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豆豉草 (敗醬科 纈草屬植物))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豆豉草 (敗醬科 纈草屬植物))

豆豉草(學名:Iris japonica Thunb.)

是敗醬科纈草屬植物,長序纈草 大草本,高達1.5m。根狀莖塊柱狀,上部斜升;莖較粗壯,中空。

目錄

基本信息

  • 中 文 名:豆豉草
  • 拉丁學名:Iris japonica Thunb.
  • 別 名:通經草、蛇頭細辛、疳積藥
  • 界  :植物界
  • 門  :被子植物門
  • 科  :敗醬科
  • 屬  :纈草屬
  • 種  :豆豉草

形態特徵

基生葉3-7羽狀全裂或淺裂;葉柄長約6cm;中裂片較大,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3.5-7cm,寬1.5-3cm;先端長漸尖,基部近圓形,邊緣具齒或全緣,兩側裂片依次稍小,疏離;軸粗壯有窄翅;莖生地與基生吉相似,上部葉漸小,柄漸短;全部葉多少被短毛。極大的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苞片線狀鑽形;小苞片三角狀卵形,全緣或具鈍齒;花小,白色;花冠長1.5-2.5mm,漏斗狀擴張,裂蕊3,稍伸出;子房下位,卵形,多少具白毛。在成都市熟的植析上,果序長50-70cm。瘦果卵形,長2-3mm,先端常有羽狀冠毛,長達5mm。花期6-8月,果期7-10月。

主要價值

【來源】植物岩邊香Valeriana hardwickii Wall.,以根或全草入藥。夏秋采,洗淨曬乾。【性味歸經】辛、甘,溫。

【功能主治】活血調經散瘀止痛健脾消積。用於月經不調,痛經,閉經,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跌打腫痛,腰痛,風濕骨痛小兒疳積神經衰弱外用治身癢

【用法用量】3~5錢,水煎或泡酒服;外用適量,煎水外洗。 [1]

【選方】

  • 治小腹痛:豆豉草根乾粉末,每次五分,燒酒吞服。

【化學成分】新鮮花中分離出豆豉草黃酮甙、當歸素和日本當歸素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農村這種不起眼野草,做豆豉必備,被稱為「豆豉草」,你認識嗎?

在農村,有很多花草樹木,可謂自然的「基因庫」,很多不起眼的野草,其實有大用處。有一種野草,房前屋後的竹林、土埂、林下,都能見到它的身影,我們都叫它「鴨腳花」,跟鴨腳長得很像,因為經常見而且多,真的很不起眼,但它卻是做「豆豉」的必備材料,也稱為「豆豉草」

豆豉草,別名:痛經草、蛇頭細辛、疳桔草、溪蓀、鴨腳花等,《貴陽民間藥草》又稱為「下搜山」。豆豉草性甘、溫、無毒,主治活血調經,散瘀止痛,健脾消積。用於月經不調,痛經,閉經,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跌打腫痛,腰痛,風濕骨痛,小兒疳積,神經衰弱;外用治身癢。(我不是藥神,旨在科普,用藥請遵醫囑)

豆豉草,顧名思義,做豆豉的野草,全年顆采。豆豉,是我國具有傳統特色發酵豆製品調味料,很多地方都吃,是一種味道獨特的調味料,經常用來炒臘肉燒筍子等。黃豆用水浸泡後,瀝水後蓋上豆豉草,發酵一段時間,根據氣溫跟發酵程度,一般3-5天即可,看到豆子之間有牽絲就可曝曬了,這期間,豆豉草起到關鍵作用,做出來的豆豉別具風味,在我們農村,用來做豆豉的也只有這種草,其他地方不知道還有沒有其他原料?

[2] 豆豉草,我們又叫「鴨腳花」,紫藍或淡藍色的花有三個花瓣,跟鴨腳很像,所以當地人稱「鴨腳花」。鴨腳花都是成片成長,長得有點像蘭花,尤其是路邊的土埂上,密密麻麻全是,開花季節,遠遠看去,就是一片「花海」,甚是壯觀、美麗。小時候,跟夥伴經常摘鴨腳花放水裡當船,摘取花朵,把花柄去除,花瓣朝上,放入溝渠的中,漂浮在水面上的鴨腳花就跟一艘艘小船,跟隨水流晃動,玩得不亦樂乎。

《全國中草藥匯編》:豆豉草

拼音:Dòu Chǐ Cǎo

別名:通經草、蛇頭細辛、疳積藥

來源:敗醬科纈草屬植物岩邊香Valeriana hardwickii Wall.,以根或全草入藥。夏秋采,洗淨曬乾。

性味:辛、甘,溫。

功能主治:活血調經,散瘀止痛,健脾消積。用於月經不調,痛經,閉經,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跌打腫痛,腰痛,風濕骨痛,小兒疳積,神經衰弱;外用治身癢。

用法用量:3~5錢,水煎或泡酒服;外用適量,煎水外洗。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藥大辭典》:豆豉草

拼音:Dòu Chǐ Cǎo

別名:溪蓀(《植物學大辭典》),下搜山(《貴陽民間藥草》)。

出處:《貴陽民間藥草》

來源:為鳶尾科植物豆豉草的根莖及根。全年可采。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高約30~60厘米。根莖細長,匍匐。莖扁圓形,粗壯有節,綠色。葉互生,2列,葉片劍形或長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白色膜質,抱莖,全緣,平行脈。花單生於莖頂,或2朵集生;花被6,2輪,外輪3片較大,外反,淡紫色,有黃色斑紋,中央有雞冠狀突起;內輪3片較小,白色;雄蕊3,着生於花被基部;雌蕊1,子房下位,3室,柱頭3分枝,頂端呈雞冠狀細裂。蒴果長圓形,具三棱,種子多數。

生境分部:野生于山坡及山溝。分布貴州等地。

化學成分:新鮮花中分離出豆豉草黃酮甙、當歸素和日本當歸素。

性味:辛,平,無毒。

功能主治:消積行水。治胃痛,腹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3錢(鮮者0.5~1兩);或研末。

複方

①治少腹食積、蓄水疼痛、大便不通:豆豉草五錢,石葛蒲三錢,五穀子根三錢。水煎服:

②治疝氣:豆豉草根三錢,蓑荷根三錢,茴香根三錢。水煎服。

③治小腹痛:豆豉草根乾粉末,每次五分,燒酒吞服。

④治胃痛:鮮豆豉草一兩。炒黃,再加紅糖炒焦,水煎服。(性味以下出《貴陽民間藥草》)

摘錄《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豆豉草

拼音:Dòu Chǐ Cǎo

英文名:Root and Rhizome of Bloodred Iris

別名:通經草、岩參、蛇頭細辛、疳積藥、小蜘蛛香

出處:出自《貴州民間藥草》。

來源藥材基源:為敗醬科植物長序纈草的根或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Valeriana flaccidissima Maxim.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收,洗淨,曬乾

原形態;長序纈草 大草本,高達1.5m。根狀莖塊柱狀,上部斜升;莖較粗壯,中空。基生葉3-7羽狀全裂或淺裂;葉柄長約6cm;中裂片較大,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3.5-7cm,寬1.5-3cm;先端長漸尖,基部近圓形,邊緣具齒或全緣,兩側裂片依次稍小,疏離;軸粗壯有窄翅;莖生地與基生吉相似,上部葉漸小,柄漸短;全部葉多少被短毛。極大的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苞片線狀鑽形;小苞片三角狀卵形,全緣或具鈍齒;花小,白色;花冠長1.5-2.5mm,漏斗狀擴張,裂蕊3,稍伸出;子房下位,卵形,多少具白毛。在成都市熟的植析上,果序長50-70cm。瘦果卵形,長2-3mm,先端常有羽狀冠毛,長達5mm。花期6-8月,果期7-10月。

生境分部生態環境:生於海拔2000-3500m的高山溪流附近,山坡林下及密林邊緣。

資源分布:分布於西南及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西藏等地。 [3]

性味:味辛;甘;性平

功能主治:活血調經;祛風利濕;健脾消積。主月經不調;痛經閉;風濕痹痛;小便不利;小兒疳積;跌打傷痛;脈管炎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或浸酒。外用:適量,煎湯洗。

摘錄《中華本草》


《豆豉草》的精美圖片欣賞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豆豉草 (败酱科 缬草属植物))的相关视频


黃豆製作豆豉醬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