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植物篇:(山皂莢(豆科、皂莢屬植物))

羽狀複葉
圖片來自 山草香

目錄

開花的種類——山皂莢(豆科、皂莢屬植物)

是是豆科,皂莢屬山皂莢的變種落葉喬木或小喬木,高可達25米;小枝微有棱,光滑無毛;粗壯,常分枝,葉羽狀複葉,葉片先端圓鈍,有時微凹,微粗糙,網脈不明顯;小葉柄極短。花黃綠色,穗狀花序;花序腋生或頂生,雄花:深棕色,萼片三角狀披針形,花瓣橢圓形,子房無毛,花柱短,胚珠多數。莢果帶形,扁平,長20-35厘米,不規則旋扭或彎曲作鐮刀狀,。種子多數,橢圓形,4-6月開花;6-11月結果。

分布於日本、朝鮮;中國遼寧、河北、山東、河南、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南也有分布。生長於海拔100-1000米的向陽山坡或谷地、溪邊路旁。山皂莢的莢果含皂素,可代肥皂並可作染料,種子入藥,嫩葉可食;木材堅實,心材帶粉紅色,色澤美麗,紋理粗,可作建築、器具、支柱等用材。

山皂莢(學名:Gleditsia japonica Miq.)

多種多樣的用途
 
圖片來自 上海辰山植物園

基本信息

  • 中文名:山皂莢
  • 拉丁學名:Gleditsia japonica Miq.
  • 別 名:山皂角、皂莢樹、皂角樹、懸刀樹、莢果樹、烏犀樹、日本皂莢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亞 綱:原始花被亞綱
  • 目:薔薇目
  • 亞 目:薔薇亞目
  • 科:豆科
  • 亞 科:雲實亞科
  • 族:雲實族
  • 屬:皂莢屬
  • 種:山皂莢
  • 命名者及年代:Miq.,1867

形態特徵

落葉喬木或小喬木,高達25米;小枝紫褐色或脫皮後呈灰綠色,微有棱,具分散的白色皮孔,光滑無毛;刺略扁,粗壯,紫褐色至棕黑色,常分枝,長2-15.5厘米。葉為一回或二回羽狀複葉(具羽片2-6對),長11-25厘米;小葉3-10對,紙質至厚紙質,卵狀長圓形或卵狀披針形至長圓形,長2-7(9)厘米,寬1-3(4)厘米(二回羽狀複葉的小葉顯著小於一回羽狀複葉的小葉),先端圓鈍,有時微凹,基部闊楔形或圓形,微偏斜,全緣或具波狀疏圓齒,上面被短柔毛或無毛,微粗糙,有時有光澤,下面基部及中脈被微柔毛,老時毛脫落;網脈不明顯;小葉柄極短。

花黃綠色,組成穗狀花序;花序腋生或頂生,被短柔毛,雄花序長8-20厘米,雌花序長5-16厘米;雄花:直徑5-6毫米;花托長1.5毫米,深棕色,外面密被褐色短柔毛;萼片3-4,三角狀披針形,長約2毫米,兩面均被柔毛;花瓣4,橢圓形,長約2毫米,被柔毛;雄蕊6-8(9);雌花:直徑5-6毫米;花托長約2毫米;萼片和花瓣均為4-5形狀與雄花的相似,長約3毫米,兩面密被柔毛;不育雄蕊4-8;子房無毛,花柱短,下彎,柱頭膨大,2裂;胚珠多數。莢果帶形,扁平,長20-35厘米,寬2-4厘米,不規則旋扭或彎曲作鐮刀狀,先端具長5-15毫米的喙,果頸長1.5-3.5(5)厘米,果瓣革質,棕色或棕黑色,常具泡狀隆起,無毛,有光澤;種子多數,橢圓形,長9-10毫米,寬5-7毫米,深棕色,光滑。花期4-6月;果期6-11月。

主要變種

絨毛皂莢(Gleditsia japonica Miq. var.velutina L. C. Li)與山皂莢不同點在於莢果上密被黃綠色絨毛。特產湖南衡山。生於海拔950米的山地,路邊疏林中。湖南師範學院和湖南林校栽培數株,系自南嶽廣濟寺絨毛皂莢一母株採得種子繁殖。

滇皂莢(Gleditsia japonica Miq. var.delavayi (Franch.) L. C. L.)與山皂莢不同點在於雌花長7-8(9)毫米,莢果長30-54毫米,寬4.5-7厘米。產雲南、貴州。生于山坡林中或路邊村旁,海拔1200-2500米。偶有栽培。

栽培技術

整地施肥:在整地前施基肥,以有機肥為主,用肥量45000-75000千克/公頃,具體視土地肥沃程度而定。施肥後要深翻土壤,使肥土充分混合,翻耕深度20-25厘米,隨翻隨靶。要求整地後地平土碎,無雜草、樹根、石塊。整地時間春、秋季均可,春季播種前20-30天進行,秋季依據土壤墒情和種植情況而定。

出苗管理:山皂莢出苗時間不同,在出苗期間切忌翻土,以免損傷種子和胚芽,只需輕輕疏鬆表土即可。出苗前,白天溫度應保持在25-30℃,夜間不低於15-18℃.出苗後,白天注意放風,夜間加強保溫。出苗期間需保持土壤濕度,提高地溫,防止凍害、鳥害發生。

起苗定植:當苗高10-15厘米,外界溫度達到15-20℃時,即可進行定植,株距10-15厘米.定植前5-7天,要通風煉苗,白天溫度保持在18-20℃,夜間保持在15℃左右。定植前2天,澆1次透水,保持土坨不散,以利於起苗。定植後要注意保溫防寒。 [1]

主要價值

山皂莢的莢果含皂素,可代肥皂用以洗滌,並可作染料,種子入藥,嫩葉可食;木材堅實,心材帶粉紅色,色澤美麗,紋理粗,可作建築、器具、支柱等用材。

皂莢和山皂莢的區別?

一、枝幹區別

皂莢屬落葉喬木或者小喬木,高約30米,枝幹顏色由灰色變至深褐色。而山皂莢相對前者要矮小些,最高可達25米,枝幹顏色由紫褐色變至灰綠色。

二、葉片區別

皂莢葉片為一回羽狀複葉,小葉為紙質,呈卵狀披針形後至長圓形。而山皂莢為一回或者二回羽狀複葉,小葉紙質後至厚紙質,呈卵狀長圓形。 [2]

三、花的區別

皂莢花顏色為黃白色,呈總狀花序頂生或者腋生,4枚花瓣,為長圓形。而山皂莢花顏色為黃綠色,呈穗狀花序,花瓣為橢圓形。

形態奇特的皂莢刺與多姿多彩的皂莢家族

與眾不同的花

與一般豆科植物不同,皂莢擁有着與眾不同的花。首先,皂莢的花序上長着兩種不同的花,一種是雌蕊功能退化的雄花,一種是雌雄蕊都具有其功能的兩性花,也就是完全花。這種完全花和雄花生於同一植株的現象,在植物學上被稱為「雄全同株」。一般認為,雄全同株是由雌雄同花演化而來(從皂莢雄花具有功能退化的雌蕊可以看出),處於向雌雄異株、雄全異株或雌雄同株演化的一個過渡階段

絕大多數豆科植物的花具5枚花瓣,但往往存在例外,皂莢就是其中之一。皂莢的雄花和兩性花都僅有4枚花瓣,並且4枚花瓣形狀高度一致,而與一般雲實亞科類群的花冠兩側對稱不同。

形態奇特的皂莢刺

皂莢樹的樹幹上,生長着很多形態奇特的刺。這種刺應當是由枝變態而來,因而可以算是一種枝刺(thorn)。皂莢樹之所以會擁有這種嚇人的枝刺,可能是由於在遠古時期,它們為了防止一些哺乳動物取食枝葉,便逐漸演化出了這種能夠使哺乳動物為之瞠目的刺

不同部位,不同用途

除了莢果煎汁可供洗滌衣物外,皂莢還有着多種多樣的用途。皂莢樹的木材堅硬,可用作車輛、家具之用材;皂莢樹的嫩芽可用油鹽調食,皂莢樹的種子煮熟後的糖漬亦可供食用。皂莢樹的莢果、種子和枝刺在中醫中可以入藥,據稱有祛痰通竅、鎮咳利尿、消腫排膿、殺蟲治癬之效。此外,一些皂莢的果實在發育過程中受到某些外界因素的影響,所結的果實短小、彎曲而無種子,中醫稱之為「豬牙皂」,認為其有「通竅,滌痰,搜風,殺蟲」等等功效。如此,皂莢成為了中國草藥學中50種基礎中草藥之一。 [3]

多姿多彩的皂莢家族

除了皂莢樹,在華東地區,我們還能見到它的近親山皂莢(G. japonica)。與皂莢樹不同,山皂莢為雌雄異株植物,也就是說一株山皂莢上只可能找到一種性別的花(序),山皂莢的莢果不如皂莢的莢果勁直且多肉,山皂莢的莢果通常非常薄,且會高度旋捲起來。

此外,在上海的上海植物園、豆香園等地,我們還能見到皂莢的北美親戚--美國皂莢(G. tricanthos),它的種加詞由tri-(三)和canthos(刺)組成,指的就是它獨特的枝刺。在華東地區的山間,我們還能見到皂莢的另一近親,肥皂莢(Gymnocladus chinensis),相比皂莢屬的植物,肥皂莢的莢果非常肥厚,當然它的果實也能用來洗滌衣物。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