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明史·何如寵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明史·何如寵傳出自於《明史》,此史是二十四史最後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紀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傳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載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檢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277年的明朝歷史。其卷數在二十四史中僅次於《宋史》,其修纂時間之久、用力之勤則是大大超過了以前諸史。[1]

原文

何如寵,字康侯,桐城人。父思鰲,知棲霞縣,有德於民。如寵登萬曆二十六年進士,由庶吉士累遷國子監祭酒。天啟時,官禮部右侍郎,協理詹事府。五年正月,建推左侍郎,魏廣微言如寵與左光斗同里友善,遂奪職閒住。

崇禎元年,起為吏部右侍郎。未至,拜禮部尚書。宗籓婚嫁命名,例請於朝。貧者為部所稽,自萬曆末至是,積疏累千,有白首不能完家室,骨朽而尚未名者。用如寵請,貧宗得嫁娶者六百餘人。大學士劉鴻訓以增敕事,帝怒不測,如寵力為剖析,得免死戍邊。明年冬,京師戒嚴,都人桀黠者,請以私財聚眾助官軍,朝議壯之。如寵力言其叵測,不善用,必啟內釁。帝召問,對如初。

帝出片紙示之,則得之偵事,與如寵言合,由是受知。十二月,命與周延儒、錢象坤俱以本官兼東閣大學士,入閣輔政。帝欲族袁崇煥,以如寵申救,免死者三百餘口。累加少保、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 四年春,副延儒總裁會試。事竣,即乞休,疏九上乃允。陛辭陳悖大明作之道抵家復請時觀《通鑑》察古今理亂忠佞語甚切。六年,延儒罷政,體仁當為首輔。而延儒憾體仁排己,謀起如寵以抑之,如寵畏體仁,六疏辭,體仁遂為首輔。 如寵性孝友。母年九十,色養不衰。操行恬雅,與物無競,難進易退,世尤高之。十四年卒。福王時,贈太保,諡文端。 (《明史·何如寵傳》)

譯文

何如寵,字康侯,桐城人。父親何思鰲,擔任棲霞縣知縣,對百姓有恩德。何如寵考中萬曆二十六年進士,由庶吉士屢次升遷至國子監祭酒。天啟年間,任職禮部右侍郎,協助管理詹事府。天啟五年正月,何如寵被朝廷推舉為左侍郎,魏廣微說何如寵與左光斗是同鄉好友,於是被削奪官職閒居。

崇禎元年,被起用任職吏部右侍郎。還未到任,又被授予禮部尚書。宗室子孫婚嫁命名,按照舊例須向朝廷請示。貧困的人被禮部拖延,從萬曆末年到現在,積壓的奏疏上千份,導致有的人頭髮花白了也不能成家,有的骨頭腐爛尚未命名。(朝廷)因為採用何如寵的建議之後,得以婚嫁的貧困宗室成員有六百多人。大學士劉鴻訓因為增添敕命一事,皇帝對他的不守法度而憤怒。何如寵極力為他辯白,才得以免死,被貶謫守衛邊防。第二年冬,京城戒嚴,都城兇悍狡黠的人,請求用私財聚集眾人協助官軍,朝廷商議鼓勵這樣做。何如寵極力聲稱這些人心懷叵測,不妥善使用這些私財,必將導致內亂。皇帝召問他,何如寵回答如初。

皇帝拿出一張小紙條給他看,原來是得到的偵察的事情,與何如寵所說的一致,由此,何如寵被賞識。十二月,(朝廷)下命何如寵與周延儒、錢象坤都以原職位兼任東閣大學士,進入內閣輔佐朝政。皇帝打算誅滅袁崇煥九族,因何如寵申辯相救,免於死罪的有三百多人。後屢次被加官為少保、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

崇禎四年春,(何如寵)協助周延儒裁決會試事務。事務結束,就請求退休,上疏九次才得到皇帝允許。上大殿向皇常辭別,陳述敦厚寬大聖明之道。到家裡,又(上書)請求皇帝時時閱覽《通鑑》,洞察古今治亂忠奸,語氣十分懇切。六年,周延儒被免去宰相職務,溫體仁應當成為首輔。周延儒痛恨溫體仁排擠自己,打算起用何如寵來牽制他。何如寵畏懼溫體仁,六次上疏推辭,溫體仁最後成為首輔。

何如寵本性孝順父母,友愛兄弟。他的母親九十歲了,他和顏悅色供養母親,從不懈怠。他操行恬淡高雅,與世無爭,國家有難就進取,國家安定就退隱,世人十分敬重他。崇禎十四年去世。福王時,贈予太保,諡號文端。[2]

作者簡介

張廷玉(1672年-1755年),字衡臣,號硯齋,安徽桐城人。清康熙時任刑部左侍郎,雍正帝時曾任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保和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首席軍機大臣等職。康熙末年,整治鬆弛的吏治,後又完善軍機制度。先後任《親征平定朔北方略》纂修官,《省方盛典》《清聖祖實錄》副總裁官,《明史》《四朝國史》《大清會典》《世宗實錄》總裁官。死後諡號「文和」,配享太廟,是整個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