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松井石根1

松井石根(1878年7月27日—1948年12月23日),日本陸軍大將,皇道派將領,甲級戰犯,駐紮中國13年的中國通,大亞細亞主義鼓吹者,南京大屠殺的主要責任人之一。松井石根1878年7月27日出生在日本名古屋市,畢業於日本陸軍大學,期間參加了日俄戰爭。二·二六事變後在整肅中退出現役,上海事變爆發後,作為攻堅戰專家重新服現役,擔任日本上海派遣軍司令。後改任日軍華中方面軍司令官。他在1937年指揮5個師團的日本「華中支那派遣軍」突破70個中國師頑強防守的塞克特防線,順勢攻陷當時中華民國首都南京,並縱容部下展開慘無人道的南京大屠殺,遭到國際輿論的強烈抗議。他後來為了贖罪在日本熱海為陣亡雙方的將士修建了興亞觀音院,但1945年被盟軍逮捕,1948年11月12日被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作為甲級戰犯判處絞刑,12月23日零時在東京巢鴨監獄伏法。

目錄

簡介

松井石根出生在日本名古屋市,排行老六,其父松井武國為舊尾張藩的武士。1898年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九期(學科排名第二名),與荒木貞夫、真崎甚三郎、本庄繁、阿部信行等為同期生。接着進入日本陸軍大學(學科排名第一名)。他曾參與日俄戰爭,及曾響應孫中山在日本提出的「大亞細亞主義」,亦曾支持孫中山的革命。1933年在日本參與發起大亞細亞協會。松井石根1878年7月27日出生在日本愛知縣愛知鎮的牧野字村(今名古屋市中區牧野町),是舊名古屋藩士、漢學家松井武國的兒子。他的先祖曾是日本戰國的名將,靜岡縣二俁城的城主松井宗信,松井石根生來身材短小,而且體弱多病,但性格倔強。松井家祖上世代為將,繼承武家門第成為他日後從軍的原因之一。松井石根幼年時代,日本處於社會大轉變時期,在明治維新之前,他們家還能領這個武士俸祿,但是明治維新之後,連這俸祿也沒有了,家裡生活,經濟情況非常拮据。1885年,一些舊士族在東京開辦了專門培養軍人的成城學校。1890年,松井石根進入成城學校。父親送松井去軍校還有一個重要原因,當時日本軍校不收學費,一切費用都由參謀本部負擔,他們的目的就是為日本帝國培養最優秀的軍事人才,嚴格的校紀,使他受到鍛煉。1893年,入中央幼年學校,三年後進陸軍士官學校第9期。1898年以第二名畢業。同學中還有後來成為大將的荒木貞夫、真崎甚三郎、本庄繁、阿部信行四人(這四個全是皇道派主將)。同年,他獲得天皇賜予的銀質懷表,被授予少尉軍銜。接着進入日本陸軍大學校

評價

1908年夏,同盟會革命者陳其美,悄悄從日本回國,他準備在上海組織反清暴動,這時他見到了支持中國革命的松井石根。兩人是在日本的舊識,多日不見,相談甚歡。陳其美還把他21歲的結拜小兄弟蔣志清便介紹給松井,這蔣志清就是後來的蔣介石。後來蔣介石去日本留學,就住在松井家裡,去日本高田聯隊實習,也是松井做的擔保。1915年,松井調任駐上海武官。1918年升步兵大佐,次年任日軍步兵第39聯隊長。1922年當日本出兵西伯利亞干涉俄國革命之際,松井任海參崴派遣軍情報參謀,後調任哈爾濱特務機關長,成為軍界的一名「中國通」,他四處收買漢奸,布置間諜網,收買馬賊漢奸,勾結前清遺老,挑起中國內部不和,並因此受到上司嘉獎。次年晉升為陸軍少將。1924年任日軍步兵第35旅團長,1925年調任參謀本部第二部(情報)部長。從而「得以專心從事於平生最為關注的中國問題」。在任內大力資助中國工人省港大罷工,打擊英國在華勢力。1927年升陸軍中將。同年,日本首相田中義一在東京召開著名的東方會議,制定對中國的方針政策。松井石根出席了會議,並在會上做了關於中國政治形勢的報告。1927年北伐軍總司令蔣介石卻突然宣布下野,跑到日本去尋求支持,也是通過松井石根的介紹才見到首相田中義一的。在與田中的會談中,日本政府承諾在經濟和軍事上支持蔣,但希望蔣介石以東北的利益相交換,蔣推託東北仍在軍閥張作霖的控制下,等他統一中國就把東北利益交給日本。1928年關東軍製造皇姑屯事件炸死奉系軍閥張作霖,松井石根曾主張嚴懲背後策劃人、關東軍的河本大作,以擺脫輿論針對關東軍的抗議。8月任日軍第11師團長。[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