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李憲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李憲喬
出生 1746
逝世 1799
國籍 中國清代
職業 清乾嘉間「高密詩派」的代表人物

李憲喬(1746—1799),清詩人。字義堂,一字子喬、義堂,號少鶴。山東高密人。清乾嘉間「高密詩派」的代表人物。 [1]

人物簡介

乾隆三十年(1765)拔貢,四十一年(1776)舉人,中舉後雖步入仕途,但心境仍不脫貧寒之氣。

乾隆六十年(1795)知歸順州事,明敏剛斷,有政才,禮士愛民。尤工於詩。政暇,常以教州人士。州人粗知韻語,皆憲喬所教也(《鎮安府志卷二十二·循良五》)。為桂林李厚齋、秉禮父子環碧園上客。工詩文,善書、畫。

袁枚稱讚憲喬詩"高淡可喜",是"今之蘇子瞻也"(《隨園詩話》)。著有《少鶴內集》、《鶴再南飛集》、《龍城集》、《賓山續集》、《拗法譜》及附《通轉韻學》,編有《六家詩選》(陶、王、孟、韋、儲、柳)、《韓詩臆說》等。

生平事跡詳見《清史列傳》卷七二、《國朝詩人征略》卷四四等。[2]

人物經歷

李憲喬(1746~1799),清詩人、學者、書畫家。字子喬,又字義堂,號少鶴。高密詩派主要代表人物。少有大志,很想在政治上有番作為。

乾隆三十年(1765)拔貢,時年19歲,議敘當授為縣令,皇帝以其年幼而未讓出任。時大學士陳宏謀安慰說:「君名臣子,終當以科第起家,一令不足以辱君也。」

四十一年召試舉人,官岑溪知縣、歸順知州,卒於西隆軍務中。早孤,學詩於兄懷民,與懷民、憲曰高同以詩名,時有「三李」之目。法式善謂:「子喬學閬仙,其體清」,與其兄「各臻其妙。」他的五言近體的確近賈為多,「正與石桐驂靳,故有張、賈門下二客之稱。」

宦遊後,詩作出入李白、韓愈、蘇軾等唐宋諸大家。其詩意境深遠,氣勢宏大。性狷介,不肯隨俗俯仰。居官潔身自好,恥隨流俗。與李秉禮以風節相砥礪,並授秉禮詩法。卒後宦囊無餘,賴秉禮出資歸葬。與劉大觀、李秉禮有「嶺南三友」之稱。

劉大觀於清仁宗嘉慶乙丑十年(1805)刊刻《重訂中晚唐詩主客圖》,以示感念。袁枚游廣西,見其詩,嘆之為蘇軾,與之唱酬。張鵬展《國朝山左詩續抄》引單金召語評其詩云:「規模較闊,出入唐宋諸大家,能運以己意,雖?ch秐)削不傷真氣。他文亦簡勁有法度」。

書法師承米芾、黃庭堅,後致力於邢侗。與懷民作《重訂中晚唐詩主客圖》。著有《少鶴內集》、《鶴再南飛集》、《龍城集》、《賓山續集》、《拗法譜》及附《通轉韻學》、《李少鶴日記(不分卷)》等,與懷民、憲曰高同編有《晉唐六家五言詩選》(陶、王、孟、韋、儲、柳)、《韓詩臆說》。

另有李憲喬譯選、董文渙訂增,同治七年(1868)刻本《高密李氏譯選孟詩》一卷和補遺一卷。與人合作評點《韓昌黎詩集編年箋注》。生平事跡詳見《清史列傳》卷七二、《國朝詩人征略》卷四四等。配王氏,生子三:詒珩、詒璋、詒王成。詒珩、詒璋均有詩名。 嘉慶四年(1799),三月,李憲喬在省奉委赴百色軍營,從征貴州興義苗起事。事畢,監押案犯入京,卒於永福道中。時年53歲。

「擢歸順州從辦西隆軍務,以勞疾卒。恩賜祭葬。」「卒後宦囊無餘,賴秉禮出資歸葬。」李秉禮將其所居之樓命名為棲鶴樓,以資紀念。廖中翼作詠棲鶴樓詩:「遠迎嘉賓到湖西,為築高樓待鶴棲。一樣清標毛羽潔,聲聞霄漢氣如霓」。

作品目錄

   《少鶴詩抄》 光緒刻本 北京大學圖書館等

《鶴再南飛集》 清刻本 北京大學圖書館等    《龍城集》 清刻本 北京大學圖書館等    《賓山續集》 清抄本 北京大學圖書館    《拗法譜》(一卷) 清光緒間刻本 江西詩社    《通轉韻考》(一卷) 清光緒間刻本 江西詩社    《晉唐六家五言詩選》 乾隆五十五年精抄本(選評晉·陶潛,唐·陶淵明、韋應物、孟浩然、儲光羲、柳宗元六家詩)山東省博物館「三李先生」合編   

《韓詩臆說》 1934年11月版 商務印書館 誤為程學恂著    《高密李氏譯選孟詩》(一卷,補遺一卷) 清同治七年刻本 山東省博物館等 李憲喬譯選、董文渙訂增    《韓昌黎詩集編年箋注》(十二卷) 乾隆二十三年 山東省博物館等 王拯錄,李憲喬、施雪帆評點並跋    《重訂中晚唐詩主客圖》(二卷,圖說一卷,補遺一卷) 清嘉慶壬申刻本(1805年劉大觀刻、1812年李秉禮刻、1814年趙擢彤刻) 山東省博物館、山東大學圖書館等 與李懷民合訂    《三李詩抄》(四卷) 光緒十二年西安郡齋刻本 山東省博物館等 單金召選本。「三李先生」合作    《高密三李詩話》 清抄本底稿 山東省博物館、圖書館

《偶論四名家詩》 清抄本 山東省博物館、圖書館

《二客吟》 清同治年刻本 山東省博物館等 與李懷民合著

《與袁枚等詩友信札》 清抄本 山東省博物館

《李少鶴日記》(不分卷) 乾隆五十一年五月至嘉慶二年三月至八月 山東省博物館

《李少鶴先生日記》(不分卷) 乾隆五十年至嘉慶二年 山東省博物館

《韋廬詩內集》(四卷) 清乾隆五十七年至嘉慶三年刻本 四川省高校圖書館 李秉禮撰,李憲喬評點並跋

《詩經直說》 未完成 不詳

《龍川雜記》(一卷) 清抄本 不詳

《曇阿集》(一卷) 清抄本 不詳

《李憲喬日記稿本》 乾隆五十七年至嘉慶二年 青島市博物館

《「高密三李」友朋書札》 清抄本(見《歷史文獻研究》21輯) 不詳 「三李先生」合作

詩作欣賞

首夏齋中示侄孫測    首夏已舒燠,午風草堂前。呼童開竹窗,坐見東高原。下綠柳駢蔚,上翠松孤蟠。二者所余色,漠漠皆遠天。南畝徑繚繞,婦孺攜且肩。一鷺下南際,天地為曠寬。子來勤問訊,月令相究研。忻忽若有得,詩成使之觀。此中有真趣,更非詩所傳。

和王荊公晝寢    百年蕭散跡,強半此中居。淡意雲能學,遲情日不如。畫收四壁靜,琴在七弦虛。自覺清涼甚,非關潦倒余。

冬行書驛壁

寒促臘將半,擔囊更別親。朔風當去馬,遠雪帶行人。野市歸常早,山程問不真。自慚書几上,猶作泣歧身。

都門答客

不是不相惜,其如非故心。出門即歧路,何處著孤吟。城色郁將暝,旅天寒易陰。舊山早晚去,春草未應深。

雪中登五蓮山絕頂示穎叔

三日住山不見山,中情有似飢待哺。凍霖作雪意已饜,亂山蹙踏瓊瑤鋪。依北一峰可見海,峰頂披冒時有無。毅然欲往不可挽,掉頭豈顧山僧呼。千由萬尋那能數,但覺淫汗雨沾裘襦。是時蘚乾石齒瘦,石水廠圭漩滑如脂膚。

性命造次怕蹉跌,能變壯士成孱夫。不惜作氣鼓儔侶,天生我輦浮雲殊。短長成敗合有定,不死應有神明扶。床第豈必盡鮐?g胾),枉自浪擲千庸愚。天風峻絕誰敢廬,攫裂已有殘浮圖。繇來意氣不知險,平地仰眙如駭吁。

與故人季涵論書

季生貿然來,袖出手中字。盤辟競點畫,邀我相指似。我書本無法,敢為對以意。觀書如相人,神骨當有異。膚立豈能久,中乾固難恃。顏柳蘇黃徒,天與君子氣。刻轢相聳削,跌宕轉嚴毅。正如冠劍臣,談笑皆國計。糞土棄麼王巢,空洞見胸次。有時就欹偃,白眼青天醉。卻視黃泥人,顛倒靈媧戲。以此常自足,窮老無悲喟。有志我未能,敬為吾友遺。雙鈎與懸腕,暇日請從事。

海上訪法迂叟評事(坤宏)

先生臨海居,八十意?xi祇)如。半路中逢鶴,單身外即書。應門童亦拙,繞屋樹還疏。潮落暫須住,前灘同釣魚。

書石守道詩後

河朔氣貞剛,江左語清綺。由來限天塹,南北風如此。忽忽千載間,幻化何窮已。高岸為深谷,北人慕南士。冶冶弄芳澤,舉舉飾裙屐。有聲必連瑣,有情皆旖旎。不知誰作俑,恐被陳良恥。我讀徂徠詩,中夜為之起。公言信不錯,魯國一男子。

不朽

古人志不朽,到今朽者半。何況本無志,其朽寧須問。少小尚奇偉,盛壯轉庸漫。未夕求安寢,才曉思美膳。不知竟百年,役此得毋倦。喧喧車馬會,沸沸絲竹燕。相看如聚沙,轉眼已風散。問我何挾持,中夜常感嘆。早達輸鄧禹,固窮愧原憲。不朽藉文字,所訁乇良有限。若更逐靡靡,已矣何足算。

夜登祝融峰

十載曾經入夢行,茫茫有路記分明。自看瀑布月初滿,直到青天雲未生。列柏儼如玉冠侍,余峰都作水田平。退之去後誰來此,不向岩閒自署名。

新年作三首一示縣中賓僚一懷故鄉子侄一寄家兄湖南道中

衢巷無貧富,新年足喜聲。近鄰多問索,童稚異心情。壁網看辰掃,廚鐙到曉明。誰憐未歸客,庭戶自淒清。

處處迎年樂,家家饋歲頻。泥牛排市小,灶馬著牆新。鏡卜長侵夜,村呼各向晨。屠蘇分飲罷,應感未歸人。    依依遠歸棹,幾日過湘沅。爆竹隔山驛,門符臨岸村。慈親念遊子,兒女話鄉園。八口分三處,此情誰共論。

修堠謠

始安江岸側,有婦行隨夫。擔持畚與鍤,一身多泥塗。我行時借問,夫言婦已嘆。烽堠設何為,使我連村困。前夜吏到舍,叱喝府帖下。一丁出百磚,十戶供萬瓦。典盡兒女衣,稍具磚瓦資。更驅自轉運,營造不待時。嗟我生為農,舍業從墁工。田秧雖得插,廢棄如枯葑。秧枯即絕食,餓死行可必。誰言兵衛民,我死彼卻逸。瘦妻何攣攣,甘與同罹患。猶勝有獨在,忍餓為寡鰥。此邦雖邊鄙,同是天赤子。樂歲有災凶,皇天那知此。國家久承平,軍劇豈宜輕。願告守土吏,勿使民恨兵。

贈王若農

永叔變文體,舉俗不勝罵。爾時免罵者,倦然炎欠已化。待彼罵稍歇,徐放光焰長。然後無賢愚,無不頌歐陽。始知趙孟貴,所取在一時。況本無定見,旋取旋棄之。子羽不由徑,伯鸞更燃灶。二子當初出,寧辭駭與笑。王君篤家學,敦敦求古意。臨別乞予言,欲以堅厥志。眾棄君勿棄,眾取君勿取。真能空目前,乃可謀身後。

岳陽樓玩月示道者南雲

洞庭不生月,徑可無此樓。月出渺渺波,我在樓上頭。湖為滌我心,月為刷我眸。滌刷兩無盡,相與成湛秋。月乃對仰臥,似欲載我浮。君山來枕席,手引瀟湘流。澄洞露表里,毫髮無潛幽。卻顧叫退之,底用多騷愁。希文稍欲遣,果已能樂不。餘子固不記,古今幾浮漚。道人豈知道,乃能喜我留。勉為吐此詩,庶免為樓羞。

歸順書感

喧喧擁鼓吹,簇簇森列騶。儀衛一何雄,為是臨邊州。卻顧居中人,未免多慚羞。據案閱文牘,瑣細劇毛車酋。所列非一緒,強半因徵求。上以供長官,下為胥吏謀。閒及民生者,具文泛且浮。空見日擾擾,火急疲置郵。舊學竟安在,徇俗為苟偷。胡不自引退,草衣歸田疇。

示州父老

朝廷置群吏,本以為爾氓。豈為奴隸輩,?ju祅)爾厚其生。不知當事者,何以冥此情。前因外番亂,近防皆出兵。廟謨在不戰,民困實所矜。輓輸已累歲,十室九不贏。誰謂於此際,而反暴其征。仆隸專指揮,眾心那得平。我本承其乏,又切擊此形。無能救周彡瘵,中夜心怦怦。召集諸父老,積幣為我明。敢雲即盡蠲,庶使漸已輕。長謝奴與隸,不能為若營。稍待民氣復,吾志當得行。勤勤諸父老,告報喜且驚。譬疾未得藥,遽有良醫名。我聞實內愧,亦可感爾誠。何以相究竟,勿自負我盟。

將去歸順和樂天杭州二詩

除官去未閒,且復三月留。喜與吏役疏,日共諸生游。城西有古洞,廨東有新樓。晴晝及月夕,觴詠無時休。柰當歲試期,諸生趨邕州。紛去如落葉,始覺孤樹秋。獨有童氏子,經通行且修。能來同我居,對床置衾衤周。夜半讀《楚騷》,鐙門音風颼颼。因與論今古,掩卷涕泗流。頗憶韓子語,君其張生儔。共言無倦聽,晨坐盡更籌。邊隅得此士,寧復嗟夷猶。詩成寄諸生,底用商聲謳。

三年為刺史,白公當內移。三年為刺史,李子去復來。前後三年中,問我何施為。催科不敢拙,那得撫字慈。弭盜苦無術,遑問道拾遺。惟民不我惡,我不民鄙夷。以此兩相得,未免情依依。愧無西湖水,為汝溉田陂。亦無天竺石,為我壓舟資。因我好吟詠,多投送行詩。山野黃髮叟,里巷垂髫兒。傴僂各拜獻,婉孌相扳追。肫意良可念,柰多虛泛詞。恩德竟何有,吾猶自知之。若系倩人作,尤不應我欺。老者勸餐飯,幼者得攜持。不言已可樂,待我再來時。

參考來源

  1. 李憲喬 ,新浪網
  2. 李憲喬 ,詩詞在線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