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洋川鎮隸屬於貴州省遵義市綏陽縣,地理坐標:東經107°07′-107°061′,北緯27°55′-28°02′。東南接鄭場鎮清源村、鳳凰村,東北連大路槽鄉和旺草鎮,西北與茅埡鎮為鄰,西面、西南面臨風華鎮。

洋川鎮是全國唯一被省命名的詩鄉,全國環境優美鄉鎮、農業旅遊示範點、生態示範村,全省文明村鎮,全市經濟強鎮。二十里平川萬畝大壩土地肥沃,年平均氣溫15.5℃,氣候宜人,是最佳人居環境和避暑勝地。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洋川,文化歷史悠久,宋二冉軍事戰略名揚海外。[1]

目錄

鄉鎮概況

洋川鎮人民政府駐該鎮東街社區。轄團山、桑木、東山、興隆、民興、民豐、詩鄉門、雅泉8個行政村(97個村民組)和東街、南街、西街、北街、天台、紅五6個社區居委會。常住戶2.3015萬戶(其中農業1.1751萬戶,非農業1.1264萬戶),農業人口5.0040萬人(其中男2.6021萬人,女2.4019萬人),非農業人口3.3273萬人(其中男1.7302萬人,女1.5971萬人)。城鎮人口占全鎮總人口的39.9%。全鎮國土面積136平方公里,總耕地面積3.0151萬畝(其中田9萬畝,土7792畝)。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582人。最高點東山村和尚坪1480米,最低點雅泉村保林車埡口730米。年降雨量1138毫米,無霜期284天。

歷史變革

1992年7月全縣撤區建鎮並鄉,原洋川區、城關鎮合併建為洋川鎮。原洋川區金承鄉、文星鄉分別劃入風華、大路槽鄉。原被撤鄉設為片區,當年7月8日開始,全鎮轄團山、桑木、雅泉3個片區和東街、南街、西街、北街4個社區,共33個行政村339個村民組10個居委會。1994年將片區更名為辦事處。1999年又將辦事處定為管理區,設黨委。2002年4月,全鎮撤管理區建大村,撤大關、山關、山坪、山堡4個村,合併組建團山村;撤桑木、紅花2個村,合併組建桑木村;撤東山、石壩、西山坪3個村,合併組建東山村;撤關外、紅元、興隆、楊柳4個村合併組建興隆村;撤達木、長新、任大壩3個村,合併組建民興村;撤店子、紅豐、南陽、民主4個村,合併組建民豐村;撤永山、青山、雲星、福興、千工5個村,合併組建詩鄉門村;撤雅泉、天山、保林、石子埡4個村,合併組建雅泉村;慶豐村併入東街社區;天台、農元兩村合併組建天台社區;紅五村改為紅五社區;原南街、西街、北街三社區不變。

洋川鎮1993年被省文化廳命名為"詩鄉",2002年被省政府命名為"小康鎮"。[2]

經濟發展

洋川鎮是全國唯一被省命名的詩鄉,全國環境優美鄉鎮、農業旅遊示範點、生態示範村,全省文明村鎮,全市經濟強鎮。二十里平川萬畝大壩土地肥沃,年平均氣溫15.5℃,氣候宜人,是最佳人居環境和避暑勝地。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洋川,文化歷史悠久,宋二冉軍事戰略名揚海外。

洋川鎮形成以農業為主,飲食、服務、旅遊、建築、加工、運輸等產業並駕齊驅的旺勢發展態勢;社區文化、新村亮點成為綏陽縣精神文明建設窗口;中國辣椒之鄉生產基地、野豬、野雞畜牧養殖基地、觀光農業基地等構建成全縣最大特色農業產業化重鎮。2011年,是"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我鎮嚴格按照"圍繞項目促發展、改善民生構和諧、統籌城鄉求突破"的工作思路,為建設詩意洋川、生態家園、新港之城而努力奮鬥!

"十二五"奮鬥目標:完成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50000萬元,年均增長28.99%;財政總收入達到10000萬元,年均增長16.03%;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口覆蓋率達到100%,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以內,保持全市建強鎮前5位行列。

旅遊資源

匯園山莊

匯園山莊位於綏陽縣洋川鎮雅泉生態園閣口河碧螺山處,距綏陽縣城約5公里,距207省道約3公里,這裡洋川河及金承河兩河交匯,碧螺山、神龜林隔河相望,山水相連,碧波環繞,樹木蔥鬱,被綏陽人稱為"小花溪"。古文人曾有聯曰:"碧螺躍江,江流宛轉繞福地,神龜戲水,水波回曲環香洲"。

目前山莊總體設施基本完成,其中房屋館舍約3000平方米,草坪綠化5000平方米,森林植被占地約200畝,總投資500多萬元。建築以山水園林風格為主,造法自然,格調清雅,亭台樓閣,洞林山水,交相輝映,美不勝收。

山莊功能齊全,能同時滿足500餘人就餐,100餘人生態會議室,50餘人高中檔住宿,並特有"花園棋牌室"四間。自助燒烤、休閒垂釣、體育運動、拓展訓練、兒童遊樂、一應俱全。在這如夢似幻的環境裡讓你真正的放飛自己,回歸自然,享受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蛙鳥蟲鳴、花香稻語,登樓看山、清流濯足,無不是人生妙事。

石房子

說起石房子,在全國並不少見,如貴州布依族的石板房、雲南大理白族的卵石房、北方遼族的千年花崗岩石房子……。所以,當我聽說此次貴州省綏陽縣之行主要參觀的景點是綏陽的石房子時,並沒多大興趣,但當我們來到坐落在綏陽縣洋川鎮山關村桐子灣村民組祠堂坡小山上,眼前的這座石房子卻讓我足足愣了幾分鐘。

準確的說,這是一棟"奇絕的房子"。看上去,它只是幾段殘垣斷壁,只是那柱、掛、梁、枋縱橫交錯,氣宇軒昂地敞開着,所有的秘密都散布在往日的時光中,曾經有過的一切在無盡的世事滄桑之後依舊不改飽經風霜的光潔,其沉穩與莊嚴,其風骨與神韻一眼就能望得見。

石房子的建築面積170.6平方米,除了正屋之外,還有次間、梢間四間房。從這些巨大的石柱上,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國傳統的木匠工藝被移植到了石頭上,整棟建築採用的是全榫卯結構。儘管有些石樑已經破損,但那石柱上的凹槽里,仍然清晰地顯示着一道道整齊的鑿痕,榫卯的石房結構即便到了今天,依舊絲絲入扣,顯得十分緊湊,堅實而穩固。而且門頭上有精雕細刻的花、鳥、魚、獸等花紋圖案,精細逼真。使整個建築剛柔兼具,向人們炫耀着當年工匠們精湛的工藝。如,有一根6米多高的長石柱,就有4-5噸重量,幾噸的落地柱共有22根,各種穿坊落檐21根,即便是相對小一些的7根軟柱,也有三、四百斤,整個建築大約300噸重量。在我國,石築建築頗多,但大多是用石頭砌、壘、蓋等方式,而像綏陽這棟石房子從材料、結構、榫卯等建築工藝上不用一木一釘,不用任何粘合劑(如水泥)的全石建築實屬罕見。

可以說這棟房子令人嘆為觀止的還不僅僅是一座石料構築的厚重的物質文明,還在於房子遺蹟所賦予的精神價值。[3]

參考文獻

[[Category: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