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朱文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朱文先是安徽省曲藝界中首個國家一級演員,安徽省相聲界的領軍人物。

個人簡介

1959年,朱文先進入合肥市曲藝團任專業相聲演員,47年來一直活躍在舞台上從事相聲藝術的創作與表演。

他於1960年拜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馬三立先生的徒弟高笑臨為師,系統學習相聲表演藝術。此後,他一直活躍在舞台上從事相聲藝術的創作和表演,多次在全國及安徽省的相聲作品比賽中獲獎。1984年的相聲《漁老萬》在全國第一屆相聲新作品比賽獲得創作一等獎、表演二等獎;1986年合作創作表演的相聲《富了以後》,獲文化部新曲目獎;1990年,和吳新安合作創作表演的相聲《女駙馬》在中央電視台舉辦的全國相聲作品「銅陵杯」比賽中獲創作表演優秀獎;1993年10月創作表演相聲《女駙馬》獲文化部中國首屆相聲節演出二等獎;1997年9月表演的相聲《田大媽》在北京第二屆中國相聲節上獲文化部演員金獅獎(曲藝雜技演員最高獎)。1984、1989、1991年合肥市三屆藝術節中均獲最佳演員稱號。由於參與創作和表演的節目在全國比賽中多次獲獎,朱文先的創作劇(節目)組兩次受到合肥市人民政府通報嘉獎。

主要作品

較有影響的節目有相聲《漁老萬》、《誰不說俺家鄉美》、《女駙馬》、《喜唱門歌奔小康》、《田大媽》等。他戲路很寬,在話劇《雷雨》、《槐樹莊》、《何家慶》中都扮演過角色。

個人經歷

朱文先表演的節目一大半都是自己創作的,他創作的節目普遍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1984年他與傅振江、吳興釗合作創作的相聲《漁老萬》,就是反映當時社會上流行的「紅眼病」,講述了一個農民通過養魚致富成了「萬元戶」後,社會上各形各色的人都來白吃、白拿、白喝的故事。為了創作這個節目,朱文先費了很大功夫深入生活、訪問典型,終於「功夫不負苦心人」,這個相聲獲得了全國首屆相聲新作品比賽創作一等獎、表演二等獎,開了安徽相聲在全國問鼎的先河,這也是安徽相聲史上里程碑式的重要作品。1997年,年近六十的朱文先達到了他相聲藝術的又一個高峰,他表演的相聲《田大媽》在第二屆中國相聲節上獲最高獎金獅獎。朱文先在首部以合肥方言為主體的情景劇《我愛飯米粒》中擔任方言指導,並為劇中人配音。

朱文先認為相聲演員要有「海綿精神」,什麼都要會一點,他自己就是能說會唱,戲路很寬,話劇、小品、快板都能演,他在話劇《雷雨》、《槐樹莊》、《何家慶》中都扮演過角色。此外,他的社會活動十分活躍,在合肥市包括省里的重大晚會、文藝活動中都能見到他的身影,端正的颱風、幽默的表演,加上合肥人熟悉的方言,無論到哪裡演出,都非常受歡迎。從藝這麼多年,朱老說,他最大的享受還是站在舞台上為觀眾表演,最大的收穫是觀眾的笑聲和掌聲。

相關介紹

圓圓的臉,眯眯的眼,就是不笑也給人笑眯眯的感覺,朱文先的相貌非常有「笑星」相。採訪中,他一會唱一段韻味十足的門歌,一會來一段經典合肥方言表演,逗得記者們捧腹大笑,也由此窺見他深厚的相聲表演功底。

已經68歲的朱文先是文藝界的老前輩了,堪稱我省相聲界的領軍人物。從1959年進入合肥市曲藝團任專業相聲演員,47年來他一直活躍在舞台上從事相聲藝術的創作和表演,從未間斷過。他多次在全國及安徽省的相聲作品比賽中獲獎,並獲得過文化部演員金獅獎(曲藝界最高獎),還是安徽省曲藝界中的首個國家一級演員。如今,雖然已經退休五六年了,但朱文先的社會活動絲毫沒有減少,在合肥市包括省里的重大晚會、文藝活動中都能見到他的身影,現在每年他還要演出100多場。端正的颱風、幽默的表演,加上合肥人熟悉的方言,無論到哪演出,他的相聲都非常受歡迎。朱文先說,上台演出對他來說是最幸福的時刻,聽到觀眾的笑聲與喝彩就是他最大的享受。

相聲大師馬三立的徒孫

朱文先是安徽六安人,他在1960年拜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馬三立先生的徒弟高笑臨為師,系統學習相聲表演藝術。朱文先自稱是不夠條件的相聲演員,他說自己有三不過關:模樣不過關,語言不過關,嗓子不過關。尤其是語言上的弱勢,是非常致命的,他當初在這方面下了很大工夫。每天早上5點鐘就起床練功,從練「高高山上有兩間房……」之類的繞口令開始,逐步練出紮實的語言基本功。老師的精心傳授,加上朱文先自己的刻苦鑽研,他很快就成為合肥市曲藝團的業務骨幹,多年來合肥市文藝舞台上幾乎每次重大晚會他都有份參加,還先後為多任省委書記演出,獲得高度評價。

雖然身為名師之後,朱文先對於時下相聲界流行的拜名師大腕的風氣卻頗為看不慣。他說相聲是一門傳統藝術,特別講究「門戶之見」,但拜師的本意是傳藝教人,但是現在卻有些變味了,相聲界中很多人都搶着拜侯躍文、李金斗等大腕為師,主要還是想「攀高枝」,這種現象很不正常。朱文先自己收了兩個徒弟,他說收徒弟自己是精心挑選的,主要看資質好不好,是不是這塊料。

相聲演員要有「海綿精神」

作為一名相聲演員,朱文先自認最大的優勢就是腦子反應快,注重觀察生活。他說相聲是俗文化,相聲演員一定要觀察生活、體驗生活、貼近生活,在生活中提煉素材、提高表演。朱文先認為相聲演員要有「海綿精神」,什麼都要會一點,就好像報紙一樣,新聞版、藝術版、社會版樣樣都得有。他自己就是能說會唱,戲路很寬,話劇、小品、快板、數來寶都能演,他在話劇《雷雨》、《槐樹莊》、《何家慶》中都扮演過角色。他非常注重日常的積累,每次到外地演出,他還注意去學各地的方言、地方戲等,從生活中吸取營養。朱文先說,「只有肚裡有貨,表演時才能心中有底。」

相聲創作反映時代變遷

朱文先目前經常表演的節目一大半都是自己創作的,他說不會創作相聲節目只能算半個相聲演員,因為能寫又能演,就可以根據自身特長揚長避短。朱文先創作的節目一般都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從他的作品中可以清楚地反映出時代的變遷。1984年他與人合作創作的相聲《漁老萬》,就是反映當時社會上流行的「紅眼病」,講述了一個農民通過養魚致富成了「萬元戶」後,社會上各形各色的人都來白吃、白拿、白喝的故事。為了創作這個節目,朱文先費了很大功夫深入生活、訪問典型,終於「功夫不負苦心人」,這個相聲獲得了全國首屆相聲新作品比賽創作一等獎、表演二等獎,安徽省曲藝調演雙一等獎。1993年他創作了相聲《喜唱門歌奔小康》,這是個命題創作,講述了農民如何走出家門致富奔小康的故事,在省藝術節上獲創作表演雙一等獎。朱文先說門歌實際上就是廬劇的前身,門歌高亢有力、委婉跌盪,散發着濃郁的鄉土氣息,他個人非常喜歡,這個相聲至今都是他常演的節目之一。有時生活中的細節也會激發他的創作靈感,他寫了一個相聲叫《家庭會議》,就是針對隨地吐痰、隨地亂扔垃圾等不文明行為進行諷刺的,正好與目前合肥大力整治「四亂」的主題相吻合。

對相聲的前景充滿信心和希望

朱文先對眼下大家普遍認為的「相聲走入低谷」的觀點持有不同看法。他認為電視的普及對相聲有着很大的衝擊,因為相聲主要靠抖包袱惹觀眾發笑,可是電視一遍一遍重播,聽第二遍還能勉強笑出來,聽第三遍就沒意思了,「相聲還是要少上電視,生命力還會長一些。」另外,朱文先認為相聲不景氣的現狀與現在的相聲演員自身不努力也有很大關係,大腕都被慣壞了,會一段吃遍全國,掙錢也不少,自己也就不努力了。他說如今的相聲演員大多比較浮躁,缺乏紮實的功底和對生活的觀察。

但是,對相聲的前景,朱文先充滿信心。他認為相聲仍然受到大批觀眾的歡迎,前景好不好主要看藝術工作者努力不努力了,一份努力自有一份回報。[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