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梅 子(薔薇科 杏屬植物))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梅 子(薔薇科 杏屬植物))

目錄

梅(學名:Armeniaca mume Sieb.):

小喬木,稀灌木,高4-10米;樹皮淺灰色或帶綠色,平滑;小枝綠色,光滑無毛。葉片卵形或橢圓形,葉邊常具小銳鋸齒,灰綠色。花單生或有時2朵同生於1芽內,直徑2-2.5厘米,香味濃,先於葉開放;花萼通常紅褐色,但有些品種的花萼為綠色或綠紫色;花瓣倒卵形,白色至粉紅色。果實近球形,直徑2-3厘米,黃色或綠白色,被柔毛,味酸;果肉與核粘貼;核橢圓形,兩側微扁。花期冬春季,果期5-6月。2n=16,24。

梅原產中國南方,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歷史,無論作觀賞或果樹均有許多品種。許多類型不但露地栽培供觀賞,還可以栽為盆花,製作梅樁。鮮花可提取香精,花、葉、根和種仁均可入藥。果實可食、鹽漬或干制,或熏製成烏梅入藥,有止咳、止瀉、生津、止渴之效。梅又能抗根線蟲危害,可作核果類果樹的砧木。

梅花是中國十大名花之首,與蘭花、竹子、菊花一起列為四君子,與松、竹並稱為「歲寒三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梅以它的高潔、堅強、謙虛的品格,給人以立志奮發的激勵。在嚴寒中,梅開百花之先,獨天下而春。

基本信息

  • 中 文 名:梅
  • 拉丁學名:Armeniaca mume Sieb.
  • 界 :植物界
  • 門 :被子植物門
  • 綱 :雙子葉植物綱
  • 目 :薔薇目
  • 科 :薔薇科
  • 亞 科:李亞科
  • 屬 :杏屬
  • 種 :梅
  • 變 種:3變種
  • 品 種:500餘園藝品種
  • 外 文 名:Plum Blossom
  • 命名者及年代: Sieb., 1830

植物學史

梅是中國特有的傳統花果,已有3000多年的應用歷史。《書經》云:「若作和羹,爾唯鹽梅。」《禮記·內則》載:「桃諸梅諸卵鹽」。《詩經·周南》云:「摽有梅,其實七兮!」。在《秦風·終南》、《陳風·墓門》、曹風·鸕鳩》等詩篇中,也都提到梅。上述古書的記載說明,古時梅子是代酪作為調味品的,系祭祀、烹調和饋贈等不可或缺少的東西。至少在2500年前的春秋時代,就已開始引種馴化野梅使之成為家梅--果梅。1975年,中國考古人員在安陽殷墟商代銅鼎中發現了梅核,這說明早在3200年前,梅已用作食品。

觀賞梅花的興起,大致始自漢初。《西京雜記》載:」漢初修上林苑,遠方各獻名果異樹,有朱梅,姻脂梅。「。這時的梅花品種,當系既觀花又結實的兼用品種,恐屬江梅、官粉兩型。西漢末年揚雄作《蜀都賦》云:「被以櫻、梅,樹以木蘭。」可見約在2000年前,梅已作為園林樹木用於城市綠化了。


* 隋(581-618年)、唐(618-907年)至五代(902-963年),是藝梅漸盛時期。據說,在隋唐之際,浙江天台山國清寺主章安大師(561-632年)曾於寺前手植梅樹。唐代名臣宋景作《梅花賦》有"獨步早春,自全其天"等貸語。根據詩文記載來看,隋、唐、五代時的梅花品種,主要屬江梅型或官粉型。在四川,唐時始有硃砂型品種出現,當時稱"紅梅"。《全唐詩話》載:」蜀州郡閣有紅梅數株"。今日崇慶縣(即古蜀州)硃砂型品種既多且好,顯然是有其歷史根源的。


* 宋(960-1368年),是中國古代藝梅的興盛時期。藝梅技藝大有提高,花色品種顯著增多。南宋范成大著《梅譜》(約1186年),搜集梅花品種12個,還介紹了繁殖栽培方法等,這是中國、也是全世界第一部藝梅專著。書中除介紹江梅型、官粉型、硃砂型外,還介紹了前所未有的"玉碟型"(即"重葉梅")、"綠萼型"、"單杏型"。屬杏梅系杏梅類、黃香型(即百葉湘梅,屬黃香梅類)和旱梅型(花期特早,中國國內已不多見),等等。此外,周敘《洛陽花木記》(1082年),記載了硃砂型(紅梅)等品種。而張磁的(功甫)《梅品》(1185年)與宋伯仁《榜花喜神譜》(1239年)等,則為有關梅花欣賞與詩、畫的專著。


* 元代有個愛梅、詠梅、畫梅成癖的王冕,在九旦山植梅千株。其《墨梅》畫、詩,皆遠近聞名。趙孟兆、楊維楨、謝宗可、僧明本等,俱有名詩詠梅。現昆明溫泉對岸的曹溪寺內有一株700多年前生的元梅,老態龍鍾,虹曲萬狀,仍年年開花、結實。


* 明代梅花的栽培技術有了較大提高,新品種大量出現,種植梅花在當時社會具有相當的普遍性,梅花的栽培達到了繁榮昌盛的高度。明、清時;藝梅規模與水平續有進展,品種也不斷增多。明王象晉的《群芳譜》(1621年),記載梅花品種達19個之多,並分成白梅、紅梅、異品3大類。劉世儒的《梅諸》,汪怠孝的《梅史》,皆記梅花,資料甚豐。


* 清陳昊子的《花鎮》(1688年),記有梅花品種21個,而其中的『台閣』梅、『照水』梅,均為前所未有的新品種。當時蘇州、南京、杭州、成都等地,以植梅成林而聞名。龔自珍(1792-1841年)的《病梅館記》云:「江寧之龍蟠、蘇州之鄧尉、杭州之西溪,皆產梅。"《重修成都縣誌》(1873年)記載旱梅、白梅、官春梅、照水梅、硃砂梅、綠萼梅等甚詳。當時,詠梅的書、文、畫,爭相出世,"揚州八怪"中詠梅、畫梅的名家,如金農、李方膺,為世人知曉。

* 辛亥革命以後,梅花栽培進入了科技創新發展的時代。梅花品種由各地分散種植到集中入圃,由地方和個體栽培到國家政府投入進行科學研究和規模化發展。以工程院院士、北京林業大學教授陳俊愉等為代表的中國學者,經過數十年的艱苦努力建立了中國梅花統一分類新體系,出版了《中國梅花品種圖志》、《中國梅》等鴻篇巨著,為梅花研究栽培、普及提供了科學參照。


形態特徵

梅是小喬木,稀灌木,高4-10米;樹皮淺灰色或帶綠色,平滑;小枝綠色,光滑無毛。葉片卵形或橢圓形,長4-8厘米,寬2.5-5厘米,先端尾尖,基部寬楔形至圓形,葉邊常具小銳鋸齒,灰綠色,幼嫩時兩面被短柔毛,成長時逐漸脫落,或僅下面脈腋間具短柔毛;葉柄長1-2厘米,幼時具毛,老時脫落,常有腺體。

花單生或有時2朵同生於1芽內,直徑2-2.5厘米,香味濃,先於葉開放;花梗短,長約1-3毫米,常無毛;花萼通常紅褐色,但有些品種的花萼為綠色或綠紫色;萼筒寬鐘形,無毛或有時被短柔毛;萼片卵形或近圓形,先端圓鈍;花瓣倒卵形,白色至粉紅色;雄蕊短或稍長於花瓣;子房密被柔毛,花柱短或稍長於雄蕊。

果實近球形,直徑2-3厘米,黃色或綠白色,被柔毛,味酸;果肉與核粘貼;核橢圓形,頂端圓形而有小突尖頭,基部漸狹成楔形,兩側微扁,腹棱稍鈍,腹面和背棱上均有明顯縱溝,表面具蜂窩狀孔穴。花期冬春季,果期5-6月(在華北果期延至7-8月)。2n=16,24。

主要變種

厚葉梅(變種)野梅:Armeniaca mume Sieb. var.palleseens (Franch.) Yu et Lu葉片較厚,近革質,卵形或卵狀橢圓形;果實卵球形;核近球形,基部鈍而成圓形。產中國四川西部至雲南西部。此種為梅的野生種,生于山坡林中或溪邊,海拔1700-3100米。

長梗梅(變種):Armeniaca mume Sieb. var. cernua (Franch.) Yu et Lu葉片披針形,先端漸尖;花梗長1厘米,結果時俯垂。產中國雲南西部至西北部。生于山坡路邊、溪邊或疏林下,海拔1900-2600米。越南北部和老撾北部也有分布。

主要價值

經濟:變種和品種極多,可分花梅及果梅兩類。花梅主要供觀賞。果梅其果實主要作加工或藥用,一般加工製成各種蜜餞和果醬;用青梅加工製成烏梅供藥用,為收斂劑,能治痢疾,並有鎮咳、祛痰、解熱、殺蟲等功效,又為提取枸櫞酸的原料;花蕾能開胃散郁、生津化痰、活血解毒;根研成粉末治黃疽有效。該種植物對氟化氫污染敏感,可以用來監測大氣氟化物行染。未成熟果實含檸檬酸、蘋果酸、琥珀酸等;種子含苦杏仁苷;花含揮髮油,油中含苯甲醛、苯甲酸等。

梅花最宜植於庭院、草坪、低山丘陵,可孤植、叢植、群植。又可盆栽觀賞或加以整剪做成各式樁景,或作切花瓶插供室內裝飾用。

醫藥

花蕾(梅花):微酸、澀,平。開郁和中,化痰,解毒。用於鬱悶心煩,肝胃氣痛,梅核氣,瘰癧瘡毒。果實(烏梅):酸、澀,平。斂肺,澀腸,生津,安蛔。用於肺虛久咳,虛熱消渴,蛔厥嘔吐腹痛,膽道蛔蟲症。

【蒙藥】哈日一桂勒斯:果實用於肺虛久咳,口乾煩渴,膽道蛔蟲,膽囊炎,慢性腹瀉,痢疾,崩漏《蒙藥》。

【彝藥】莖葉用於熱毒內陷,濕重氣滯,胸熱脹滿,久熱不退,腸癰痢疾,滑胎漏胎《哀牢》。果實治肺虛久咳,口乾煩渴,膽道蛔蟲,膽囊炎,細菌性痢疾,慢性腹瀉,月經過多,癌瘤,牛皮癬《大理資志》。

【傣藥】埋罵風:用於清暑,除煩,降火《傣醫藥》。埋罵風,嘛風:果實用於肺虛久咳,口乾煩渴,膽道蛔蟲,膽囊炎,細菌性痢疾,慢性腹瀉,月經過多,癌瘤,牛皮癬;外用於瘡瘍久不收口,雞眼;樹皮用於牙痛,咳嗽《滇省志》。

【水藥】女鳳:果實治久泄久痢《水醫藥》。

【傈僳藥】十九:果實治咳嗽,痢疾,尿血,便血,膽道蛔蟲《怒江藥》。【白藥】千其千:果治療消化不良,腹瀉《滇藥錄》

觀賞

中國古代文人對梅花情有獨鍾,視賞梅為一件雅事。賞梅貴在「探」字,品賞梅花一般着眼於色、香、形、韻、時等方面。

色:梅花的花色有紫紅、粉紅、淡黃、淡墨、純白等多種顏色。「紅梅」,花形極美,花香濃郁;「綠萼」,花白色,萼片綠色,重瓣雪白,香味襲人;「紫梅」,重瓣紫色,淡香;「骨里紅」,色深紅重瓣,凋謝時色亦不淡,樹質似紅木;「玉蝶」,花白略帶輕紅,有單重瓣之分,輕柔素雅。成片栽植上萬株梅花,疏枝綴玉繽紛怒放,有的艷如朝霞,有的白似瑞雪,有的綠如碧玉,形成梅海凝雲,雲蒸霞蔚的壯觀景象。

香:梅花香味別具神韻、清逸幽雅,被歷代文人墨客稱為暗香。「着意尋香不肯香,香在無尋處」讓人難以捕捉卻又時時沁人肺腑、催人慾醉。探梅時節,徜徉在花叢之中,微風陣陣掠過梅林,猶如浸身香海,通體蘊香。

形:古人認為「梅以形勢為第一」,即形態和姿勢。形態有俯、仰、側、臥、依、盼等,姿勢分直立、曲屈、歪斜。梅花樹皮漆黑而多糙紋,其枝虬曲蒼勁嶙峋、風韻灑落,有一種飽經滄桑,威武不屈的陽剛之美。梅花枝條清癯、明晰、色彩和諧,或曲如游龍,或披靡而下,多變而有規律,呈現出一種很強的力度和線的韻律感。

韻:宋代詩人范成大在《梅譜》中說:「梅以韻勝,以格高,故以橫斜疏瘦與老枝怪石着為貴。」所以在詩人、畫家的筆下,梅花的形態總離不開橫、斜、疏、瘦四個字。人們觀賞梅韻的標準,則以貴稀不貴密,貴老不貴嫩,貴瘦不貴肥,貴含不貴開,謂之「梅韻四貴」。

時:探梅賞梅須及時。過早,含苞未放;遲了落英繽紛。古人認為「花是將開未開好」,即以梅花含苞欲放之時為佳,故名「探梅」。梅花以「驚蟄」為候,一般以驚蟄前後10天為春梅探賞的最佳時機。 觀賞梅花的情境也十分講究。 [1] 《梅品》由宋朝張功甫撰寫於1194年,專門介紹如何欣賞梅花。據《梅品》曰有二十六宜:淡雲,曉日,薄寒,細雨,輕煙,佳月,夕陽,微雪,晚霞、珍禽,孤鶴,清溪,小橋,竹邊,松下,明窗,疏籬,蒼崖,綠苔,銅瓶、紙帳、林間吹笛,膝下橫琴,石枰下棋、掃雪煎茶、美人淡妝簪戴等情況下,對梅的欣賞就更富有詩情畫意。

四貴四不貴:貴疏不貴繁,貴合不貴開,貴瘦不貴肥,貴老不貴新。梅的枝幹以蒼勁嶙峋為美,形若游龍,遒勁倔強的枝幹,綴以數朵凌寒傲放的淡梅,兼覆一層薄雪,「古梅一樹雪精神」,儼然天成一幅水墨大寫意。

干烏梅泡水喝的功效與禁忌

干烏梅是一種保健食材,也是一種中藥材,它是把新鮮的梅子精深加工以後得到的乾貨,既能煲湯喝也能用來泡水喝。

干烏梅泡水喝的功效

1、增加食慾

增加食慾開胃消食是干烏梅泡水喝的重要功效,因為肝物酶中含有豐富的酸性成分,人們用它泡水喝,能把它含有的酸性物質吸收,可促進唾液分泌,而且能對腸胃產生一定刺激,可促使腸胃排空,能讓人有種胃口大開,食慾大增的感覺,而且能讓腸胃消化功能明顯提高。

2、維持腸胃健康

人們經常用干烏梅泡水喝,還能維持腸胃健康,因為干烏梅就一定的消毒成分能加快人類腸胃中有害物質分解,而且能防止食物在腸胃中腐蝕發酵,它能預防腸胃炎症也能防止腹瀉腹痛發生,能讓人類腸胃保持健康狀態。

3、減肥瘦身

干烏梅泡水喝還能減肥瘦身,它含有的酸性物質進入人體後能加快人體內脂肪分解和代謝,而且它能維持人體內部環境的酸鹼平衡,可防止脂肪和熱量在身體裡過多堆積,能讓人類體重慢慢減輕,會讓身材變得越來越苗條。 [2]

干烏梅泡水喝的禁忌

干烏梅泡水喝對人類身體有諸多好處,但禁止過多的用干烏梅泡水喝,不然會損傷人們的牙齒容易引發牙疼,另外女人在來月經期間還禁止用干烏梅泡水喝,不然會影響月經周末和月經數量,有些人還會出現月經不調。

干烏梅泡水喝滋味誘人保健功效還極為出色,能提高人體健康水平並能預防身體肥胖,但在用干烏梅泡水喝的時候,也要提前了解干烏梅泡水喝的禁忌,以免飲用後對身體造成不良影響

女人吃烏梅有什麼好處?

1、減肥瘦身

愛美的女人都特別注重自己的身材,都想擁有苗條秀麗的身材,而他們進入中年以後經常會出現身體肥胖,如果能在生活中讓女人多吃些烏梅就能減肥瘦身,能讓他們肥胖的身體慢慢恢復到原來苗條秀麗的狀態,能起到特別好的減肥作用

2、潤腸通便

潤腸通便清腸排毒是女人吃烏梅的重要好處之一,因為烏梅這種食材中含有一定數量的蘋果酸,它能把人體內的水分引導到大腸,而且能對大腸產生溫和刺激和促進腸道蠕動,能讓腸道中淤積的毒素和大便儘快排出體外。

3、緩解疲勞

緩解疲勞也是女人吃烏梅的重要好處之一,烏梅雖然味道比較酸,但它是典型的鹼性食品,女人吃了它以後能維持身體內部的酸鹼平衡,並能加快身體的乳酸分解和代謝,能防止身體因乳酸數量過多而出現疲勞,而且能促進女人體力恢復,也能增強女人身體的抗疲勞能力。 [3]

4、淨化血液

女人吃烏梅還能起到淨化血液的重要作用,因為在日常生活中女人經常喜歡吃一些精細的食物,但這些精細食物中都有一些毒素日積月累下來就會堆積在女人的血液中,這是讓女人吃些烏梅就能讓血液中的毒素分解分解隨身體代謝排出體外,能減少他們對女人身體的傷害。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梅 子(蔷薇科 杏属植物))的相关视频


相關視頻

望梅止渴的故事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