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婆羅門參(菊科、婆羅門參屬植物))

圖片名
圖片來自 短學堂

目錄

開花的種類——婆羅門參(菊科、婆羅門參屬植物)

是菊科,婆羅門參屬二年生草本植物,高可達100厘米。根垂直直伸,圓柱狀。莖直立,無毛。葉片線形或線狀披針形,基部擴大,頭狀花序單生莖頂或植株含少數頭狀花序,總苞圓柱狀,總苞片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先端漸尖,下部棕褐色。舌狀小花黃色,干時藍紫色。瘦果長灰黑色或灰褐色,5-9月花果期。分布於中國新疆。歐洲、哈薩克斯坦、俄羅斯有分布。生于山坡草地及林間草地,海拔1200-4500米。

婆羅門參又稱西洋牛剪,肉質可蒸煮、炸或作湯,有一種牡礪鮮味,被稱為「蔬菜牡蝠」,嫩莖葉也可生食。還可用作室觀賞植物。

婆羅門參(學名:Tragopogon pratensis L.)

基本信息

  • 中文名:婆羅門參
  • 拉丁學名:Tragopogon pratensis L.
婆羅門參
 
圖片來自 中國園林企業網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亞 綱:合瓣花亞綱
  • 目:桔梗目
  • 科:菊科
  • 亞 科:舌狀花亞科
  • 族:菊苣族
  • 亞 族:鴉蔥亞族
  • 屬:婆羅門參屬
  • 種:婆羅門參
  • 分布區域:中國新疆,歐洲,哈薩克斯坦,俄羅斯

形態特徵

二年生草本,高25-100厘米。根垂直直伸,圓柱狀。莖直立,不分枝或分枝,有縱溝紋,無毛。下部葉長,線形或線狀披針形,基部擴大,半抱莖,向上漸尖,邊緣全緣,有時皺波狀,中上部莖葉與下部葉同形,但漸小。

頭狀花序單生莖頂或植株含少數頭狀花序,但頭狀花序生枝端,花序梗在果期不擴大。總苞圓柱狀,長2-3厘米,總苞片8-10枚,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2-3厘米,寬8-12毫米,先端漸尖,下部棕褐色。舌狀小花黃色,干時藍紫色。

瘦果長灰黑色或灰褐色,長約1.1厘米,有縱肋,沿肋有小而鈍的疣狀突起,向上急狹成細嚎,喙長0.8-1.1厘米,喙頂不增粗,與冠毛連結處有蛛絲狀毛環。冠毛灰白色,長1-1.5厘米。花果期5-9月。

繁殖方法

採種用種株可在冬季收穫時選留根形整齊、無傷病、反應該品種特性的種根。按行距80厘米,株距30-35厘米定植於採種田,並培土保護。翌年春發芽後除去蓋土,進行中耕、施肥、澆水。種株應及時搭架支撐,避免倒伏。種子成熟後搓去冠毛,風選後貯藏。

婆羅門參一般採用種子繁殖,每年播種均應使用新種子。土壤施肥後,開溝直播,播種前一天澆足底水,水滲後開溝或穴。開溝播種時行距35厘米,種子播於溝內,深2.5厘米,播種不易過密。

婆羅門參種子保存期一般為2 年,生產中最好選用新種子,並於播前進行浸種,條播或穴播均可,行距35-40厘米,穴距20-25厘米, 播後覆土2厘米,並蓋膜保墒,出苗後揭去覆蓋物。

主要價值

食用價值

婆羅門參的肉質根以鮮食為佳風味由如牛蒡,有濃郁的牡蠣香味,可以烤、燉、炸或作湯等。其中以切薄片掛蛋糊油炸,味道鮮美似鮮炸牡蠣。其根皮有切口時會溢出白色汁液,易迅速變褐,故需即切即做。除鮮食外,還可以儲藏與加工。其嫩葉可做沙拉或炒食[1]

藥用價值

性味:味甘;淡;性平。

功能主治:健脾益氣主病後體虛小兒疳積;頭癬。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葉3-12g;根15-30g。外用:適量,搗汁搽。

婆羅門參(中藥材)

為菊科婆羅門參屬植物蒜葉婆羅門參(Tragopogon porrifolius L.)的葉和根。春、夏季采葉,秋季采根,鮮用或曬乾。生于田野荒地、村落路旁,也有引種栽培。分布於陝西、新疆、四川、雲南等地。味甘、淡,性平。具有健脾益氣的功效。常用於病後體虛、小兒疳積、頭癬等病證。

生理特性

蒜葉婆羅門參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60-120cm。根圓柱狀,粗厚。莖粗壯不分枝或分枝,無毛或被柔毛。葉扁平,條狀披針形,基部寬大,半抱莖。頭狀花序大,單生莖頂,長5-8cm;梗在頭狀花序下明顯膨大,空心;總苞片1層,8個,少有5個;花全部舌狀,紅色或紅紫色,先端5齒裂。瘦果直,褐色或黃褐色,邊緣瘦果有鱗片狀疣形突起;果喙直伸,光滑,與果身等長,先端不擴大增粗;冠毛一層;污黃色;基部有一圈白色蛛絲狀柔毛。

生長環境

生于田野荒地、村落路旁,也有引種栽培。分布於陝西、新疆、四川、雲南等地。

入藥部位:葉和根。

性味:甘、淡,平。

功效:健脾益氣。

主治:病後體虛,小兒疳積,頭癬等病證。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葉3-12g;根15-30g。外用:適量,搗汁搽。

採集加工:春、夏季采葉,秋季采根,鮮用或曬乾。 [2]

性狀鑑別

藥材性狀:圓柱形或錐形,長10~20cm,根部直徑0.5~2.5cm,常有膜質殘存葉基。支根斷落處常有黑褐色膠狀物。質脆,斷麵皮部類白色,木部淡黃色,可見放射狀紋理或裂隙。有豆腥氣,味苦而微澀。

婆羅門參的功效與作用

別名:土泡參、綠芨

來源:為菊科植物蒜葉婆羅門參的葉和根。

採收和儲藏:春、夏季采葉,秋季采根,鮮用或曬乾。

性味:味甘;淡;性平

功能主治:健脾益氣。主病後體虛;小兒疳積;頭癬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葉3~12g;根15~30g。外用:適量,搗汁搽。

婆羅門參的肉質根以鮮食為佳,風味由於牛蒡,有濃郁的牡蠣香味,可以烤、燉、炸或作湯等。其中以切薄片掛蛋糊油炸味道鮮美,似鮮炸牡蠣。其根皮有切口時會溢出白色汁液,易迅速變褐,故需即切即做。除鮮食外,還可以儲藏與加工。其嫩葉可做沙拉或炒食。 [3]

營養成分

1、穩定化蘆薈凝膠成份:木質素、蘆薈酸、皂素、蒽醌、蘆薈素、肉桂酸醌、蘆薈苷大、蘆薈大黃素、異蘆薈苷、大黃素、蒽、酚、大黃根酸、蒽Resistannol;

2、維生素:維生素B1、葉酸、維生素B2、維生素C、煙酰胺、維生素E、維生素B6、維生素A、膽鹼、(B-胡蘿蔔素);

3、無機元素:Ca;

4、單糖和粘多糖:纖維素、aoldonentose、葡萄糖、L-鼠李糖、苷露糖、術糖;

5、酶:氧化酶、脂酶、澱粉酶、Aliinase、過氧化氫酶。;

6、必需氨基酸:賴氨酸、亮氨酸、蘇氨酸、異亮氨酸、苯丙氨酸、纈氨酸。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婆罗门参(菊科、婆罗门参属植物))的相关视频


婆羅門參,一道很不錯的菜品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