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把酒問月》賞析原文與詩歌鑑賞
原文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長與人相隨。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如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
譯文
全詩四句一解為韻:開篇從手持杯酒仰天問月寫起,以一問統攝全篇,那突如其來的一問,似乎還帶着幾分醉意。明月高高掛在天上,令人生出「人攀明月不可得」的感慨;然而當你無意高攀時,她卻會與人萬里長相隨。這兩句一冷一熱,若離若即,道是無情卻有情;以明月為象徵,道盡了自然對於人類的神秘和親切、無情與厚愛。前解十分精彩,二解便作一般性描寫,所謂一張一弛是也:你看那月亮如飛鏡一樣照臨人間宮闕,驅散雲煙,清輝煥發;它出於東海而沒於西天,蹤跡難知,不知為何偏能月月循環不已。
三解浮想聯翩,聯想到關於月的神話傳說,對清苦的玉兔、嫦娥寄予關切與同情。然後更進入人生哲理的探尋,從而感慨系之,注意這兩句的互文之妙:說「今人不見古時月」既意味「古月不曾見今人」、亦可連類推出「古人不見今時月」,說「今月曾經照古人」既意味着「古人所見即今月」、亦可連類推出「古月依舊照今人」。這裡人對月的見與「不見」、月對人的「照」與不照的矛盾,乃出自於兩者所代表的有限與無限、永恆與短暫的矛盾。
所以接下來就有「古人今人」二句,正視這一矛盾,是張若虛「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一轉語。但張詩強調的是「代代無窮」,李白強調的是代代更替,所以他最後結穴到一個把握今生的問題,從消極方面說就是及時行樂,從積極方面說就是牢牢把握當前——「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其積極意義表現在不因為人生短暫而採取虛無即否定人生的態度,相反地,正因為人生短暫才覺得它無比珍貴。
人生象一次旅行,不能沒有終點,關鍵是走好它;人生象一篇文章,一定會劃上句號,關鍵是寫好它;人生象一支歌,一定得有完全的休止,關鍵是唱好它。懂得這一點,才懂得什麼是「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
以上讀法也可以用之李白的其它詠月之詩,如《月下獨酌》: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
這也是合月與酒為一題的詩,不同的是,這裡不是對月發問,而是對月獨白。佛教有所謂立一義,隨即破一義,破後又立,立後又破,直到徹悟為止。此詩即李白以內心獨白的形式,由孤獨而打破孤獨,再由孤獨再打破孤獨,遂於短短一詩中,生出無限波瀾。「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雖有無盡踽踽涼涼之感,但貴在自得其樂,其要義在皈依自然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