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猴頭杜鵑 (杜鵑屬植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猴頭杜鵑 (杜鵑屬植物))

猴頭杜鵑(學名:Rhododendron simiarum Hance)

是杜鵑花科、杜鵑屬植物。常綠灌木,高約2-5米,稀達10-13米;幼枝樹皮光滑,淡棕色,老枝樹皮有層狀剝落,淡灰色或灰白色。葉常密生於枝頂,5-7枚,厚革質,倒卵狀披針形至橢圓狀披針形,長5.5-10厘米,寬2-4.5厘米,先端鈍尖或鈍圓。頂生總狀傘形花序,有5-9花;總軸長1-2.5厘米,被疏柔毛,淡棕色;花梗直而粗壯,長3.5-5厘米,粗約2.5毫米,被疏柔毛或近於無毛;花萼盤狀,5裂;花冠鍾狀,長3.5-4厘米。蒴果長橢圓形,長1.2-1.8厘米,直徑8毫米,被銹色毛,後變無毛。

分布於中國浙江南部、江西南部、福建、湖南南部、廣東及廣西。在中國華東、華南各省的庭園中已廣泛栽培。猴頭杜鵑野生於海拔500-1800米的溝谷、山脊與山坡混交林中或稀疏散生,在保存較好的溝旁、山脊和崖頂常成半原始狀態的常綠杜鵑林。

猴頭杜鵑姿形優美,花乳白色或粉紅色,襯以綠葉格外醒目,均可叢植或散植於園林中,亦可用作插花材料。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無危(LC)。

基本信息

  • 中 文 名:猴頭杜鵑
  • 拉丁學名:Rhododendron simiarum Hance
  • 別 名:南華杜鵑
  • 界 :植物界
  • 門 :被子植物門
  • 綱 :雙子葉植物綱
  • 亞 綱:合瓣花亞綱
  • 目 :杜鵑花目
  • 科 :杜鵑花科
  • 亞 科:杜鵑花亞科
  • 屬 :杜鵑屬
  • 亞 屬:杜鵑亞屬
  • 組 :常綠杜鵑組
  • 亞 組:銀葉杜鵑亞組
  • 種 :猴頭杜鵑
  • 命名者及年代:Hance,1884
  • 保護級別: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無危(LC)

形態特徵

常綠灌木,高約2-5米,稀達10-13米;幼枝樹皮光滑,淡棕色,老枝樹皮有層狀剝落,淡灰色或灰白色。葉常密生於枝頂,5-7枚,厚革質,倒卵狀披針形至橢圓狀披針形,長5.5-10厘米,寬2-4.5厘米,先端鈍尖或鈍圓,基部楔形,微下延於葉柄,上面深綠色,無毛,下面被淡棕色或淡灰色的薄層毛被,中脈在上面下陷呈淺溝紋,在下面顯著隆起,側脈10-12對,微現;葉柄圓柱形,長1.5-2厘米,僅幼時被毛。

頂生總狀傘形花序,有5-9花;總軸長1-2.5厘米,被疏柔毛,淡棕色;花梗直而粗壯,長3.5-5厘米,粗約2.5毫米,被疏柔毛或近於無毛;花萼盤狀,5裂;花冠鍾狀,長3.5-4厘米,上部直徑約4-4.5厘米,乳白色至粉紅色,喉部有紫紅色斑點,5裂,裂片半圓形,長1.5厘米,寬2-2.5厘米,頂端有凹缺;雄蕊10-12,長1-3厘米,不等長,花絲基部微寬扁,有開展的柔毛,花葯橢圓形,長約3毫米;子房圓柱狀,長5-6毫米,被淡黃色分枝的絨毛及腺體,花柱細長,長3.5-4厘米,基部有時具腺體,其餘光滑。蒴果長橢圓形,長1.2-1.8厘米,直徑8毫米,被銹色毛,後變無毛。

主要變種

變色杜鵑(Rhododendron simiarum Hance var. versicolor (Chun et Fang) Fang)與原變種的區別在於該變種的葉片厚革質,長倒卵形,長8-13厘米,先端圓形,側脈兩面均不明顯,花梗短,長僅1.5-2.2厘米,花冠漏斗形而狹窄,長僅2-2.8厘米,乳白色或粉紅色,5裂,裂片頂端圓形。花期4月。分布於中國廣西北部。生長於海拔850-1720米的山谷林中。該變種與原變種在花冠的大小、形狀及葉片的脈紋均顯著不同,另立一變種較為適宜。

生長環境

猴頭杜鵑野生於海拔500-1800米的溝谷、山脊與山坡混交林中或稀疏散生,在保存較好的溝旁、山脊和崖頂常成半原始狀態的常綠杜鵑林。喜光,但在烈日曝曬下嫩葉易灼傷,根部離表土處也易遭乾熱傷害。在涼爽濕潤氣候,土壤帶酸性而富含腐殖質的混交疏林且林木為深根性,下木比較高的林帶邊緣,生長良好。

生長習性

猴頭杜鵑屬淺根性樹種。當種子播種後30-35天發芽生根,根毛髮達,主根不明顯,一、二年生苗莖軸不伸長,一年生苗有小葉5-7枚呈蓮座狀,三年生苗有明顯的主莖並逐漸伸長,當長到四年生時,植株生長旺盛,於秋季形成花芽,第5年春當株高達30厘米以上時,就開始吐蕾,4月中旬至下旬開花,花期約半個月。花後約5月初抽春梢,一般一年抽梢一次,到夏季氣候炎熱前,嫩梢停止生長而轉向木質化。8-9月花芽開始分化。果實於9-10月成熟。

繁殖方法

播種

猴頭杜鵑除少數種可扦插繁殖外,主要用種子育苗進行有性繁殖。播種要在蔭棚內進行,在播種盆放置場地還要搭設竹拱架,供塑料薄膜覆蓋用。杜鵑花種子細小,幼苗柔嫩,宜採用廣口淺盆施行盆播,以腐殖土(園藝上稱「蘭花泥」)、切成3厘米左右長的松針(最好取金錢松或水杉落葉)及黃砂拌和而成的混合土作基質,上鋪以洗淨的鮮活苔蘚,所選用的苔蘚應以只依附於盆土表面,不紮根於盆土中的種類(如大灰蘚)為宜。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種。

播前先在播種盆內裝入4/5的盆土,上鋪1厘米厚剪碎的苔蘚,再用噴壺灑透水,將種子放在硬紙板上,用振動敲擊法均勻撒播在苔蘚上。播後將盆放在蔭棚內拱形架下,架上覆蓋塑料薄膜。播種後到種子露白、紮根的一個月內,採取封閉育苗管理法。除盆土乾燥需揭膜灑水,晴暖天氣打開兩頭薄膜通氣外,均用薄膜覆蓋,以創造9%以上的相對濕度環境,促使種子發芽及齊苗。幼苗出齊後,應及時揭除薄膜。在一年生盆苗整個生長期,凡遇中、大雨,都要用薄膜覆蓋。幼苗忌盆土過濕,喜周圍空氣濕潤。

扦插

選用黃壤土、黃沙土或紅黃壤作為插床土,土壤必須呈酸性。床土一定要做細並揀去碎石和雜物。床土厚20厘米,寬100厘米。噴灑0.3%硫酸亞鐵溶液消毒後備用。一般夏插,也可春插。夏插選用當年生嫩枝5-10厘米,留梢,基部單面斜切,紮成小捆,基部2-3厘米浸清水24小時後再蘸500 毫克/升ABT液扦插。春插選用一年生硬枝5-10厘米,與夏插相同切制和處理後扦插。夏插成活率比較高達75%,而春插則較低只有56.6%。

定植方法

可采野生苗直接引種栽培,即選掘低、中海拔高度的壯苗,高50-90厘米為宜,根系要保持完整,多帶宿土,用稻草包紮成小土球,剪除部分苗葉,細心運至栽植地點,及時開穴栽種。或先在盆內培育一、二年後再定植露地。盆土用蘭花泥拌和山黃泥的混合培養土。定植後要注意土壤管理,適時澆水並施薄肥。引種時間以秋季10-11月、早春2-3月為宜。

田間管理

幼苗生長一、二年後,要進行分栽。其中苗身粗壯的,於播種一年後的早春(2月)移栽,瘦小的在盆內培育2年後移栽,但應及時間苗。分栽宜用口徑9-10厘米的小盆,每盆種1-3株,用土同播種基質。剛分栽的小苗要防雨淋,免使幼葉受病菌侵害而腐爛致死。移栽苗經過一年的保護性培育後,才開始茁壯地成長。播種苗成長的第1年,常呈單幹式,第2年時,有的根頸部萌生許多纖細雜亂的小枝。可於每年秋冬(11-12月)頂芽形成時打頂一次,促使分枝,初步成型。

雜交育種

為定向選育新品種,可採用人工雜交方法。先在花前一周左右去雄套袋,然後將開放前一天含苞待放的父本花朵小心採下,取下花葯,抖落花粉在乾淨薄紙置於試管中,以消毒棉塞住管口,貼上種名標籤,放入盛有硅膠的乾燥箱中,置常溫冰箱中待用。去雄後的一周內,檢查套袋母本的花柱已伸長,柱頭膨大呈黃綠色,其上有豐富的粘液時,就可除去套袋進行授粉,選晴朗天的上午9-10時進行。授粉畢即套袋,並掛標籤,註明雙親名稱、授粉日期與時間。授粉後當柱頭失去光澤時,就可拆除套袋。以後蒴果逐漸膨大,至當年10-11月由綠變褐,果頂出現微裂時即可採收,脫落種子晾千,可於當年冬在溫室內播種,或存放在冰箱內於翌年按上法播種。

病蟲防治

病害

  1. 猴頭杜鵑的主要苗期病害有白絹病、猝倒病,葉部病害有褐斑病灰霉病:主要根部病害有白絹病、自紋羽病等。
  1. 防治白絹病,要注意苗地的涼爽通風,栽培土最好用甲醛液熏燕消毒;育苗期控制盆土水分;發病早期可噴百菌清1000倍液抑制;盆苗用五氯硝基苯500倍液噴殺。此外可在未曾發生過此病的地上栽種杜鵑花。
  1. 防治褐斑病,可摘除並燒毀病葉,消滅越冬病菌;初秋開始每10天用等量式波爾多液100倍噴施,連噴2-3次。
  1. 防治猝倒病,於春雨、梅雨季節,每隔7-10天用甲基托布津或百菌清800-1000倍液噴施,此外苗地要選通風、排水良好處;澆滙用水應注意潔淨。

[1]

蟲害

  1. 主要根部害蟲有蠐螬、地老虎、白蟻等,葉部害蟲有杜鵑冠網椿、杜鵑葉峰、蓑娥類、薊馬、葉蟎、梨劍紋夜蛾等;花部害蟲有鑽心蟲等。
  2. 蠐螬系多種金龜子的幼蟲,可結合冬季中耕除草搜滅越冬蟲態,栽植前用氯丹乳劑100倍液噴澆土壤,生長季節可用辛硫磷或敵百蟲1000倍液噴澆以殺死之。
  3. 鑽心蟲於6-7月間當花蕾形成影大時,幼蟲蛀入為害。可清除周圍雜草、落葉,消滅越冬蟲態從5月份開始,每半月用殺松100倍液噴施,摘除受害花蕾,以免蔓延為害。
  4. 杜鵑葉蟬是杜鵬主要食葉害蟲,少量發生時捕殺幼蟲,盛發時用敢百蟲、散敵畏1000倍液噴殺幼蟲;清除雜草,消滅越冬繭蛹。
  5. 蓑蛾類防治法,在少量發生時可摘除蟲囊;大量發生時(一般在6月下旬至7月上中句)用敵百蟲1000倍液噴殺幼蟲。
  6. 白蟻為害杜鵬根部,可於栽種前用氯丹乳劑100倍液噴澆土壤,盆栽苗在盆底和周圍用氯丹乳劑100倍液噴灑以預防為害,已栽苗地可於4-5月間用氯丹乳劑300-500倍液灌澆苗基土壤殺滅。

主要價值

猴頭杜鵑姿形優美,花乳白色或粉紅色,襯以綠葉格外醒目,均可叢植或散植於園林中,亦可用作插花材料。

猴頭杜鵑(原變種)

常綠灌木,幼枝樹皮光滑,淡棕色,老枝樹皮有層狀剝落,淡灰色或灰白色。葉常密生於枝頂,倒卵狀披針形至橢圓狀披針形,長5.5-10厘米,葉柄圓柱形,頂生總狀傘形花序,花萼盤狀,5裂;花冠鍾狀,花絲基部微寬扁,有開展的柔毛,花葯橢圓形,子房圓柱狀,花柱細長,蒴果長橢圓形,花期4-5月,果期7-9月。

基本信息

  • 中文學名:猴頭杜鵑(原變種)
  • 拉丁學名:Rhododendron simiarum Hance var. simiarum
  • 界 :植物界
  • 門 :被子植物門
  • 綱 :雙子葉植物綱
  • 亞 綱:合瓣花亞綱
  • 目 :杜鵑花目
  • 科 :杜鵑花科
  • 亞 科:杜鵑花亞科
  • 屬 :杜鵑屬
  • 亞 屬:常綠杜鵑亞屬
  • 組 :常綠杜鵑組
  • 亞 組:銀葉杜鵑亞組
  • 種 :猴頭杜鵑

形態特徵

常綠灌木,高約2-5米,稀達10-13米;幼枝樹皮光滑,淡棕色,老枝樹皮有層狀剝落,淡灰色或灰白色。葉常密生於枝頂,5-7枚,厚革質,倒卵狀披針形至橢圓狀披針形,長5.5-10厘米,寬2-4.5厘米,先端鈍尖或鈍圓,基部楔形,微下延於葉柄,上面深綠色,無毛,下面被淡棕色或淡灰色的薄層毛被,中脈在上面下陷呈淺溝紋,在下面顯著隆起,側脈10-12對,微現;葉柄圓柱形,長1.5-2厘米,僅幼時被毛。頂生總狀傘形花序,有5-9花;總軸長1-2.5厘米,被疏柔毛,淡棕色;花梗直而粗壯,長3.5-5厘米,粗約2.5毫米,被疏柔毛或近於無毛;花萼盤狀,5裂;花冠鍾狀,長3.5-4厘米,上部直徑約4-4.5厘米,乳白色至粉紅色,喉部有紫紅色斑點,5裂,裂片半圓形,長1.5厘米,寬2-2.5厘米,頂端有凹缺;雄蕊10-12,長1-3厘米,不等長,花絲基部微寬扁,有開展的柔毛,花葯橢圓形,長約3毫米;子房圓柱狀,長5-6毫米,被淡黃色分枝的絨毛及腺體,花柱細長,長3.5-4厘米,基部有時具腺體,其餘光滑。蒴果長橢圓形,長1.2-1.8厘米,直徑8毫米,被銹色毛,後變無毛。花期4-5月,果期7-9月。

生長於海拔500-1 800米的山坡林中。 [2]

鑑別提示

本種廣布於我國華東華南地區,有一定的變異,在浙江南部廣東等地的部分標本(爛頭島Lantao無採集人7713號;陳詩1375號;陳根蓉2540號)花柱基部有長柄腺體,其它廣大地區的標本,花柱光滑,其餘特徵相同,因此花柱基部具少許長柄腺體否,是一不穩定的特徵,對於R. fordii Hemsl. 的合併是十分合理的。

用途

本種近年來在園藝上已引種栽培成功,在我國華東、華南各省的庭園中已廣泛栽培,是一種較好的觀賞花卉。

花開千年等君來——猴頭杜鵑的栽培技術

[3]

猴頭杜鵑的栽培技術

(1)育苗技術:猴頭杜鵑多採用扦插繁殖,於5~6月選擇健壯母株上的半木質化枝條,剪成5~8厘米,保留頂部2片葉做插穗,將其插於疏鬆透氣、富含腐殖質的酸性土壤中,插後噴霧保濕,適當遮陰,溫度控制住20~25℃,待其生根,生長穩定後即可移栽。

(2)栽培技術:選擇濕潤肥沃、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質的酸性土壤進行栽植,栽後澆透水,施肥水要遵循適時適量、薄肥勤施的原則;長期每月施肥一次,冬季休眠、夏季生長緩慢時要控制肥水。適當摘心以促發新枝,秋季修剪整形,剪去枯枝、斜枝、徒長枝病蟲枝及部分交叉枝,避免養分消耗,使整個植株開花豐滿。(中國農林科技網)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猴头杜鹃 (杜鹃属植物))的相关视频


相關視頻

登南山寨看猴頭杜鵑

相關視頻

菖蒲尖上猴頭杜鵑


相關視頻

登上山頭品猴頭杜鵑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