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無人稱的雪(楊煉詩歌)

《無人稱的雪》是詩人楊煉創作的一首現代詩歌。

目錄

作品原文

(之一)


一場雪乾燥 急促 模仿一個人的激情

獸性的昏暗白晝

雪用細小的爪子在樹梢上行走


細小的骨骼

一場大火提煉的玻璃的骨骼


雪 總是停在

它依然刺耳的時候


關於死 死者又能回憶起什麼

一具軀體中秘密灑滿了銀子

一千個孕婦在天上分娩

未經允許的寒冷孤兒

肉的淡紅色梯子 通向小小的閣樓

存放屍首的 白色夜晚的閣樓


你不存在 因而你終年積雪


(之二)


雪地上布滿了盲人 他們看不見

一首死在旅館裡的詩

和 繁殖着可怕陽光的山谷


他們在同一座懸崖下失去影子

變成花園日規上黑瘦的針

用笑聲洗腳


用一隻死鳥精心製作雕花的器皿

野餐時痛飲鮮紅的溪流

正午 盲人盲目分泌的溪流


他們看不見 一首詩里的遊客

都裸體躺在旅館的床上

無須陷落 就抵達一場雪崩的深度


(之三)


一盞陶土小燈 是你送給黑暗的禮物

雨聲和雨聲的摩擦中

誕生了你名字里的雪

給你文身的雪

疼痛 放出關進岩石多年的鳥群

一隻是一個辭 而你是無辭的

風暴 是城市屋頂上一座空中墓園

天使 也得在窩裡舔傷

像頭黃金的野獸蹲在昔日

被水顯形的人不得不隨水流去

一場大雪猶如下到死後的音樂

你在名字每天死後

袒露一具沒人能撫摸的肉體

讓天空摸

從雪到血 摸遍火焰

直至黑暗 償還不知是誰的時間


(之四)


黑夜像一個瘋子的思想 敲打

我們的頭顱 使我們相遇

危險的雪不存在距離

像兩片星光下馳過同一座山峰的馬

被一枚埋入夏夜的釘子扎着

聽鬼魂們灑水 清掃月亮

聽 墓碑說謊 炫耀人生的藝術


我們都是下山的 雪

天生無人稱因而能揮霍每個人的死亡

黑夜在病床上 揮霍妄想時

瘋子們的村莊在彈琴

蠟燭不朽 鐘聲潑出眼淚

一副白骨漫山遍野脫下日子的喪服

而 我們凍結成一整塊石頭


(之五)


這山谷不可登臨

一如你裡面 那座白色夜晚的閣樓


被雪邀請時 花草一片寂靜

視野 像一杯斟入黑暗的酒

在不同地點燃燒


被雪拒絕時 你是無色的

棲息在傷口裡的鷹 用陽光小聲哭泣

岩石 慢慢吞下你

而你的性閃耀你死後不可能的亮度


你成為唯一的不可能了

一生的雪都落下了


白色夜晚的閣樓里 鉗子在夾緊

鳥兒脆弱的睡夢裡 天空無情歡呼

女孩胸前甜蜜的梨子 掉進

雨季 雨聲 就在你裡面到處追逐你

一個人赤裸到最後無非一片雪


在山谷腳下潔白 刺眼


走了千年還沒穿過這間沒有你的房子


(之六)


只活在時間裡的人知道時間並非時間

一塊岩石本身就是一首詩

而陰影 鐫刻成一把湖邊的椅子

每年六月的野草 在這兒朗讀

雪 死者銀白的書

那鐵絲鬃毛的刷子仍固執刷着


一雙泥濘棺木的鞋子

一副紙手銬 更使囚犯膽戰心驚

這一個個字 寫下就錯了

刻上懸崖的字 搭乘着失控的纜車

日復一日粉身碎骨

跳入一首詩的詩人只配粉身碎骨


比死亡更逼真的想象里

雪是一次漫步 僅僅一次

六月就齊聲腐爛 死者的肉體搖着鈴

所有人 搖着此刻完成的孤獨的鈴

比想象更逼真地死亡着

雪 離開太遠了 不得不埋葬一切

作者簡介

楊煉(1955-),男,出生於瑞士伯爾尼,祖籍山東,朦朧詩的代表人物之一,「尤利西斯獎」評委。[1]

1974年高中畢業後,在北京昌平縣插隊,之後開始寫詩,並成為《今天》雜誌的主要作者之一。1983年,楊煉以長詩《諾日朗》出名,1988年被中國內地讀者推選為「十大詩人」之一,同年在北京與芒克、多多等創立「倖存者詩歌俱樂部」。[2]

楊煉的作品以詩和散文為主,兼及文學與藝術批評。其詩集八種、散文集兩種,與眾多文章已被譯成二十餘種外文,在各國出版。他不停參加世界文學、藝術及學術活動,被稱為當代中國文學最有代表性的聲音之一。《大海停止之處》、《同心圓》等被稱為楊煉的代表作。《大海停止之處》以特定的組詩形式,把外在漂流轉為一場內心之旅。《同心圓》更是取消了時間概念,直指人性不變之處境。[3]

如果說,楊煉屬於當代中國最早達成了詩的自覺、嘗試建立自洽的個體詩學,並用以指導自身寫作的詩人之一,那首先是因為他最早深切體驗並透徹反思了母語現實和文化的雙重困境,由此拓開一條決絕的向詩之路。「一顆無法孵化的心獨自醒來」(《半坡·石斧》,那一刻也就是孤獨的漂泊之旅啟程的時刻。[4]

從澳大利亞到新西蘭,到美國到德國再到英國,二十年來楊煉漂泊的足跡印遍了大半個世界,其要旨或許可以概括為一句話,即以生存方式的簡約,換取精神宇宙的豐富。在他的身後,不斷矗立起以他所鍾愛的組詩形式構成的紙上建築群。那是他的世界,一個足以與他走過的世界相對稱的同樣浩瀚,同樣深邃,同樣生生不息的漢語詩歌世界:《面具與鱷魚》(1989)、《無人稱》(1991)、《大海停止之處》(1992—1993)、《同心圓》(1994—1997)、《十六行詩》(1998—1999)、《幸福鬼魂手記》(2000)、《李河谷的詩》(2001—2002)等。此外,他還以類組詩的結構創作了長篇散文《鬼話》(1990—1992,由16篇構成)、《十意象》(1994)、《那些一》(1999,由5篇構成)、《骨灰瓮》(2000)、《月蝕的七個半夜》(2001,由7篇構成)等。這些作品,再加上他此一時期的二十餘篇理論、批評文章,如同由一個看不見的中心(虛無的中心)興發,波向四面八方的道道漣漪,構成了他創作自身的「同心圓」。「同心圓」既是他個體詩學的核心概念,是他心目中的詩歌秩序圖像,也是他把握生存,語言臨界點的方式。[5]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