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須彌垂頭菊 (菊科 垂頭菊屬植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須彌垂頭菊 (菊科 垂頭菊屬植物))

須彌垂頭菊是雙子葉植物,藥菊科植物須彌垂頭菊的全草,主要分布於甘肅、青海、四川、雲南、西藏。用於風寒咳嗽、胃寒腹痛。

須彌垂頭菊(學名:Cremanthodium decaisnei C. B. Clar ke )

基本信息

  • 中文學名:須彌垂頭菊
  • 拉丁學名:Cremanthodium decaisnei C. B. Clar ke
  • 界 :植物界
  • 門 :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
  • 綱 :雙子葉植物綱(Dicotyledoneae)
  • 亞 綱:菊亞綱(Asteridae)
  • 目 :菊目(Asterales)
  • 科 :菊科(Asteraceae)
  • 亞 科:管狀花亞科(Carduoideae Kitam.)
  • 族 :千里光族(Senecioneae Cass.)
  • 屬 :垂頭菊屬(Cremanthodium)
  • 種 :須彌垂頭菊
  • 分布區域:分布甘肅、青海、四川、雲南、西藏。

形態特徵

須彌垂頭菊是雙子葉植物,藥菊科植物須彌垂頭菊的全草。

分布於甘肅青海四川雲南西藏[1]

主要價值

【功 效】:止咳健胃消食

【主 治】:用於風寒咳嗽胃寒腹痛

【性味歸經】:酸、澀,溫。入肺、胃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9一12克,水煎服。

【考 證】:始載於《雲南種子植物名錄》。

尼泊爾垂頭菊(學名:Cremanthodium nepalense)

為菊科垂頭菊屬的植物。分布在尼泊爾以及中國大陸的西藏等地,生長於海拔4,300米至4,800米的地區,多生長于山坡、冰磧丘陵和水邊,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肉質,細瘦,多數。莖單生,直立,高14-30厘米,被黑色有節短柔毛 和疏的白色長柔毛,或有時下部光滑,基部直徑1-2毫米。被枯葉柄纖維包圍。叢生葉具柄,柄長1.5-8厘米,幼時具黑色有節短毛,後脫毛,光滑,基部鞘狀,葉片卵形至近圓形,長2.5-4.5(8.5)厘米,寬1.5-2.5(7)厘米,先端鈍或圓形,邊緣有齒,基部平截、圓形或淺心形,兩面光滑,葉脈羽狀,僅在下面有明顯突起的網脈;莖生葉2-4 ,下部葉有柄,柄基部鞘狀抱莖,葉片卵形,較小,長達1厘米,寬至7毫米,中上部葉線狀披針形至線形,全緣或有齒。頭狀花序單生,下垂,輻射狀,總苞半球形,長1-1.2厘米,寬1.5-2厘米,被黑色有節短柔毛,干時黑色,總苞片10-14,2層,先端急尖或漸尖,寬2-3.5毫米,外層披針形,內層長圓形。舌狀花黃色,舌片長圓形,長8-15毫米,寬2-3毫米,先端急尖,管部長1-1.5毫米;管狀花多數,黃色,干時黑灰色,長4-5毫米,管部長約1毫米,檐部筒形,冠毛白色,與花冠等長。瘦果長圓形,長約3毫米,白色,光滑。花果期8-9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4300-4800米的山坡、冰磧丘陵、水邊。 產我國西藏南部。尼泊爾(模式標本產地)也有分布。 [2]

主要價值

【藏藥】奧嘎:全草治膽囊炎,頭痛,中毒性疼痛《青藏藥鑒》。功用同柴胡葉垂頭菊《藏本草》。

【藥 名】:尼泊爾垂頭菊

【來 源】:為雙子葉植物藥菊科植物尼泊爾垂頭菊的全草。

【功 效】:解毒止痛。

【主 治】:用於兩脅不舒、脅痛、頭痛等證。

【性味歸經】:澀、辛,寒。入肝、膽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10克。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西藏。

【考 證】:始載於《青藏高原藥物圖鑑》。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