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憶是烏鎮(孫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最憶是烏鎮》是中國當代作家孫萍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最憶是烏鎮
很久以來,我一直計劃着重訪烏鎮,想要再次走進那個水墨畫般迷人的世界,尋找寧靜純粹的感覺,消除浮躁,安放心靈。然而總是被這樣那樣的事情牽絆,一直不得閒,願望一擱再擱,只任那重遊之火,一直在心頭燃燒。
喜歡上烏鎮,源於電視劇《似水年華》。江南水鄉,處處是景,船悠悠水悠悠,小橋流水人家,青石古樹素瓦,花開兩岸,風吹拂柳,令人神往。
那是多年前的一個清風習習的初夏,我與愛人不遠千里來到烏鎮。到達時已是傍晚時分,夕陽斜下,烏鎮古色古香的氣息映着金色的光輝撲面而來,心裡騰起一種難以抑制的興奮,在熱鬧的街上隨着人流魚貫而行,帶着新鮮與好奇邊走邊看,感覺眼睛和耳朵都不夠用了。
被一家店鋪門前掛着的印花染布挎包吸引,駐足撫摸,隨後又對藍色印花衣裙愛不釋手,上身一試,顯小、顯瘦、襯白了膚色,覺得甚是好看,就裝起換下的衣褲,掃碼付款,在店主的幫助下,盤起髮髻,別上髮簪,等到走出店門,已是一身江南女子的裝扮了。
很快就看到了悠悠河水,在夕陽的餘光下,泛着迷人的色彩。河水潺潺流動,成群的魚兒自由自在地在水裡游着,有人駐足觀賞,有人拿了麵包屑餵食,有人拿着手機對着它們搖曳的身姿拍照留念。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從前,村人們就在河邊洗菜淘米,用古老的方式清洗衣物,現在不用了,家家都通了自來水,方便快捷、乾淨衛生。烏鎮人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保護着烏鎮的水,我們才有幸見到魚翔淺底的動人畫面。
木構的老屋,一頭枕於水,一頭擱於岸,似飽經風霜的老者,默默不語地守護着家園。不時有人把頭探出窗,與水面上緩緩前行的船夫搭話。他們說的家常,我一句也聽不懂,但那聲調曲折綿軟,像評彈、也像崑曲,別有韻味。
江南的小橋,是水網的系連,堅守在兩岸之間,接待着南來北往的行人。這些橋,凌波飛跨,姿態各異,連貫之美,質感之美,令人賞心悅目。通濟橋、通安橋、雨讀橋、曲橋、仁濟橋、咸寧橋、定升橋……每一座橋都有一個獨特的名字,每一座橋都有一段傳奇的故事。它們靜靜地站在那裡,十年、百年、前年,像等待遠行兒女歸來的母親,風餐露宿,寧靜執着。
太陽很快隱了身,天色漸漸暗下來。走在古街老巷,踩着花崗石板,摸着青磚老牆,看那花格窗欞、雕樑畫棟,烏鎮更像是一位多愁善感的女子,溫婉、憂鬱,讓人不由地想起了唐詩宋詞,仿佛所有的美好詩句都不足以形容她的美。
要是下一場雨該有多好!撐着油紙傘,靜默地走在這悠長悠長的雨巷,或站在高高聳起的江南橋頭,聽雨點拍打屋檐、水面、青磚石地的聲音,猶如一曲美好的歌,猶如一首動人的詩……
黑暗籠罩了整個烏鎮,一盞盞燈亮了起來,暖而柔的光灑在湖面上,湖面波光粼粼,灑在青石板上,青石板熒光閃閃,灑在主人和遊人的臉上,把那愜意與笑容映襯地更加美好。
微風輕拂,吹來花的清香,沁人心脾。坐在烏鎮人家門前的小桌旁,要兩碟小菜、來一壺青梅酒,感受一下主人的好客吧!他們滔滔不絕地講述着烏鎮的歷史,講姑嫂餅和三白酒,講烏鎮和青鎮、講老屋與河流、講小橋與垂柳、講茅盾故居和立志書院,講他們知道的很多很多的傳奇人物…….
不知過了多久,困意湧上來,人越來越少了,烏鎮的河水在身邊靜靜地睡了,烏鎮漸漸恢復了她的寧靜……[1]
作者簡介
孫萍,女,70後,喜愛讀書、熱愛文學和朗誦。作品偶見《固原日報》《中國鋁業報》《西部新鄉土文學》公眾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