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梅詢 梅詢(964—1041),字昌言,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原籍吳興(今浙江湖州)。 [1-2] 宣城梅氏第三世孫。端拱二年(989)進士,授利豐監判官。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梅詢作為進士考官受到召見,談論天下大事,極合真宗之意,把他視作奇才,升任集賢院,梅詢也以真宗為知己。當時契丹屢次侵犯河北,首領李繼遷又強攻靈州,邊事危急。梅詢上書獻策:將朔方授予吐蕃首領潘羅支,令其從後方牽制,使「蠻夷攻蠻夷」。梅詢還主動請纓,說:「苟活靈州而罷西兵,何惜一梅詢!」真宗大為讚賞其忠心。梅詢後來擔任太常丞、三司戶部判官,常談戰事,結納豪傑。夏子喬征討西夏,梅詢作詩相送。 [3] (964—1041),字昌言,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原籍吳興(今浙江湖州)。 [1-2] 宣城梅氏第三世孫。端拱二年(989)進士,授利豐監判官。

梅詢
梅詢.jpg
center
出生 964
國籍 宣州宣城
職業 太常丞、三司戶部判官

目錄

人物簡介

太宗端拱二年(989)進士,為利豐監判官。真宗咸平三年(1000)直集賢院。因事降通判杭州,歷知蘇、濠、鄂、楚、壽、陝諸州,為兩浙、湖北、陝西轉運使,仁宗天聖六年(1028)直昭文館,知荊南。明道元年(1032)以樞密直學士知并州(《北宋經撫年表》卷三)。入為翰林侍讀學士,拜給事中,知審官院。寶元二年(1039)知許州(《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二四)。康定二年卒,年七十八。事見《歐陽文忠公集》卷二七《梅公墓志銘》,《宋史》卷三○一有傳。


人物經歷

真宗即位初時對梅詢頗為器重,幾次打算讓梅詢知制誥,被宰相阻罷。「澶淵之盟」後,梅詢因斷案失實事牽連被貶,降為杭州通判。此後,仕途起伏,曾任各地知州、兩浙轉運副使等職。 後又以妄議天書出知濠州,歷知鄂州、蘇州,遷陝西轉運使,後又貶懷州團練副使。仁宗天聖六年(1028),梅詢再次入集賢院,遷工部郎中,改直昭文館、知荊南府,召為龍圖閣待制、翰林院侍讀學士,兼群牧使。因與寇準關係密切,受牽連,又被貶往池州、知廣德軍,後任給事中、知審官院等官。晚年出任許州知府,不久病逝於任所。 梅詢為人嚴毅修潔,材辯敏明。遊宦四十多年,他的門生部屬有很多擔任宰相等要職,故此他對待官紳常以先生長者自居,論事頗多「發憤」。但他也很幽默風雅。據《夢溪筆談》載,梅詢在翰林院時,有一次苦於起草公文,到開封府大街上散步解悶,看見一個老兵躺在街角曬太陽,「欠伸甚適」,不禁感嘆:「暢哉!」停步問老兵:「汝識字否?」老兵回答「不識字。」 他點點頭說:「更快活也。」正所謂「人生煩惱識字始」。梅詢還喜歡焚兩爐香,用公服罩住,灌滿袖中,就坐後打開,滿屋濃香,人稱「梅香」。梅氏詩書傳家,梅詢也頗具文才,善於作詩,在家中攻讀之際,即追尋謝朓李白遺蹟,多有題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