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李興發(高級工程師)

李興發
圖片來自搜狐網

李興發(1930-2000),貴州仁懷市茅台鎮人,茅台鎮著名的「勾兌大師」。1951年茅台酒廠成立,李興發開始進入茅台酒廠當工人。1955至1986年任茅台酒廠副廠長。1965年在四川瀘州市召開的全國第一屆名白酒技術協作會上,時任茅台酒廠技術員的季克良宣讀了用科學理論總結整理的李興發科研小組科研成果《我們是如何勾酒的》,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和各廠家代表的高度重視。李興發科研小組首次確立了茅台酒的「醬香、窖底、醇甜」三種典型體。完善了茅台酒的傳統生產工藝,使其勾兌工藝更科學,為白酒香體鑑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為了白酒行業提供了規範、科學的評比標準,被評為高級工程師。李興發的傳人傳承大師獨特勾調技藝和現代先進科學技術,創立李興發酒廠。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李興發

民 族:漢

出生日期: 1930年

出生地: 貴州仁懷市茅台鎮

代表作品:《我們是如何勾酒的》

國 籍:中國

人物簡介

李興發,貴州仁懷市茅台鎮人,生於1930年,貴州茅台酒三種典型體——「醬香、窖底、醇甜」的發現者、一代勾兌大師、中國貴州茅台酒廠有限責任公司技術顧問、茅台酒廠原技術副廠長,人稱「中國醬香之父」,於2000年8月13日逝世。李興發師承中國白酒一代宗師鄭義興,同時也是貴州茅台酒廠名譽董事長季克良的老師。 1965 年,在四川瀘州召開的全國第一屆名酒技術協作會上,時任茅台酒廠技術員季克良宣讀了用科學理論總結整理的李興發科研組的成果《我們是如何勾酒的》論文,引起了大會的強烈反響和各廠家代表的關注。從那以後,全國掀起了「勾兌」的熱潮,各個名白酒廠根據各自產品的香味、特點,運用茅台酒廠這一新技術,明確地分出了醬香、濃香、清香、米香、兼香五大香型,推動了當代酒類生產的發展和質量的提高。也正是因為這一發現,李興發成為繼鄭義興之後,茅台酒歷史上的又一位宗師。

李興發的弟子游利林回憶說:「以前仁懷的醬香型白酒一年才生產幾百噸,自從他老人家發明這三大典型香型以後,現在仁懷的醬香型酒的產量可達10幾萬噸。」

主要成就

時代背景

茅台酒傳統工藝傳承千年。解放前的茅台酒生產以「華茅」(成義燒坊)、「王茅」(榮和燒坊)、「賴茅」(恆興燒坊)為主,1951年,人民政府接管了三家燒坊,成立了茅台酒廠,由曾先後任原三家燒坊名師鄭義興任酒師兼生產技術指導員,使茅台傳統釀造工藝得以繼承並由李興發、王紹彬、季克良、許明德、汪華等人傳承至今。

新中國成立後,1951~1952年三家燒酒坊通過公私合營的方式,合併為國營茅台酒廠。華茅老闆華問渠祖上即為貴州政商兩界的要人,解放後華問渠作為統戰對象曾擔任貴州省商業廳副廳長。賴茅的老闆賴永初後來擔任貴州省第四屆政協委員會委員,在任期內去世。公私合營後,國營茅台酒廠的技術副廠長鄭義興,就曾是賴茅的掌火師(釀酒師)。鄭義興後來又培養出得意弟子勾兌大師李興發。

1958年「大躍進」中,在「高指標」的影響下,茅台酒的生產陷入重數量輕質量的誤區,一些傳統的生產工藝被篡改,茅台酒產量猛增,質量下降,當年產623噸,次年產820噸,1960年生產912噸,三年共產2355噸,比前6年增長1.2倍,然而不合格茅台酒大大超過合格率,後來只得作為紅糧窖酒處理。

這期間,由於連續三年自然災害,縣內糧食大幅度減產,茅台酒原料奇缺。為保證茅台酒生產,1960年,仁懷縣內黨政幹部和糧食部門幹部職工背着大米走村竄寨兌換紅糧外,並通過省主管部門從畢節、銅仁、黔東南、貴陽、遵義等專州的部分縣調入紅糧58.5萬公斤,通過中央糧食部從四川江津調入35萬公斤,保證了當年生產。此後連年從四川調入補缺。

茅台酒在此期間得到了長足發展。副廠長李興髮根據1963年第二屆全國評酒會議的結論,深刻總結了多年來的經驗教訓,發現了醬香、窖底香、醇香三個典型酒體,並用這三個典型酒體按適當比例勾兌調配,命名為「醬香型」白酒。這個研究成果,是茅台酒科技史上劃時代的飛躍,成為現代茅台酒生產的質量標準。

1961年至1965年,茅台酒總產量達到1530噸,年均產量306噸。1963年外貿機構建立後,茅台酒外銷劃歸外貿部門經營。1966年至1970年,由於文化大革命的干擾,產量比前期下降,這5年總產茅台酒1435噸,年均287噸。

個人經歷

1956年4月29日 鄭義興、王紹彬、李興發任茅台酒廠副廠長。

1965年12月 遵義地委下文,由李興發、余吉保、張興忠、楊志彬、杜安明5人組成中國共產黨茅台酒廠委員會。

1959年5月 茅台酒廠副廠長李興發出席貴州省工業、交通、建築系統先進生產者代表大會。

1965年7月 茅台酒廠技術委員會成立,楊仁勉為負責人,委員有李興發、劉同清、鄭義興、何光榮、王恆義、毛光才、楊志彬、王紹彬等。

1972年4月 茅台酒廠黨委換屆選舉,王建強任書記,常委李興發、劉同清、張善樂、竇衍昌、齊建禎。

1980年10月 貴州省輕工業廳發給李興發500元獎金,獎勵他探索出貴州茅台酒三種香型構成的成果。

1983年12月 以李興發、季克良、許明德等組成的茅台酒廠質量管理小組成立。

1986年10月 在法國舉辦的第十二屆國際食品博覽會上,「飛天牌」貴州茅台酒獲金牌獎。這是茅台酒第三次獲國際金獎。茅台酒廠舉行「茅台酒三奪國際金獎」紀念會,全廠職工參加。會上,省輕紡工業廳為30年工齡以上的老員工頒發了榮譽證書。省政府給為茅台酒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的李興發、許明德頒發了特別榮譽證書和每人獎金800元。

1991年3月6日 省輕紡廳通知,按省政府黔府任〔1991〕3號文通知,季克良任貴州茅台酒廠廠長(副廳級),李興發任貴州茅台酒廠技術顧問(副廳級)。

是月8日 省輕紡工業廳廳長楊啟雲在全廠中層以上幹部會上宣布黨政領導班子組成人員:鄒開良任茅台酒廠黨委書記(副廳級),季克良任廠長兼黨委副書記(副廳級),李興發任廠技術顧問(副廳級)。

1996年3月26日 貴州省總工會、貴州省經委授予茅台酒廠「貴州省職業道德先進集體」稱號;李興發、許明德被授予「貴州省職業道德先進標兵」稱號。

1998年5月25日 李興發不再擔任董事職務。

2000年8月13日 貴州茅台酒三種典型體——「醬香、窖底、醇甜」的發現者、勾兌大師、中國貴州茅台酒廠有限責任公司技術顧問、茅台酒廠原技術副廠長李興發逝世。

鑄造創舉

李興發,人稱「勾兌大師」,1951年入茅台酒廠,曾任副廠長30年,出色完成了「茅台酒儲存條件」、「儲存期中酒質量變化和勾兌的規律」等科研任務和收集了200多個酒樣,親自品嘗了4500多個酒樣,分析了近萬個數據,創造性地歸納和總結了茅台酒醬香體、窖底體、醇甜體3種典型體,奠定了科學勾兌茅台酒的基礎。權威專家們對此評價:「是釀造史上破天荒的創舉。」

媒體評價

醬香之父

《工人日報》也曾在「共和國六十年茅台六十年群像故事」系列報道中這樣描述李興發:「在茅台,在中國白酒行業中,李興發這個名字本身就是一座里程碑。」這個人物的標本意義顯而易見,李興發被稱為「醬父」當之無愧。

國酒勾兌大師

李興發(1930-2000),茅台鎮人,人稱「勾兌大師」。1951進入茅台酒廠當工人,他因確立了茅台酒三種典型和醬香型的命名而聞名。

茅台酒傳統的勾兌方法是大壇酒勾小壇酒,酒齡長的勾酒齡短的,產什麼酒就勾什麼酒。全憑酒師的經驗,沒有統一的標準。因此不同批次的成品質量並不完全一致。李興髮結合多年的實踐經驗,對兩百多種不同輪次、不同酒齡、不同味覺的樣品酒進行了數千次品嘗,進行了標準酒樣分析,不同酒齡酒樣分析,勾酒典型體酒樣分析及其成分變化分析,最後歸納,得出三種典型體酒,即醬香體、窖底香、醇甜體。

在確立三種典型酒體之後,李興發又按不同比例,採取任意、循環、淘汰等勾兌方法進行數百次勾兌,掌握了茅台酒的勾兌規律,勾兌出醬香突出,幽雅細膩,酒體醇厚豐滿,回味悠長,空杯留香持久,風格獨特,酒質完美的茅台酒。根據其獨特的芳香,李興發將它命名為「醬香型」白酒。

1965年,國家輕工業部在山西召開茅台酒試點論證會,正式肯定了茅台酒三種典型酒體的確立和醬香型的命名。李興發的發現是白酒生產的一大進步,推動了酒類生產的發展和質量的提高,同時也為全國各種評酒活動提供了比較具體、規範、科學的評比標準,是對中華民族酒文化的重大貢獻,權威專家們評價:「是釀造史上破天荒的創舉」。

李興發任副廠長多年,並被聘為全國醬香型白酒顧問。[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