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楊合(1962年9月-2016年9月27日),陝西蒲城人,西北工業大學材料加工工程國家重點學科教授博士生導師[1],國家"985工程""航宇材料技術科學"一級科技創新平台精確塑性成形團隊帶頭人,材料成型及控制系主任。

楊合
西北工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出生 1962年9月
陝西蒲城
逝世 2016年9月27日
國籍 中國
母校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
職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1983年及1986年分別獲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士及碩士學位,1990年獲哈爾濱工業大學博士學位,1992年西北工業大學博士後出站破格晉升教授,1994年被評為博士生導師。

2016年9月27日23時29分因突發心臟病搶救無效,楊合教授在西安不幸逝世,享年55歲[2]

目錄

人物生平

1983年獲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士學位

1986年獲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碩士學位

1990年獲哈爾濱工業大學博士學位

1992年西北工業大學博士後出站並破格晉升教授

1994年評為博士生導師

2002年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2015年7月31日入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

2016年9月27日23時29分因突發心臟病搶救無效,在西安逝世

主要成就

科學研究

主要從事精確塑性成形先進理論與技術及建模仿真的研究與教學工作,在局部加載控制不均勻變形與難變形材料高效、省力精確塑性成形,面向重大複雜構件和薄壁輕量化構件精確塑性成形,基於建模仿真的數字化精確塑性成形等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主要從事精確塑性成形先進理論與技術及其建模、計算機仿真的研究與教學工作,在不均勻塑性變形力學理論與精確塑性成形規律,精確塑性成形過程建模、仿真及優化,薄壁輕量化構件精確成形先進技術等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研究發展了主動控制不均勻變形發揮材料精確成形潛力的理論與技術。

研究建立了大口徑薄壁管數控彎曲成形過程失穩起皺能量模型和彎曲回彈模型,揭示了起皺和回彈的機理及其主要影響因素,發展了可實現過程模擬與缺陷預測的系統,為薄壁輕量化構件精確成形先進理論與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揭示了無模約束自由變形規律及效應,解決了管軸壓精確成形技術發展的難題。

提出了複雜塑性成形三維有限元模擬的新算法並發展了相關仿真系統,結合物理模擬,揭示了複雜葉片精鍛和組織演化規律;

解決了大型鋁合金型材等溫擠壓技術發展中迫切需要的溫度與速度效應問題。

研究揭示了旋輪運動軌跡對多道次普通旋壓精確成形的影響規律,提出了以降低不均勻變形為目標的確定旋輪運動軌跡相對曲率半徑的方法。

主持承擔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重點、面上)項目在內的重要課題34項;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973課題、863項目等重要課題45項;

學術論著

研究成果在材料成形加工、力學領域頂級學報IJP等重要刊物和會議上發表論文300多篇,SCI收錄100多篇,特邀報告及SCI等他引400多次;

發表論文180多篇, SCI、EI、ISTP以及他引和特邀報告130多篇次;

人才培養

領導的學術團隊入選國家"985工程""航宇材料技術科學"一級科技創新平台團隊,獲 2004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已培養出博士後、博士和碩士33人,其中,2人獲省級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2人晉升教授,1人被評為博導;6人獲校優秀碩士學位論文;1人被評為校研究生"十佳科技英才"。

指導的本科生有9人獲得校優秀本科畢業設計論文。

社會任職

現任全國塑性工程學會副理事長、青年工作委員會主任,塑性成形模擬與模具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全國衝壓學術委員副主任,中國材料工程大典《板料衝壓成形》篇主編;

The ASME JMSE、JMPT、JMST、FEAD及《中國科學》、《自然科學進展》等重要刊物的審稿人;

ICFDM、IMCC、ICNFT等國際會議學術委員會委員和分會場主席;

《塑性工程學報》、《鍛壓技術》、《金屬成形工藝》編委;陝西省機械工程學會理事、學術工作委員會委員,陝西省材料研究學會理事。

國家"985工程"一級科技創新平台精確塑性成形團隊學術帶頭人,材料成型及控制系主任。

國家基金委機械學科"十二五"規劃"高性能精確成形製造"領域負責人,

國家基金委學科評審專家組專家,

中德"材料成形"研討會主席,

中國塑性工程學會副理事長,

材料成形與模具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金屬材料擠壓/鍛造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

3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或委員,

國家重大專項"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製造裝備"評審專家,

6個國際會議學術委員和分會場主席,

《塑性工程學報》副主編,《航空學報》(中英文版)編委,13個國際刊物審稿人。

獲獎記錄

西北工業大學楊合主持完成的《高性能輕量化構件局部加載精確塑性成形成性一體化製造技術》獲2016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3]

獲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獎"

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獲中國機械工程學會青年科技成就獎等

獲國家發明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

獲國家發明獎、國家及省部級科技進步獎8項;

獲國家發明專利5項;獲ICTP "六佳論文獎",

JMPT十佳審稿人,

國家基金委機械學科"十佳進展項目"。

獲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獎"、 中國機械工程學會青年科技成就獎等[4]

人物評價

曾被中航總評為"做出突出成績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