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桂語默默贈香來(樊春寬)

桂語默默贈香來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桂語默默贈香來》中國當代作家樊春寬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桂語默默贈香來

盼了許久,今秋桂花終於開了!

當涼風一吹,也便有人開始記掛,「桂花該開了吧!」「南山的桂花該開了吧!」也巧着!今秋重陽恰逢國慶。幾家人便相約去南山登高。既為了帶孩子體驗那傳統的儀式感,給遠隔千山萬水為父母和家中老人送上一份祝福。也是放鬆一下被疫情縛住的身心。

三五相約成行。行到半山至一涼亭處歇腳。「好香的桂花!」一位女士聞到桂花香驚喜地喊了出來。這時我才察覺只顧嚮往登頂,卻忽略了身邊的風景——天朗氣清、空谷幽然,一束束陽光穿過樹頂打在地上,偶爾一兩聲鳥鳴和着絲竹清風,添上一段桂香。此景此情不正是人在畫中游、詩中行。人閒巧遇桂花開,心道一聲「三秋桂子!可是別來無恙!」後面湊巧到了一處廟宇,便帶着兒子女兒為家中老人祈福。兒子念念有詞,引得眾人回眸莞爾稱道。其實,我所謂祈福,更多是給孩子們了解下傳統文化,在他們心中種下孝善向好的種子。後來,我把祈福的事告訴母親,她很開心並告訴我們「家裡的桂花也開了呢?」。唯願天涯共此時。

山行本別有景致。享受着那氤氳的暗香。仿佛就和母親在一起,甚至想像着母親小時候看我們開心的樣子。心情一下變得輕鬆而明快。母親以我們開心為最大的開心。

「一樹桂花百家香,滿城桂花香天下。」不過三五天,馬路邊、家門口、單位的院子裡、十里桂花長廊,便無外不飄着桂花特有的清香,沁人心脾,「清可絕塵,濃能溢遠」。

記得早年在書中讀到「蟾宮折桂」,便以為「桂花」是極高貴的象徵,而那折桂人也便登科及第成為命運寵兒;初中時每有同學作文寫道「在那丹桂飄香的季節云云」,腦海中便飄過一個場景:秋高氣爽,舒適宜人,一株株桂花迎着金風在秋陽中綻放,香氣襲人。還有約模是上小學的光景,農村大喇叭經常播放「八月桂花遍地開,鮮紅的旗幟樹呀樹起來」的革命歌曲,聽到那歌心裡就升起蓬勃向上的力,桂花是革命充滿希望、不斷走向勝利的象徵。

桂花香之亦清亦醇,形之亦真亦幻,那些美好溫暖、向上的記憶,只是一度在我想象的世界裡百轉千回地出現。十年寒窗,每以苦舟求學。從農村學校到縣城的學校,除了讀書既沒有時間,也沒錢到其他地方。一度只當桂花是南方的特有高貴之樹。不過,桂花和桂樹也得以一直成為我的一個追夢和遠方——承載了太多美好期翼。

在英雄城,我第一次見到桂樹桂花。金桂、銀桂、丹桂、四季桂,每年都給學員們默默送上桂花特有的香韻。我所在的中隊門前恰在我的衛生責任區就有一顆金桂。因桂樹是常綠的,所以不會太勞我費心。四年軍校生活確實非常辛苦,掉皮掉肉、流血流汗是家常便飯,有時真有撐不下去的感覺。軍校里摸爬滾打是常課。母親對我們家小孩子的教訓不多,但「男孩子不能哭、不怕苦」是她的「理」。每次打掃衛生或苦了、累了去桂樹下的石凳坐上一會,想着母親所說的話,一下就有了動力。那桂樹不算高大。樹葉翠綠如玉,葉脈上的「圭」字清晰可見,樹幹正直,青白色的樹皮上布滿了斑斑點點的裂紋,很像母親日漸蒼老的臉龐。置身樹下,一下就能得到她無聲的呵護和陪伴,讓我看到母親和家人的殷殷期盼。但那時,亦只是朦朧覺得桂花的好。

參加工作後,風一程、雨一程——駐地從南昌到江蘇,再到金華,因為演訓任務又先後到過山東、上海、安徽、廣州、福建,所經之處也見過不少桂花,每次我都不能無視的走過,目光盯着看上一會,嗅一下那特殊的香。但因沒太多時間,也無閒情逸緻,也只體會個大略。所以,對「桂」與「桂花」的認識仍然是說不清亦道不明。

那久違的香?那桂花到底是怎樣的呢?今年,我從單位的桂花初開到結束,用近3個星期的光景都去觀察體驗她。每天路過時都會端詳一會,拿手機調上微焦距放大不同的倍數反覆體會並拍幾張照片。果然驚喜不少。遠看她是那樣渺小,那樣低調,若非聞到她的花香,斷然不會以為那是花。放大了看,每一朵都洋溢着生生不息的朝氣,黃里透着白晰、質感溫潤如玉,花瓣洋溢着淡雅舒悅平和。每一朵都與眾不同,有的昂揚地向上開着,有的則疏影橫斜,有的花則謙虛地向下垂着;有的花瓣豐滿而厚重,有的瓷實而堅挺,有的則修頎而骨感!有的花像憨態可掬的幼兒,有的如羞答答的少女,有的則如一個穩重厚實的青年。及她將凋未凋,又如一個風霜經透的老嫗。

我越看越發覺得神奇,有「眾里尋她千百度」的感覺。一連數個中午,我都趁着別人午睡去觀察她,閉上眼睛到桂樹下靜靜呆上一會。據說,這可以讓人感受到「天人合一」般境界。有好幾次,我體驗到那香時若混沌初開,時若空靈縹緲,若有若無;時若薄幕輕紗籠罩,有時又仿佛滾滾江河水奔涌,偶爾又如若遊絲浸潤每一處毛孔和每一個細胞,而我亦成為那樹、那花、那香的一部分。

冥冥中,我在和桂香、桂花、桂樹相處時曾無數次不由自主地聯接到母親和母愛。我想,也只有母親和母愛才能承載這多美好的感覺。我突然想到母親名字中不是有個「桂」字嗎——她名「桂榮」。便更加篤定這種信念。實際上,我這麼多年並沒有太多留意這「桂」字,也不知道這名字可否有她的志向。細想一下,這麼多年,母親的諸般好處我又何時曾細心體會。不是既熟悉也陌生嗎?

母親雖然沒太多大道理,也不會打我罵我,但一直恪守兩條:一是不可學壞,二要好好學習。母親嫁給父親時家境不算太好。自我記事起,為了家裡的生計她就奔波着,但從不叫苦不服輸。她總會想方設法將最好的給我。記得有一年過生日,家裡確實沒有什麼好吃的,母親還是想法設法向鄰居借了2個雞蛋煮起來。將煮好的雞蛋滾了好幾下,並且鄭重許了願「滾蛋、滾蛋,讓一切疾病都遠離!」「祝我家波仔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祝我「鯉魚跳龍門」。我現在似乎感到母親當時還有些歉意:他大概歉意不能給我更多好東西。其實那兩個雞蛋是我這輩子吃過的最美的食物。

在母親樸素的思想里,孩子才是她最大的寶。哪個母親不是呢?母親用她特有的愛來滋養她的孩子,綿綿無期、無怨無悔、寬宏博大。她在奉獻中快樂並享受着,潤我無聲、細膩無比。她更多只用心、用行動去表達。這仿佛如桂香一般:不用言語表達,唯以赤子之心去用心體會。亦如所有母親無邊無際的愛。

去年探親時,驚喜地發現父親不知在哪裡弄了一棵桂樹,母親歡天喜地以為寶樹種在院子裡呵護起來。前幾天打電話回去,母親驚喜地說今年開了很多,鄰居都來欣賞品味、嘖嘖稱讚。家裡門前原來有一棵棗樹,每年結很多棗子。母親會送給鄰居讓她們嘗嘗鮮,多了也會賣些換點零花錢。這一來,又有了桂花,母親便又可以和鄰居分享她的「桂花」了。鄰居們友善親和,與母親交好,都稱讚兩個樹好:「棗」「桂」進庭院,寓意早富貴。「那是幸福樹!好里很!」母親喜笑顏開,她很滿足也很在意鄰居的稱讚!「千金難買好鄰居!」我叫那兩棵樹為善誠樹。告訴母親,「做善事、說善語、結善鄰,將心比心,以誠相待」。善誠者,天不欺。

也許,之前母親只在心裡種上一棵「桂」樹,有一棵擁有桂樹和花開的夢。斗轉星移、歲月流長,母親已走過68個春秋,當年遙不可及的夢今竟實現了——她真的擁有了一棵桂樹。她很滿足也懂得感恩,感恩國家、爺爺奶奶、好鄰居,感恩自已的孩子……每逢年過節、祭拜先祖時母親都會許上願望:祝全家、祝弟妹們家庭平安和美、人丁興旺。

如今,我在他鄉,母親相隔千里在老家。每念着母親的好卻不能時常陪伴在身邊,經常會在一個人或者夜深人靜時觸發一下鄉愁。驀然回首處,我常看到母親在燈火闌珊里望着我讀書寫字,也會看到明媚的陽光下,母親和他的桂樹對話,用各種吉祥話來為我們祝福——最遠的她卻用最近的心來掛念着我們。

桂花季!香飄季!感恩母親。我確能深深悟得母親內心深入處最深沉的祝福和愛——無關華美言語,默不多言卻勝過萬語千言。那愛里充滿了桂花般的宜人清香,無怨無悔地贈送給我們,奉獻給我們全家!我當甘之如飴,奉之如圭臬傳承。[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