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無症狀感染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無症狀感染者是新冠病毒無症狀感染者簡稱,是指無相關臨床症狀,如發熱、咳嗽、咽痛等可自我感知或可臨床識別的症狀與體徵,但呼吸道等標本新冠病毒病原學檢測陽性者。無症狀感染者不是確診病例,因此不算新增感染病人。無症狀感染者也能成為傳染源,具有一定的傳播風險,無症狀感染者密切接觸者也要進行14天的集中隔離醫學觀察。[1]截至2020年3月30日24時,中國境內接受醫學觀察的新型冠狀病毒無症狀感染者為1541例,其中境外輸入205例。[2]

定義

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六版)》,無症狀感染者是指無相關臨床症狀(如發熱、咳嗽、咽痛等可自我感知或可臨床識別的症狀與體徵),呼吸道等標本新冠病毒病原學(通常指核酸檢測)或血清特異性免疫球蛋白M(IgM)抗體檢測陽性者。無症狀感染者不是確診病例,因此不算新增感染病人。2020年3月4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公布的第七版中,對這一規定沒有改變。[3]

發現途徑

2020年3月26日,中央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會議指出,發現無症狀感染者主要有四種途徑:一是對新冠肺炎病例的密切接觸者醫學觀察期間的主動檢測;二是聚集性疫情調查中開展的主動檢測;三是新冠肺炎病例的傳染源追蹤過程中對暴露人群的主動檢測;四是對部分有新冠肺炎病例持續傳播地區的旅行史居住史人員的主動檢測。[4]

傳播風險

無症狀感染者存在着傳播風險。一是傳播的隱匿性。由於無症狀感染者無任何明顯的症狀與體徵,其在人群中難以被發現,其導致的傳播也難以預防。二是症狀的主觀性。症狀輕微或不典型者可能認為自己沒有感染新冠病毒,不主動去醫療機構就診,在日常的診療工作中難以被發現。三是發現的局限性。由於存在檢測窗口期,採用核酸檢測和血清學檢測方法難以發現全部無症狀感染者,有部分無症狀感染者難以被發現。[5]

傳染性

根據國家和部分省份開展的密切接觸者監測數據,無症狀感染者的密切接觸者存在二代病例續發,流行病學調查中發現個別由無症狀感染者導致的聚集性疫情,有小樣本量的研究顯示無症狀感染者呼吸道樣本中的病毒載量與確診病例沒有太大差異。綜合目前的監測和研究,無症狀感染者存在傳染性,但其傳染期長短、傳染性強弱、傳播方式等尚需開展進一步科學研究。部分專家認為鑑於無症狀感染者的呼吸道標本能檢出病原核酸,但由於無咳嗽、打噴嚏等臨床症狀,病原排出體外引起傳播的機會較確診病例相對少一些。[6]

防控要求

2020年1月28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的《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第三版)》中將新型冠狀病毒無症狀感染者納入防控管理,在其後的修訂過程中均對無症狀感染者的報告、管理等提出了明確具體的要求。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發現無症狀感染者,應於2小時內進行網絡直報。縣(區)級疾控機構接到無症狀感染者報告後,24小時內完成個案調查,並及時進行密切接觸者登記,將個案調查表或調查報告及時通過傳染病報告管理信息系統進行上報。無症狀感染者應集中隔離14天,原則上集中隔離滿14天且兩次連續標本核酸檢測陰性者(採樣時間至少間隔24小時)可解除隔離;如果核酸檢測仍為陽性者,則繼續隔離醫學觀察。隔離醫學觀察期間如出現臨床表現,應及時轉歸為確診病例,進行規範治療。無症狀感染者密切接觸者也要進行14天的集中隔離醫學觀察。[7]

2020年4月1日起,國家衛健委在每日疫情通報中公布無症狀感染者的報告、轉歸和管理情況,及時回應社會關切。[8]

公眾防護

公眾要加強自我保護和健康文明意識,強化環境衛生及個人衛生防護,養成勤洗手、戴口罩、講究手衛生、一米線、開窗通風、清潔消毒、分餐制、生病時減少去人員聚集場所和科學戴口罩等健康生活行為方式。要廣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本着既保護自己,也要保護他人健康的理念,將健康知識傳播到每個家庭和個人,形成良好衛生習慣和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和健康素養水平。如個人核酸檢測陽性後不必恐慌,要主動配合醫療衛生機構做好健康監測和隔離醫學觀察,出現發熱、咳嗽等症狀後及時報告,接受醫療機構規範診治。[9]

國家衛健委:從4月1日起通報無症狀感染者信息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