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椿葉
t013072a1d729272e59.jpg
圖片來源 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4001942&sid=4198552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椿葉

漢語拼音:Chūn Yè
別名:椿木葉、春尖葉
性味歸經:味辛、苦,性平;歸脾、胃經
功能:祛暑化濕,解毒,殺蟲
主治:暑濕傷中,嘔吐,泄瀉,痢疾,癰疽腫毒,疥瘡,白禿

椿葉,中藥名。為楝科植物香椿 Toona sinensis(A.Juss.)Roem的葉。具有祛暑化濕,解毒,殺蟲的功效。主治暑濕傷中,嘔吐,泄瀉,痢疾,癰疽腫毒,疥瘡,白禿。[1]

目錄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椿葉

拼音名:Chūn Yè

英文名:Leaf of Chinese Toona

別名:椿木葉、春尖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oona sinensis(A.Juss.)Roem.[Cedrela sinensis A.Juss.]

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

來源

藥材基源:為楝科植物香椿Toona sinensis(A.Juss.)Roem.的葉。

採收和儲藏

春季採收,多鮮用。

原形態

香椿 葉喬木,高達16m。樹皮暗褐色,成片狀剝落,小枝有時具柔毛。偶數羽狀複葉互生,長25-50cm,有特殊氣味;葉柄紅色,基部肥大;小葉8-10對,小葉柄長5-10mm;葉片長圓形至披針狀長圓形,長8-15cm,寬2-4cm,先端尖,基部偏斜,圓或闊楔形,全緣或有疏鋸齒,上面深綠色,無毛,下面色淡,葉脈或脈間有長束毛,花小,兩性,圓錐花序頂生;花芳香;花萼短小,5裂;花瓣5,白色,卵狀橢圓形;退化雄蕊5,與5枚發育雄蕊互生;子房上位,5室,花盤遠較子房為短。蒴果橢圓形或卵圓形,長約2.5cm,先端開裂為5瓣。種子橢圓形,一端有翅。花期5-6月,果期9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常栽培於海拔2700m以下的房前屋後、村邊、路旁。

資源分布:分布於華北華東中南西南台灣西藏等地。

化學成分

葉含胡蘿蔔素及維生素B、C。

性味

辛;苦;;平

歸經

心;脾;大腸經

功能主治

祛署化濕;解毒;殺蟲。主暑濕傷中;噁心嘔吐;食欲不振;泄瀉;痢疾癰疽腫毒;疥瘡;白禿瘡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鮮葉30-60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

注意

  • 1.孟詵:動風,多食令入神昏、血氣微。
  • 2.《隨息居飲食譜》:多食壅氣動風,有宿疾者勿食。

複方

  • ①治赤白痢疾: 椿葉二至四兩。 酌加水煎服。(《福建民間草藥》)
  • ②治唇上生疔: 香椿葉搗爛, 和酒飲之。 (《嶺南採藥錄》)
  • ③治小兒頭生白禿,發不生出: 椿、楸、桃葉心取汁敷之。(《肘後方》)
  • ④治漆瘡: 春尖葉一斤,苦蒿、紅浮漂各適量。煎水外洗。(《重慶草藥》)

各家論述

  • 1.《唐本草》:主洗瘡疥,風疽。
  • 2.《生生編》:嫩芽瀹食,消風祛毒。
  • 3.《陸川本草》:健胃,止血,消炎,殺蟲。治子宮炎,腸炎,痢疾,尿道炎。[2]

摘錄

中華本草

參考資料

  1. 椿葉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2. 椿葉中醫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