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山稔根 (桃金娘科 植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山稔根 (桃金娘科 植物))

山稔根 (學名 Rhodomyrtus tomentosa (Ait.) Hassk.)

山稔根又稱稔子樹根(《嶺南草藥志》,崗稔根(《全國中草藥新醫療法展覽會資料選編》),當梨根(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刀蓮頭、多年片、哆呢根(《台灣植物藥材志》),多年頭、哆啤子根、哆哞頭(《台灣藥用植物志》)

基本信息

  • 中文學名:山稔根
  • 漢語拼音:shan reng gen
  • 拉丁學名:Rhodomyrtus tomentosa (Ait.) Hassk.
  • 別 名:崗稔根、當梨根、刀蓮頭、多年片、哆呢根、多年頭、哆唉頭等
  • 界 :植物界
  • 科 :桃金娘科

植物形態

灌木,高1-2m。嫩枝有灰白色柔毛。葉對生;葉柄長4-7mm;葉片革質,橢圓形或倒卵形,長3-8cm,寬1-4cm,先端圓或鈍,常微凹入,有時稍尖,基部闊楔形,上面初時有毛,以後變無毛,發亮,下面有灰色茸毛,全緣;離基3出脈,直達先端且相結合。花單生,紫紅色,直徑2-4cm,有長梗;萼管倒卵形,長6mm,有灰茸毛,裂片5,近圓形,長4-5mm,宿存;花瓣5,倒卵形,長1.3-2cm;雄蕊紅色,多數,長7-8mm,花葯縱裂;子房下位,3室,花柱長1m,柱頭擴大。漿果卵狀壺形,長1.5-2cm,寬1-1.5cm,熟時紫黑色;種子多數,每室2列。花期4-5月,果期7-9月。

選方

  • 1.治胃氣痛鮮桃金娘根60g,羊肉150g。黃酒炒,沖入適量清水煎服。《《閩東本草》)
  • 2.治小兒消化不良桃金娘根、南天竹根各3~6g。水煎服,每日1劑。(《全國中草藥匯編》)
  • 3.治痢疾,血痢刀蓮頭、紅竹各60g。水煎服。(《台灣植物藥材志》
  • 4.治黃疸稔子樹根30~60g,活雞1隻去毛、屎,切碎。與稔子根同置鍋中炒後,加水適量煎服。(《嶺南草藥志》)
  • 5.治瘧母鮮桃金娘根60g,紅糖60g,或加烏藥15g。水煎,早晚分服。連服3~5日。《福建中草藥》)
  • 6,治勞傷出血,糖尿病桃金娘根30~60g。同豬瘦肉燉服。(《閩東本草》
  • 7.治關節風濕痛,久傷痛干桃金娘根60g。水煎酒沖服。(《福建中草藥》)
  • 8.治疝氣鮮桃金娘根30g,雄雞1隻(約0.5kg),老酒250g,酌加開水,燉2小時,分2~3次服。(《福建民間草藥》
  • 9.治痔瘡稔子樹根60g,槐花米18g。與豬大腸同煮,煮熟後去藥渣,服其湯和豬大腸,連服數次。(《嶺南藥物志》)
  • 10.治湯火傷山稔根燒灰研細末,用牛油調塗患處。(《嶺南藥物志》)

[1]

各家論述

1.《生草藥性備要》:治心痛。 2.《廣西中藥志》:治傷寒,熱入血室。 3.《嶺南草藥志》:解久熱不退。

山稔根的藥用價值

山稔根是一種傳統中藥,來源於野生植物山稔子是這種植物的乾燥根,它能在秋天採收,去掉泥沙以後切段曬乾就能入藥。山稔根入藥以後能止痛止痛也能活血消腫,下面是對它的功效的詳細介紹,想使用山稔根的人可以認真了解一下。

1、利濕退黃

山稔根是一種能利濕退黃的中藥材,它不但能加快人體內濕毒代謝,還能用於人類濕熱黃疸的治療,治療效果特別好,另外人類間濕熱毒氣過重,導致身體水腫或者腳氣時,也可以服用適量的山稔根,它能患者病情很快減輕

2、祛濕止癢

祛濕止癢也是山稔根的重要功效,它不但能祛除人體內的濕毒,還能用於人類濕疹皮炎等多種常見外科疾病的治療,在治療時可以把它加清水煎製成糖,直接清洗患處,能讓皮炎濕疹引起的痛癢症狀儘快消退。

3、收斂止瀉

山稔根中還有一些天然抗病毒抗炎症成分,它們能消滅人類腸道中的致病菌和炎症,並能阻止病毒在腸道中滋生繁殖,對人類經常出現的腹瀉,痢疾,腸炎等症都有明顯治療作用。山稔根不但能消除腸道炎症,它對人類的氣管炎、咽喉炎以及肺炎也有很好的預防與治療作用。 [2]

4、祛風除濕

山稔根入藥以後還能用來泡製藥酒,用它泡好的藥酒具有祛風除濕的重要作用,是臨床上治療人類的風濕骨痛和腰腿痛的常用藥,在治療時可以把藥酒內服,也可以直接把藥酒塗抹在疼痛部位上,並用力按摩直到皮膚把藥酒吸收,不論哪種方法都能很快止痛。山稔根還能解毒消腫,人們不小心被毒蛇咬傷後可以直接把山稔根搗碎製成泥狀,外敷在傷處,能阻止毒素擴散也能讓中毒後出現的腫痛很快減輕。

來源

本品為桃金娘科植物桃金娘的根。拉丁植物名:Rhodomyrtus tomentosa (Ait.) Hassk.採收和儲藏:全年可采,洗淨,切段,鮮用或曬乾。

功能主治

理氣止痛;利濕止瀉;化瘀止血;益腎養血。主脘腹疼痛;消化不良;嘔吐瀉痢;脅痛黃疸;症瘕;痞塊;崩漏;勞傷出血;跌打傷痛;風濕痹痛;血虛體弱;腎虛腰痛;膝軟;尿頻;白濁;浮腫;疝氣;癰腫瘰癧;痔瘡;燙火傷。

學成份

根含酚性成分、鞣質。 [3]

相關論述

  • 1.《生草藥性備要》:治心痛。
  • 2.《廣西中藥志》:治傷寒,熱入血室。
  • 3.《嶺南草藥志》:解久熱不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