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寒江上有懷 孟浩然
早寒江上有懷首抒情詩,此詩旨在懷鄉思歸。首聯起興,借鴻雁南飛,引起客居思歸之情;中間二聯寫望見孤帆遠去,想到自己無法偕同而生悵惘之情;尾聯寫欲歸不得的鬱積之意。全詩透露出詩人在長安碰壁之後的牢騷和惘然,其中思鄉之情和寫景之句渾然一體,深沉含蓄,毫無斧鑿痕跡,顯示了詩人的藝術功力。
目錄
原文
譯文
樹葉飄落大雁飛向南方,北風蕭瑟江上分外寒冷。
我家就在彎曲的襄水邊,遠隔楚地天地雲海茫茫。
思鄉的眼淚在異鄉流盡,遙看天邊的歸來孤帆。
風煙迷離渡口又在何處,茫茫江水在夕陽下蕩漾。
鑑賞
這是一首抒情詩。根據詩的內容來看,大約是作者漫遊長江下游時的作品。當時正是秋季、天卻相當寒冷。睹物傷情,不免想到故鄉,引起了思鄉之淚。再加以當時作者奔走於長江下游各地,既為隱士,而又想求官;既羨慕田園生活,而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因而此詩流露的感情是相當複雜的。
「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第一聯是說,樹葉飄落,大雁飛向南方,北風蕭瑟,因而江上分外寒冷。第一聯是寫景。作者捕捉了當時帶有典型的事物,點名季節。木葉漸脫,北雁南飛,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但是單說秋,還不能表現出「寒」,作者又以「北風」呼嘯來渲染,自然使人覺得寒冷,這就點出了題目中的「早寒」。
落木蕭蕭,鴻雁南翔,北風呼嘯,天氣寒冷活畫出一幅深秋景象。處身於這種環境之中很容易引起悲哀的情緒,這是一種「興」起的手法,作者面對眼前景物,思鄉之情,不免油然而生。
這是一種「興」起的手法,詩很自然地進入第二聯。作者面對眼前景物,思鄉之情,不免油然而生。「襄水」,亦即「襄河」。漢水在襄陽一帶水流曲折,所以作者以「曲」概括之。「遙隔」兩字,不僅表明了遠,而且表明了兩地隔絕,不能歸去。這個「隔」字,已透露出思鄉之情。作者家住襄陽,古屬楚國,故詩中稱「楚雲端」,既能表現出地勢之高(與長江下游相比),又能表現出仰望之情,可望而不可即,也能透露出思鄉的情緒。「我家襄水曲,遙隔楚雲端」,看來句意平淡,但細細咀嚼,是很能體味到作者鍊句之妙、造意之苦的。
如果說第二聯只是透露一些思鄉的消息,帶有含蓄的意味,而又未點明;那麼第三聯的「鄉淚客中盡」,不僅點明了鄉思,而且把這種感情一泄無餘了。不僅自己思鄉,而且家人也在盼望着自己歸去,遙望着天際的歸帆。家人的想望,自然是假託之詞,然而思鄉的感情,抒發得更為強烈了。
「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津:渡口。平海:至水面平闊,古時也稱江為海。最後兩句是說,風煙迷失了去渡口的道路,茫茫的江水在夕陽下蕩漾。
「迷津欲有問」,是用《論語·微子》孔子使子路問津的典故。長沮、桀溺是隱者,而孔子則是積極想從政的人。長沮、桀溺不說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諷孔子棲棲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見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嘆。雙方是隱居和從政的衝突。如今孟浩然奔走於東南各地,(最後還到長安應進士舉),境況頗與孔子相似,瞻念前途渺茫,故以「平海夕漫漫」作結。滔滔江水,與海相平,漫漫無邊,加以天色陰暗,已至黃昏。這種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
這首詩二、三兩聯都是自然成對,毫無斧鑿痕跡。第二聯兩句都是指襄陽的地位,信手拈來,就地成對,極為自然。第三聯「鄉淚」是情,「歸帆」是景,以情對景,扣合自然,充分表達了作者的感情。最後又以景作結,把思歸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緒都寄寓在這迷茫的黃昏江景中了。
創作背景
公元727年孟浩然曾(唐玄宗開元十五年)到長江下游漫遊過一次,公元729年(開元十七年)至733年(開元二十一年)孟浩然再到吳越漫遊。這首詩當作於漫遊長江下游時期的一個秋天。
簡析
《早寒江上有懷》是一首抒情詩,此詩旨在懷鄉思歸。首聯起興,借鴻雁南飛,引起客居思歸之情;中間二聯寫望見孤帆遠去,想到自己無法偕同而生悵惘之情;尾聯寫欲歸不得的鬱積之意。全詩透露出詩人在長安碰壁之後的牢騷和惘然,其中思鄉之情和寫景之句渾然一體,深沉含蓄,毫無斧鑿痕跡,顯示了詩人的藝術功力。
孟浩然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號孟山人,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孟浩然生於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後,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歸隱終身。曾隱居鹿門山。40歲時,游長安,應進士舉不第。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開元二十五年(737)張九齡招致幕府,後隱居。孟詩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多寫山水田園和隱居的逸興以及羈旅行役的心情。其中雖不無憤世嫉俗之詞,而更多屬於詩人的自我表現。孟浩然的詩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後人把孟浩然與盛唐另一山水詩人王維並稱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傳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