石刻有題詩、紀游、抒懷等,書法真草隸篆俱全,併兼有蒙文,筆法各異,鐫刻有別,存有巨幅題記84幅。紅石峽石窟洞裡,有「天門」「地門」、一線天、黑龍洞、黑龍潭、黃龍潭、黃龍瀑、逍遙石、鐘乳石、天然壁畫、天女散花等,構成一幅多姿多彩,氣象萬千的美妙奇觀。

榆溪河在此出神入化!

榆溪河流入城區即是榆溪濱河公園,公園以「人、河、城」為景觀規劃理念,整體景觀結構為「一帶、兩點、三片區」。

「一帶」指以北起迎賓大道,南至長城南路的榆溪河濱河公園形成的綠化生態廊。「兩點」分別指榆溪濱河公園與人民中路交接的九曲廣場及榆溪濱河公園與榆陽路交接的榆溪廣場兩個門戶點。「三片區」指歷史文化休閒區、民風民俗展示區、生態運動休閒區。

以鎮北台為設計元素修建台地式廣場——「鎮北門封」,形成有力的開端,並隱喻出榆林古城「北門長封」的歷史典故。並以榆陽三拓、歷史人物群雕等10多個景觀節點多角度展現榆林厚重的邊塞歷史文化、河套文化。民風民俗展示區在人民路以南至榆陽路,展現榆林豐富的民俗風情區域,區域內以反映生活場景為主的景觀將為這一地段增加活力。場地內以商業街區榆陽小街為景觀核心,兩側分別布置方言廣場、、鄉韻窯影、五哥放羊等其他景觀節點,以水系串接整個場地,自然親和,形成從鄉村到城市空間的整體意向性過渡。景觀內容取材於榆林的民間工藝美術、音樂、城市要素,高調渲染榆林的地域風俗。同時根據場地在後半部自然地形高差,景觀要素向自然風景過渡,為下一片區做好鋪墊。

位於榆陽路以南至長城北路,前部主要布置城市運動公園以及吸引遊客的遊樂場。後端開闊地帶,以「榆林八景」為設計元素營造一個開闊的湖面,滿足市民親水的需求。同時在此設計湖心島,營建整個公園的標誌性建築——榆溪樓,統領全園。湖面水體既有淺水濕地又有深水遊覽區,市民可徜徉於柳岸河堤、棧橋荷塘之間,或是泛舟於寬闊水面,仰望榆溪樓勝景。

面對風景如畫的榆溪河,我們不由得回想起她泛濫成災的歷史。乾隆十四年(1749),榆溪河發大水,堤岸、道路及榆林城西城牆盡被沖塌。道光十四年(1834)六月,榆溪河水暴漲,沖毀兩岸田地661畝。十六年(1836),全境水災。同治十二年(1873),榆溪河水暴漲,兩岸楊、柳樹連根盡被洪水沖走。十三年(1874)八月多暴雨,山洪沖毀紅石峽雄山寺廟建河堤,石路階樹木蕩然無存。民國22年(1933)6月,屢降暴雨,無定河兩岸灘地多被沖毀,下鹽灣一帶房屋被無定河洪水淹沒,許多人用門板、笸籮漂乘逃命,亦有不少人淹死。7月2日,傾盆大雨連降5日不止,就地起水。8月7日,本境北部大雨,孟家灣一帶榆溪河洪水流量1950立方米/秒,田地淹沒,禾苗沖毀。1954年8月下旬至9月初多次降暴雨成災,9月2日榆溪河洪水流量800立方米/秒,洪水溢岸衝進榆林城小西門,水淹二街,毀房190間。河堤岸決口11處,長1733米。1960年9月,連降暴雨,榆溪河上游溢漫農田上千畝。

面對重大的自然災害,人類是渺小的,人定勝天,是將來時。但面對榆溪河這樣的洪災,一代又一代的榆林人,不僅克服了它,降服了它,而且利用了它。

榆溪河眾多的支流在榆林城北匯合而來,流過美麗的榆林城。住在市內的榆林人,聽聽支流的名字就會情不自禁地想到自己的家鄉——刀兔海子(這裡有魚、海蚌和菱角)、五道河、圪求河、白河、三道河、二道河、頭道河、芹河、沙河、榆陽河、青雲溝河、劉千河、花園溝河、西溝河、許家崖溝河等等。她像兒時的乳名,永遠烙印在記憶的隧道里!

歷史上的榆溪河水利灌溉工程也非常著名,她在艱苦的創業年代裡,養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榆林人,又保護了古城榆林人的健康與平安!

紅石峽渠,是八大渠中最重要的一渠。明成化八年(1472)巡撫餘子俊、舉人紀溫主持開鑿。正德年間渠廢,嘉靖年間巡撫張子立修復。萬曆二年(1574)渠被洪水沖毀,巡撫張守中主持,由榆林城人劉勛等在紅石峽石崖東側的慈仁殿內「鑿水洞為渠」修復。清初,渠淤泛潰又廢,康熙三十六年(1697)兵備道董沛年修復。乾隆三十六年(1771)渠「輒復淤壞」,知縣黃照等修復,並南拓15里,稱廣澤渠。光緒六年(1880)開鑿普渡橋西崖底石壕,建成東西兩道渠。經多次拓修,至1949年,西支渠經西岸石崖灌溉麻地灣灘地300餘畝,東乾渠在紅山寺北約200米處水磨梁引水,經東岸明代所鑿石洞石壕,跨北嶽廟三道溝至官井灘,灌田800畝。1956年紅石峽水庫建成,河床刷深,引水困難,同年春在原進水口處砌築石滾壩,設進水閘、沖刷閘,擴大石渠石洞斷面,引水1.2立方米/秒。1957年,在廢普渡橋基上建跨度為3.8米兩孔橋涵式渡槽,引水西過麻地灣,擴澆農田700畝。由於橋腳基年長,浸潤剝蝕嚴重,在施工時未做處理,渡槽運行3年,發生裂紋。河槽刷深後,東護岸崩塌,輸水中斷。1959年,維修又建13米跨度涵洞1孔。1961年兩洞一齊塌毀,輸水復斷。1963年春,在原橋址北42米處興建4米跨度4孔涵洞渡槽。1967年夏,加寬加高渡槽輸水壕,東西兩渠澆灌農田0.4萬畝。

榆東渠,是榆林市治理沙漠的骨幹工程,在榆溪河上游紅伙梁築壩引水,原計劃引水至榆林城東七里沙,退水於榆陽河源,全長計70公里。1958年3月興工,施工中,因水量不足,加之七里沙地勢高,當時不能提引,故停修七里沙地段渠道,已修成的渠道報廢。當年10月修成渠首至榆卜界上段乾渠,長32.5公里,引水量1.5立方米/秒;下段石峁水庫起水至馬圈溝西北沙地乾渠,長17.5公里,引水量0.5立方米/秒。該渠是榆林市治沙史上的一大創舉。1958年12月26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在沙漠裡修成百裏運河——榆東渠」的文章頌揚榆林人民治沙修渠的事跡。至1960年全渠工程完善,沿渠建公路橋、退水、引水閘、倒虹、排洪涵洞等建築36座。

此外,還有榆西渠、西沙渠、三岔灣渠、榆惠渠、榆高渠、黑海子渠。

榆溪河靜靜地流過榆林城,無論春夏秋冬,均無枯水乾涸。紅石峽水庫是她的調節器,位於榆溪河紅石峽原普濟橋址,流域總面積0.45萬平方公里,除去庫區內上游三座中型水庫控制面積,實控面積0.206平方公里,總庫容1900萬立方米。

中營盤水庫,位於榆林市孟家灣鄉中營盤村無定河水系的榆溪河幹流上,壩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積606.7平方公里。

榆溪河河道整治也有很長的歷史——20世紀90年代後期,隨着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建設力度的不斷加大,榆溪河的上游建起了工廠,兩岸居民也逐漸增多。大量的污水垃圾被傾倒在河裡,致使河水堵塞、污濁不堪。2004年,經過科學的規劃決策,榆林市決定實施榆溪河綜合治理工程。2011年,榆溪河一、二、三期公園基礎建設工程全面完工。榆林城內的藍天碧水交相輝映,形成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成了「網紅」的打卡地:榆林藍!

漫步榆溪河畔,榆溪河道堤防建設更是蔚為壯觀:治理工程包括堤防工程、生態景觀工程、綠化環境工程三部分,堤防工程結構以漿砌石堤防為主,輔助部分土堤。為滿足沉沙、景觀蓄水、提水灌溉需要,規劃設置攔水橡膠壩4座、攔河閘1座。榆溪河設防標準為50年一遇。根據基地的自然結構,建設了榆溪河景觀帶,通過植物景觀的營造,把榆溪河景觀帶建設成開放式大型帶狀綠地,分段建設標題性景區,形成段段不同,景景有別的自然風景林。

每當我回到榆林,總愛攜親朋好友去榆溪河公園散步。故鄉陽光照耀下美麗的河水、深邃的藍天、舒捲的白雲,給人帶來的是美好的想象,她是一個遊子情牽夢繞的永恆港灣,是一片城市疲憊靈魂的休憩地,是人民用辛勤汗水澆灌出的至高至美至聖的花朵![1]

作者簡介

原野,原名:姚孝賢。男,陝西省千陽縣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