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榆樹 (榆科 榆屬植物))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榆樹 (榆科 榆屬植物))

目錄

榆樹(學名:Ulmus pumila L.):

又名春榆、白榆等,素有「榆木疙瘩」之稱,為榆科落葉喬木,幼樹樹皮平滑,灰褐色或淺灰色,大樹之皮暗灰色,不規則深縱裂,粗糙;小枝無毛或有毛,無膨大的木栓層及凸起的木栓翅;冬芽近球形或卵圓形。葉橢圓狀卵形等,葉面平滑無毛,葉背幼時有短柔毛,後變無毛或部分脈腋有簇生毛,葉柄面有短柔毛。花先葉開放,在生枝的葉腋成簇生狀。翅果稀倒卵狀圓形。花果期3-6月(東北較晚)。

分布於中國東北、華北、西北及西南各省區,朝鮮、前蘇聯、蒙古也有分布。生於海拔1000-2500米以下之山坡、山谷、川地、丘陵及沙崗等處。

基本信息

  • 中文學名:榆樹
  • 拉丁學名:Ulmus pumila L.
  • 別 稱:家榆、榆錢、春榆、粘榔樹家榆、白榆
  • 界 :植物界
  • 門 :被子植物門
  • 亞 門:種子植物亞門
  • 綱 :雙子葉植物綱
  • 亞 綱:金縷梅亞綱
  • 目 :蕁麻目
  • 科 :榆科
  • 屬 :榆屬
  • 種 :榆樹
  • 分布區域:中國、朝鮮、前蘇聯、蒙古

形態特徵

落葉喬木,高達25米,胸徑1米,在干瘠之地長成灌木狀;幼樹樹皮平滑,灰褐色或淺灰色,大樹之皮暗灰色,不規則深縱裂,粗糙;小枝無毛或有毛,淡黃灰色、淡褐灰色或灰色,稀淡褐黃色或黃色,有散生皮孔,無膨大的木栓層及凸起的木栓翅;冬芽近球形或卵圓形,芽鱗背面無毛,內層芽鱗的邊緣具白色長柔毛。葉橢圓狀卵形、長卵形、橢圓狀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2-8厘米,寬1.2-3.5厘米,先端漸尖或長漸尖,基部偏斜或近對稱,一側楔形至圓,另一側圓至半心臟形,葉面平滑無毛,葉背幼時有短柔毛,後變無毛或部分脈腋有簇生毛,邊緣具重鋸齒或單鋸齒,側脈每邊9-16條,葉柄長4-10毫米,通常僅上面有短柔毛。花先葉開放,在生枝的葉腋成簇生狀。

翅果近圓形,稀倒卵狀圓形,長1.2-2厘米,除頂端缺口柱頭面被毛外,余處無毛,果核部分位於翅果的中部,上端不接近或接近缺口,成熟前後其色與果翅相同,初淡綠色,後白黃色,宿存花被無毛,4淺裂,裂片邊緣有毛,果梗較花被為短,長1-2毫米,被(或稀無)短柔毛。花果期3-6月(東北較晚)。

主要品種

* 1、龍爪榆(學名:Ulmus pumilaL. cv. Pendula)與榆樹的主要區別在於小枝捲曲或扭曲而下垂。栽培。園林樹供觀賞。

* 2、垂枝榆(學名:Ulmus pumila L. cv. Tenue)樹幹上部的主幹不明顯,分枝較多,樹冠傘形;樹皮灰白色,較光滑;一至三年生枝下垂而不捲曲或扭曲。內蒙古、河南、河北、遼寧及北京等地栽培。

生長習性

生於海拔1000-2500米以下之山坡、山谷、川地、丘陵及沙崗等處。

陽性樹種,喜光,耐旱,耐寒,耐瘠薄,不擇土壤,適應性很強。根系發達,抗風力、保土力強。萌芽力強耐修剪。生長快,壽命長。能耐乾冷氣候及中度鹽鹼,但不耐水濕(能耐雨季水澇)。具抗污染性,葉面滯塵能力強。在土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之沖積土及黃土高原生長良好。可作西北荒漠、華北及淮北平原、丘陵及東北荒山、砂地及濱海鹽鹼地的造林或「四旁」綠化樹種。

分布於中國東北、華北、西北及西南各省區。長江下游各省有栽培。朝鮮、前蘇聯、蒙古也有分布。

繁殖方式

主要採用播種繁殖,也可用嫁接、分櫱、扦插法繁殖。播種宜隨采隨播, 千粒重7.7克,發芽率65%-85%。扦插繁殖成活率高,達85%左右,扦插苗生長快。管理粗放。

播種:4月中旬榆錢由綠變淺黃色時適時採種,陰乾後及時播種。一般採用條播行距30厘米,覆土1厘米踩實,因發芽時正是高溫乾燥季節,最好再覆3厘米土保濕,發芽時用耙子擋平。每畝用種4公斤左右。苗高10厘米左右間苗至10-20厘米,第二年間苗至行株距60×30厘米,以後根據培養苗木的大小間苗至合適的密度。

為了提高種子品質,種子應選自15-30年生的健壯母樹。當種子變為黃白色時即可採收。過早採收,種子秕,影響發芽率;過晚採集,種子易被風颳走。種子採收後不可暴曬,而應使其自然陰乾,輕輕去掉種翅,避免損傷種子。苗圃的選擇與整地應選擇有水源、排水良好、土層較厚的沙壤土地作苗圃。 播種方法可採用畦播或壟播。播前整地要細,畝施有機肥4000-5000公斤,淺翻後灌足底水。

畝播種3-5公斤,開淺溝將種子播入,覆土0.5-1厘米,覆土過深則種子萌芽出土困難。播種後應稍加鎮壓,便於種子與土緊密結合和保墒。土壤乾旱時不可澆蒙頭大水,只可噴淋地表,以免土壤板結或沖走種子。6-10天出芽,10餘天后幼苗出土,小苗長到2-3片真葉時開始間苗,苗高5-6厘米時定苗,畝留苗3-4萬株。間苗時及時澆水,幼苗期加強中耕除草,7-8月上旬可追施複合肥10公斤。每半月一次,追施2次,也可施用新型葉面肥。8月中旬以後不可再施氨態氮肥,並要控制土壤水分,以利苗木木質化。

扦插:

秋季落葉後和春季萌動前均可扦插。

整地作床:無論秋插或春插,圃地都要深翻(25厘米左右)細整,施足基肥,土壤消毒。春季扦插,圃地最好冬季灌足底水,翌春,深耕作床。

采條剪穗:秋季扦插,應隨采隨剪隨插;春季扦插,種條可以冬藏,也可隨采隨插。選出0.5厘米以上的壯條,接成15-20厘米長的插穗,其上剪口要剪平,下剪口要在靠近芽眼處剪成馬耳形,這樣有利 於扦插生根。

扦插:扦插的行距30厘米,株距20厘米。隨開溝隨扦插,接穗微露地面,覆土塌實,灌透水。

  1. 前期多灌水:水分影響扦插生根成活。扦插一個月後才能生根,所以在插後到生根前,應多灌水,以保持土壤濕潤,促進生根成活。
  2. 及時抹芽:白榆萌芽力強,萌條較多,當萌條到2-3厘米左右時,選留一個健壯萌條,其餘萌條全部剪掉,以防消耗插穗的養分和水分,有利於生根成活。因萌芽出土有早晚,所以除萌條要進行多次。
  3. 鬆土除草: 鬆土除草能保持墒情,增加地溫促進生根成活,但要防止傷根、傷芽。

嫁接

於3月中旬芽萌動時,在砧木2米左右的光滑處剪斷,接穗長5厘米左右,每穗保留2-3個飽滿芽,穗下端削一馬耳形,面長2.5厘米,面深不起穗粗的二分之一,在削麵背下一偏契形即成。將削好的接穗垂直插入皮層和木質部之間,隨即用塑料布帶包紮嚴緊即妥。

栽培技術

澆水

防積水過濕:榆樹最怕土壤過濕。夏季也一樣,稍干無妨,過濕害大,榆樹耐旱力比耐濕力強,很多榆樹盆景(特別是新樁)夏季枯死多因澆水過多,水多溫度高或施肥濃度掌握不當,造成根系慢慢腐爛而導致死亡。榆樹的夏季澆水原則應該是:干透濕透,稍干無妨,不可過濕。

光照

榆樹喜光,只有在陽光充足處才能生長良好健壯。如光照不足,其生長緩慢,枝條細,葉距長,葉色淺淡,鬚根少而細弱。所以必須有充足的光照。夏季是榆樹髮根的黃金時期,增強光照會促進其生命活動旺盛,光合作用及新陳代謝功能加快,使樁根粗壯。一般家庭養花場地,不會從早到晚都有陽光,無需遮蔭。樓頂平台光照時間較長的地方,只要供水及時,就不會對榆樹產生危害,榆樹的根條生長的好壞,完全取決於光照的充足與否。

施肥

生長期4-10月(霉雨天除外)每15-10天施一次稀簿有機肥或餅肥水。氮磷鉀配合使用,修剪後2天左右,葉噴尿素,冬季入室前10天左右,澆一次以磷鉀肥為主的有機肥或餅肥水,入室後施一次餅肥屑。 [8]

修枝

生長期經常修剪剪去細密枝、交叉枝,全年可修剪,但雨天不能剪,以防流液枯枝。

夏季盆土溫度高,除靠水分揮發散熱外,植物的葉片蒸發散熱調節功能非常重要。所以夏季不可大面積修剪榆樹枝葉,以免破壞其正常的調節功能,造成高溫時盆土中水分不能蒸發散熱,根系窒息而腐爛,輕者一時難以恢復正常生長,重者就會很快死亡。

病蟲防治

榆樹上常見的食葉害蟲有榆毒蛾、綠尾大蠶蛾、榆鳳蛾、金花蟲、介殼蟲、天牛等。

綜合防治方法

1.燈光誘殺:成蟲羽化期利用黑光燈誘殺。

2.人工防治:結合養護管理摘除卵塊及初孵群集幼蟲集中消滅,消滅越冬幼蟲及越冬蟲繭。

3.生物防治:保護和利用土蜂、馬蜂、麻雀等天敵。於綠尾大蠶蛾卵期釋放赤眼蜂,寄生率達60%至70% 於低齡幼蟲期噴灑25%滅幼脲3號懸浮劑1500至2000倍液防治,於高齡幼蟲期噴灑每毫升含孢子100億以上蘇雲金桿菌(Bt)乳劑400至600倍液防治。

4.化學防治:於幼蟲盛發期噴灑20%滅掃利乳油2500至3000倍液或20%殺滅菊酯乳油2000倍液。

盆景

製作:剛挖掘的榆樹老樁要用素沙土地栽或植於瓦盆內進行「養樁」。一般在秋末至春季進行(萌芽前的二三個月成活率最高) 栽種前首先要對根系和枝幹進行修剪,其剪口處常有粘性樹液流出。若液體滲出過多,將嚴重影響成活率。可用漆、蠟封在切口處,也可塗上一層紅黴素藥膏或磺胺軟膏,然後撒上細沙土。栽種後儘量將土壓實,可不必澆水,只須每天向枝幹噴1-2次清水,3-4天後再澆一次透水。以後不干不澆,嚴禁土壤積水。

其次,榆樹盆景造型時應根據老樁的基本形態,經過盤扎、修剪等製成直乾式、曲乾式、斜乾式、臨水式、懸崖式、風吹式、叢林式、附石式等不同形式的盆景。造型時間可在落葉後的休眠期,也可在生長期,但要避開萌芽期。

護養:榆樹盆景在春季萌動前栽入紫砂盆之類的細盆觀賞,宜用疏鬆透氣、排水良好、含腐殖質豐富的沙質土壤栽種,土以PH5.5-6的腐殖質混合土為宜。平時放在通風良好、光照充足處養護,保持盆土濕潤而不積水。夏季高溫乾燥時可向植株周圍的地面灑水,但不宜向葉面直接噴水,以免葉片變大失去美感。每20天左右施一次腐熟的稀薄液肥。

榆樹的萌發力很強,生長較快,生長季節要經常修剪,剪去過長、過亂的枝條,以保持樹型的優美。榆樹盆景的最佳觀賞期是新葉剛出時,若在8月上、中旬將葉片全部摘除,以後加強水肥管理,到9月下旬就會再次長出新葉,提高觀賞價值。冬季移至光線明亮的冷涼室內,也可連盆埋入室外背風向陽處土中,減少澆水,使植株充分休眠。養護中每2-3年翻盆一次,以使盆景生長旺盛,生機勃勃。

主要價值

家具、車輛、農具、器具、橋樑、建築等用。樹皮內含澱粉及粘性物,磨成粉稱榆皮面。摻合麵粉中可食用,並為作醋原料;枝皮纖維堅韌,可代麻制繩索麻袋或作人造棉造紙原料;幼嫩翅果與麵粉混拌可蒸食,老果含油25%,可供醫藥和輕、化工業用;葉可作飼料。嫩果(俗稱「榆錢」)可食,樹皮、葉及翅果均可藥用,能安神、利小便。也是抗有毒氣體(二氧化碳及氯氣)較強的樹種 植物體含beta-固淄醇植物醇豆淄醇等多種淄醇類及鞣質樹膠脂肪油 [1]

藥用

以果實(榆錢)、樹皮、葉、根入藥。榆錢,春季未出葉前,採摘未成熟的翅果,去雜質曬乾。樹皮,剝下樹皮曬乾,或夏秋剝下樹皮,去粗皮 曬乾或鮮用。葉,夏秋採摘,曬乾或鮮用。根皮秋季採收。

性味歸經:榆錢:微辛,平。皮、葉:甘,平。

功能主治: 榆錢:安神健脾。用於神經衰弱,失眠,食欲不振,白帶。

皮、葉:安神,利小便。用於神經衰弱,失眠,體虛浮腫。內皮:外用治骨折,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榆錢:1-3錢;皮、葉3-5錢。接骨以內皮酒調包敷患處,止血用內皮研粉撒布患處。

榆樹的壽命是多長時間?

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榆樹是古豹榆木樹,在今陝西省咸陽市永壽縣甘井鎮境內,樹高近20米,樹粗6.71米,主幹粗大,其樹身7人合抱才能圍繞。樹冠覆蓋面積242平方米,樹冠雄偉,挺拔高大,樹根凸露地面,盤根錯節,酷似蛟龍臥地。更為神奇的是樹身表皮極似豹皮紋身,四季色變,甚為罕見。 [2]該樹齡距今已有1600餘年,全國範圍內僅有四棵,被專家稱為林木中的活化石。

分類階元

前人以形態性狀為依據,將榆科分為兩個族或兩個亞科,得到了植物化學家的支持,但對某些屬的歸宿卻有不同的意見。J.哈欽森根據花、果、胚、子葉等性狀,分榆科為兩族:

* ①榆族,花多為兩性,果為具翅堅果,胚直,子葉扁平或縱向摺疊。包括4屬,即Phyllostylon、Holoptelea、水榆屬和榆屬。中國僅產榆屬,有20餘種,是該屬種類最豐富的國家。

* ②朴族,花單性或雜性,或雌花兩性,果為核果,胚彎曲,子葉常為各種摺疊或內卷。包括12屬,即朴屬、青檀屬、櫸屬、刺榆屬、山黃麻屬、糙葉樹屬、白顏樹屬和Ampelocera、MirandaceltisParasponia、Chaetachme、Lozanella,中國產前7屬。 [3]

化學分析

D.E.詹納西對榆科80多種的葉子樣品作了黃酮化合物的色層分析,表明這種黃酮類化合物可分為兩大類,即黃酮醇苷元(如山奈黃素、皮黃素和楊梅黃素)和卜基黃酮(如芹菜苷元、黃色黃素和金聖草黃素-C-苷)。

榆科含黃酮醇的屬有榆屬、Chaetoptelea、Holoptelea、水榆屬(Planera)、Phyllostylon、刺榆屬、櫸屬、糙葉樹屬、Mirandaceltis、Ampelocera和Barbeya等11屬。含卜基黃酮的有朴屬、青檀屬、山黃麻屬、Parasponia、Lozanella、Chaetachme和Plagioceltis。

榆科種子油脂肪酸成分可明顯地分為兩類:一類是以癸酸10:0(脂肪酸組成的百分比)為主要成分的飽和酸占絕對優勢,包括榆屬和櫸屬;另一類是以亞油酸18:2為主要成分的不飽和酸占絕對優勢,包括朴屬、青檀屬、糙葉樹屬、山黃麻屬、白顏樹屬、水榆屬、Chaetachma和Holoptelea。

《榆樹》的精美圖片賞析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榆树 (榆科 榆属植物))的相关视频


相關視頻

榆樹小盆景


相關視頻

榆樹農場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