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明鄭又稱「鄭氏時代」,為起始於中國明朝遺臣鄭芝龍以太師之位,獨攬南明朝政開始的家族政治勢力;1653年,鄭成功受封延平郡王,建廈門為思明州,宗永曆為正朔,並自設知州及六官。而由中國南明大臣鄭芝龍初創、鄭成功發揚光大的明鄭政權勢力,除了支撐南明帝業外,最重要的貢獻,為在台灣建立延平王國,並在台灣立下了重要文化經濟基礎。
初期,明鄭不但控制海域,造成「海舶不得鄭氏令旗者,不能來往」現象,南明中期(1653年)則自鑄永曆通寶稱王於廈門,後期(1661年)更於台灣建立該島的第一個漢人政權。鄭氏勢力自鄭芝龍經鄭成功到鄭經以迄鄭克塽,刻劃了一個閩南海商集團及政治勢力的興起與崩潰。
1663年,明鄭政權實際領導人鄭經才將政經中心從廈門移往台灣,並建立延平王國,惟明鄭統治轄域仍包含福建的金、廈兩島。1664年4月,明鄭於多次戰役後,喪失金廈,明鄭勢力正式於中國大陸消失,轉以台灣為最後根據地。惟因清朝軍事攻擊等因素,明鄭政權於1683年隨延平王國降清而滅亡。[1]
軍隊
明鄭軍隊為鄭芝龍所創立的私人軍隊,後來歸鄭成功掌管,並曾於中國南方發動過兩次所謂「北伐」。鄭成功在治軍上非常的嚴苛,對於怯戰者、畏戰者、貪瀆者、叛逆者都是殺無赦,而且常常誅連全家。從1649年起至1661年未攻打台灣前,鄭成功所誅殺的將吏就有75員,因此明鄭軍隊有「怯者不敢獨退,勇者不敢獨進,膽勇成列,心力俱齊」的描述,在與清軍的對陣當中,勝率極高。
1662年,鄭成功除固守金門數萬水師之外,親自率領約25,000名明鄭士兵攻打台灣大員,打敗荷蘭東印度公司的部隊,展開對於台灣的統治。
攻台前
攻台前的明鄭軍隊,主要使用福船,亦稱大船。這種船有如此的描述:「為樓三層,乘風衝擊,不可遏抑,其高若墉 不可抑攻;其堅若鐵石,矢石不能貫,炬不可爇」。當時明鄭於中國東南沿海有著絕對的制海權,沒有向明鄭繳交過路費的外國商船幾乎不可能通行。
曾攻打過南京的明鄭軍隊於未據台前,於1640年代大本營即駐於廈門,其編制為內司鎮(藩主直轄) 前鎮、後鎮、一鎮、二鎮、三鎮、四鎮、五鎮、樓船鎮、左、右武衛營、左、右虎衛營、驍騎鎮〈騎兵營〉、神器營(炮兵營)、親丁鎮等。
據台後
攻下台灣的明鄭軍隊,隨鄭成功去世及喪失金廈據點後軍力大幅受損,除鄭經於閩南西征所建立的軍隊外,以屯兵方式為主的台灣明鄭時期軍隊約數萬名。並於台灣如簡化成五軍戎政(五軍戎務)、總督軍務、管軍提督、將軍、親軍衛鎮、陸師鎮、水師鎮及監軍數部份。
1683年鄭氏王朝覆滅後,鄭家軍將領與軍隊悉數被強迫內渡中國,而據《欽命太保建平侯鄭造報官員兵民船隻總冊》,最後防守台灣的明鄭官兵共有37500名。
背景
中國明朝時期,位居中國東北方的滿族,於1599年創作滿文字,因受其影響,至此滿人發展自我體系的國家,並在1644年趁李自成起事等因素入主中原,定都北京。
因為清朝未立即進取中國南方,加上兵力不足、倡導「以漢治漢」等政策,中國南方各地漢人擁立俱明朝皇帝血統的南明政權。該政權共分別明福王、明唐王、明魯王及明桂王等南明四王,惟四王並不合作,造成勢力分歧。其中,本被稱閩浙「流寇」而被明朝「招撫」的鄭芝龍支持南明唐王,並於1644年-1645年間被南明封為平國公、南安伯及南安侯等重要官職並身兼戶、兵、工三部尚書。
初建
鄭芝龍初建明鄭勢力後,立即成為海上霸主。明朝鄭氏的崛起,雖影響到荷蘭人的貿易,讓荷蘭人數度聯合其他勢力功擊鄭芝龍,但鄭氏勢力仍持續擴張。其規模史載敘述形容:「凡海舶不得鄭氏令旗者,不能來往。每舶例入三千金,歲入千萬計,以此富敵國,自築城安平鎮」; 「從此海氛頗息,通販洋貨,內客外商,皆用鄭氏旗號,無儆無虞,商賈有二十倍之利,芝龍盡以海利交通朝貴,寖以大顯」「八閩以鄭氏為長城」,至此,明鄭勢力的通商範圍廣及:大泥、浡尼、占城、呂宋、魍港、北港、大員、平戶、長崎、孟買、萬丹、舊港、巴達維亞、麻六甲、柬埔寨及暹羅,據估計,明鄭兵力達20萬,擁有超過三千艘船的船隊,成為中國東南海洋世界的唯一強權。
延平王
1646年,鄭芝龍依附中國北方清朝政權,惟其子鄭成功仍繼續支持南明政權。因兩次擊退清軍有功,鄭成功被南明桂王永曆帝敕封為延平郡王。至此,鄭成功擁有閩浙部分轄土戶兵等權,並分別於1658年及1659年兩度攻擊清政權浙江舟山及南京兩重要軍事據點,惟均未獲得決定性成功。
據台
1661年3月1日,占有金廈兩據點的鄭成功,為了更多領土,於鄭成功囑意下進攻台灣,最後於翌年陽曆2月1日攻下熱蘭遮城,將,建立了台灣歷史上第一個漢人政權。而該政權王位於1662年鄭成功去世後,傳鄭經、鄭克塽二代後,至1683年降清為止。
西征
明鄭除了擁有台灣領土政權外,也於1673年-1680年間,以軍力占擁有中國閩南部分領土。
1673年,三藩之亂爆發,繼承鄭成功於台灣建立政府體制的延平王鄭經,接受靖南王耿精忠請援,率軍由台灣西渡福建。鄭經先調遣兵萬人、船百餘艘先行至廈門,耿軍派人往接。開始時,鄭軍軍容不似鄭成功時代之壯盛,耿精忠一開始甚為輕視。但鄭經以廈門為根據地,陸續攻下漳州、泉州與潮州三府,進而攻下閩粵交接的重要據點惠州。鄭經於攻下多座城市,商請耿精忠如約撥船及地方安插兵士。耿精忠不答,雙方開始交惡。
1680年代始,廣東平南王尚之信、福建靖南王耿精忠相繼為清軍所平定,雲南平西王吳三桂亦死亡,明鄭勢力敗退僅能守住廈門。1680年,清將萬正色遣人遊說鄭軍水師副總督朱天貴(原為耿精忠部將)率艦300艘,將士2萬餘人降清,鄭經放棄廈門並率殘餘兵力回台,至此,明鄭在中國閩南的勢力再度消失。
參考文獻
- ↑ 如果沒有這件事,台灣的命運難以預料網易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