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新奧爾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新奧爾良

新奧爾良(New Orleans),是美國路易斯安那州南部的一座海港城市,同時也是路州最大的城市。行政上與奧爾良縣同域,是奧爾良縣下轄的唯一地區。新奧爾良也是美國一座大都市,是美國的一座經濟城市,2013年,新奧爾良市的GDP超過1800億美元,是該州經濟最發達的城市。新奧爾良市區人口378,715(2013年),都會區人口1,240,977人(2013年)。 新奧爾良曾在2005年8月遭到五級颶風卡特里娜襲擊,損失慘重。導致人口急劇下降,上世紀1997年到新世紀的2004年,新奧爾良的市區人口超過79萬人,但隨着2005年的颶風卡特里娜襲擊,導致居民紛紛撤離新奧爾良,現如今該市的人口只有37萬多,是美國繼底特律之後,第二個市區人口出現大規模下降的大城市。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新奧爾良 外文名稱 New Orleans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美國路易斯安那州奧爾良縣
電話區號 713、281 地理位 置密西西比河下游入海處
面   積 907平方公里 人   口 378,715(2013年)
方   言 美式英語 氣候條件 亞熱帶濕潤氣候
著名景點 聖路易斯大教堂,橡樹園農莊,龐查特倫湖新新奧爾良球館 機   場 新奧爾良阿姆斯特朗機場
名   校 杜蘭大學,新奧爾良大學 時   區 UTC-6(美國中部時間)
經   濟 賭博業、旅遊業 市   長 雷.納金(民主黨)
GDP 2560.79億美元(2018年)

氣候條件

 

新奧爾良屬於亞熱帶濕潤氣候,7月平均氣溫27.7℃,1月11.6℃,年降水量1440 毫米,夏季多暴雨。城市鄰近地區石油、天然氣、硫磺、鹽礦豐富,盛產木材和棉花、甘蔗和稻米等。 旅遊小貼士: 美國的東西和南北跨度都非常大,因而全國的氣候差別也相當大。同樣在冬季,有些地區氣溫降至了零下幾度,而有些地方卻可以泡海水浴。 美國的夏天非常炎熱,遊客要有「戰高溫」的準備;但如果是去美國北部旅遊,最好要帶上一件厚毛衣或防寒夾克,即使是在夏天,美國北部卻是比較涼爽的,夜裡甚至會有一些寒意。

歷史

郵寄地址上,「新奧爾良,路易斯安那州」的英文頭個縮寫叫「NOLA」,新奧爾良人親切的將自己深愛的城市稱作「諾拉」。而這個美國大陸上最有特色的城市,也確實如同一個獨特的人一樣,具有自己獨一無二的性格脾氣、精神風貌、品性靈魂。 賦格在《尋歡》中說「路易斯安那」的名字由波旁王朝的「太陽王」路易十四而來,而 新奧爾良(La Nouvelle Orleans)得名於路易十五的攝政王奧爾良公爵。「奇怪得很,男性的Orleans前面用了陰性的形容詞。」而此謬誤的根源竟然是「十八世紀初,法國貴族中盛行女性化的萎靡作風,奧爾良老公爵就以愛好塗脂抹粉、反串女性出名」。新奧爾良,簡直命中注定要是個矛盾的綜合統一體。名字里說「新」,氣質上卻老朽不堪;綽號是「大快活」,可二百兩年來在美國大陸上歷盡人間滄桑,嘗過的眼淚恐怕比歡笑要多得多。

1718 年,通過印第安部落的指引,法國人在頭目Jean-Baptiste Bienville的帶領下在靠近密西西比河口的僅有高地安了家,最早的新奧爾良老城就是今天河邊的法國區。開埠後的第一批居民組成相當不堪,划槳奴,獵戶,淘金士,清潔工,而女性,便是清一色的妓女。儘管後來湧入了大批修女,新奧爾良從一開始就奠定的狂野不羈的性格卻已在這土地上扎了根,再加上法國宮廷由上而下的窮奢極欲,新奧爾良成了法國新貴最奢靡腐化的北美殖民地,「大快活」夜夜笙歌,日日糜爛,充耳不聞埠外事,連自己的命運悄悄易手都懵然不知。當時英國的殖民勢力在北美大陸逐步擴張,法國政府為了牽制英國,決定和西班牙聯手。1762年11月3日,一紙「楓丹白露協約」把新奧爾良作為政治獻禮秘密交給了西班牙,可憐光顧着快活的新奧爾良人還蒙在鼓裡不明就裡呢。協議簽訂後三年西班牙正式總督姍姍來遲,可殖民地的法國人與德國人執意要恢復路易十五的昔日榮光,終於在1768年發動和平政變,把西班牙總督趕回了老巢。西班牙派來鐵血新督平亂,大擺夜宴,一舉逮捕了多名和平政變中的中堅分子,並槍決五人,血灑閱兵場(今天的傑克遜廣場)。從此,西班牙在新奧爾良的殖民時代正式開始。

法國大革命的爆發結束了波旁王朝的統治,強勢的拿破崙上台後法國與西班牙之間關係日益惡化,西班牙在北美的勢力逐步消亡,終於在1801年被迫將新奧爾良還給法國。這下法國人可揚眉吐氣了,但在西班牙統治新奧爾良的這40年間,法國區着了兩場大火,整個老城燒個精光,法蘭西風情一去不返。時至今日,儘管法國區美其名曰「法國」,但老房子反而大多是西班牙的建築風格,只有法國人的風流浮華奢靡精緻的生活態度隨着時光在新奧爾良深深扎了根,孕育出惡之靈罪之花,靜觀風雲變幻,冷眼世事滄桑。拿破崙收回新奧爾良之後沒幾年便面臨着以英國為首的「反法聯盟」的威脅,而海地獨立革命又使拿破崙征服加勒比新大陸的計劃宣告失敗,急需資金的拿破崙於 1803年將整個路易斯安那殖民地(西至落基山脈,北抵加拿大邊境)連同新奧爾良以低價賣給美國。此後,北佬們蜂擁而來。法國人瞧不起這些「未開化」的美國農民,嫌他們粗鄙,不准他們住在法國區,北佬們只好在城外墾荒,這就是今天下花園區直到上城的地方。美國北佬湧入新奧爾良的同時,海地革命後倉皇逃竄的克里歐貴族也來到這塊文化上最接近南美與加勒比島國風情的寶地,迅速成為新奧爾良新貴,在「距離美國最近的地方」安了家。

 

不管幾易其主,老城區里總也笙歌不斷,後庭花迴蕩在慵懶的密西西比河之上,諾拉一派歌舞昇平。但奇的是,在被稱為「美國第二次獨立戰爭」的英美戰爭中,英軍於1814年12月打到新奧爾良,爭奪密西西比入海口,前來應戰的美國將軍傑克遜寡不敵眾,臨時召集其一群烏合之眾,新奧爾良城裡的美國人,德國新移民,被解放的黑奴,印第安人,克里歐貴族,與英國有世仇的法裔加拿大新移民竟紛紛參戰,甚至連墨西哥灣上臭名昭著的海盜頭子胡安.拉斐特都率領他的俠盜部隊參加了戰鬥。戰場在今天西城外的沙爾麥特展開,一月的冷風中硝煙滾滾何其慘烈! 到如今,每年的十二月,沙爾麥特都會進行這場戰事的回顧表演。彩色的信號彈滑破黑色的夜空,聽遠處似隱還現的槍炮聲,思緒總是要不由自主的遊走到四十多年後的美國內戰去——儘管新奧爾良人打敗了英國人,南方高傲的貴族樂園卻依舊在奴隸解放的大潮中一去不返,李將軍的銅像如今孤獨屹立在花園區與下城交接的圓環地帶,壯志仍未酬,世事已如風。

地理

新月城

新奧爾良建城於密西西比河口,「上城」「下城」皆相對於密西西比河的流向:一個上游,一個下游。上下城的道路大都平行於河流的走向,密西西比河打個大彎,道路們便也跟着彎彎曲曲的如同扇面發散開來,「大快活」故又得綽號「新月城」。

水中之城

人說鏡花水月,新奧爾良這「新月城」確是座水中之城。整個城市位于海平面以下十英尺左右,北面是龐恰特雷恩湖,南面密西西比河橫穿過市,城中運河渠道眾多,地形就如同一隻碗,四圍以高高的河堤保護起來。每年六月到十月的颶風季節,新奧爾良人都要密切關注颶風登陸的地點。 一般颶風雲團都是逆時針旋轉,如果颶風登陸後風眼移動到龐恰特雷恩湖左邊,風向把湖水向湖北方吹走,新奧爾良就安然無事;可如果在湖右邊,那湖水就要倒灌進城一片汪洋了。儘管如此,卡特里娜颶風前的新奧爾良,依然是「今朝有酒今朝醉」,颶風來了,人們寧願守在老城裡祈禱平安無事,也不願惶惶撤離。

路面大坑

新奧爾良城下面原本是沼澤,城裡的道路千修萬修,卻總時不時突然出現個大洞,加上地方政府的腐敗無能,面對地面沉降的問題總也無能為力,城市的道路之差在美國絕無僅有。天長日久,來到新奧爾良經歷路面大坑,竟也成了諾拉一景。

建築

法國建築

 

新奧爾良最有特色的建築大多聚集在法語區老城。在西班牙統治新奧爾良的40年間法語區的兩場大火把法國老式建築燒了個精光,尤以1788年那場最為慘重。法語區裡的法式建築都是木製結構,若一家不小心半夜着火,火借風勢迅速蔓延,再加上各家各戶都備有彈藥火槍,若不及時組織人力撲救整個城市便會淪為火海。 1788年起火那天剛巧是3月21日星期五,基督教耶穌受難的紀念日。法語區腹地傑克遜廣場上的聖路易斯大教堂的鐘聲本應同時用於火災警報,可當時迂腐的神甫就是不肯,說要嚴格依據基督教義不能在神聖禮拜五敲鐘。於是大火借着風勢迅速吞噬了整個老新奧爾良,就連宏偉的聖路易斯大教堂本身也化為灰燼。六年後法語區又着了場大火,徹底磨滅了法國人在新奧爾良的建築痕跡。 今天法語區里那些浮華精緻的雕花生鐵闌干陽台都是西班牙建築的風格,只有位於杜梅街上的「約翰夫人家」還可隱隱窺見法國鄉間木屋的風貌。

街道奇景

如今法國區的街道非常狹窄,各家各戶緊密相連,斑駁的老牆之上,二樓的雕花欄杆小陽台們常常被綠色的垂吊花草布滿,一年四季都絢爛艷麗。比較張揚的住家,還要在這綠色中掛上花花綠綠的狂歡節珠子,再弄幾個鳥獸塑像點綴在花草之間,最好再掛幾串風鈴叮咚,這使本來就充滿了濃鬱熱帶氣息的城市更充斥着一座座小型懸空熱帶雨林,憑空增添旖旎無數。而街邊一樓的住戶大門多用雕花的生鐵防盜門保護着,窗戶也時常被色彩鮮艷的木頭板遮住。 行人從街道上走過,就以為裡面也是狹小密閉低矮的平房,眼睛只盯着那些裝潢華美或者怪異的古董店衣服店。殊不知,這法語區里最不可思議的華美景象,往往就藏在一面面最不起眼的磚牆後面 ——或是浮華艷麗的西班牙式豪宅,或是類似北京四合院一樣的天井當院,內里奇花異草爭芳鬥豔,好一座秘密花園!

墓地特色

 

除了法語區,城市中最有特色的建築便是墓地。新奧爾良的墓葬與美國其它地方全然不同,個個都是地上「懸棺」。這倒不是因為新奧爾良的人多麼念舊,無法忘懷死者所以給他們建築了「死靈之城」,而是新奧爾良這片地方,地表下面就是沼澤,多挖幾尺墳墓就要倒灌,總不能把先人的軀體泡在水裡吧。這點上,新奧爾良的傳統又和加勒比眾多島國風俗類似了。著名的聖路易斯第一號公墓距離二號公墓只有三個街區,生了銹的黑欄杆鐵門把裡面一排排靜默的靈魂與外面熙攘的公路隔開。很多墓地都有相當的年頭了,這些墓葬基本都是長方形結構,普通的大概兩人高,頂上或平或成三角狀,本來是白色的外牆皮早已變成斑駁的灰色。墓的正面多是一人半高的石板門,有的乾脆用紅磚砌住,外面再抹上白灰。若碰上正在修葺的新墓,便能看到墓室裡面的結構。一般的墓室分上下二或三層,最上面的用來放置棺槨,下面則是祖祖輩輩先人骸骨。有錢人家的墓地宏偉得多,長長的跟一個小「獵槍筒房」 類似,邊角方方正正,平頂上面矗立着巨大潔白的天使雕像,或者是聖母瑪利亞,氣派非凡。年久失修的墓地們石板門的白灰便則掉得差不多了,露出裡面已經發了黑的老磚。與新奧爾良貧富夾雜的城市景觀一樣,在靈魂的城市裡,窮的富的也互為睦鄰,各不相擾。 新奧爾良建城兩百年,可公共排水系統直到二十世紀初才建成,哪怕到今天,法語區的排水排污系統仍然是一百年前的老結構,一下雨,由於地下水會從密西西比河與北部的龐恰特雷恩湖向盆地地勢位于海平面下七到二十英尺不等的老城回灌,僅有的排水系統也開始「反芻」,污水在石板街面肆意橫流,加上紅燈區醉漢們一年四季從不間斷的慷慨奉獻,波旁大街永遠充滿了腐敗所特有的腥騷味道。這樣的公共健康環境,怎麼不是疾病與瘟疫的溫床!新奧爾良歷史上曾發生過數次大規模的瘟疫,大批生命死亡,普通墓葬的兩個棺槨位置不夠,還要暫借公墓一角特意修葺的「棺材公寓」。這些「公寓」比起獨門獨戶的墓地就要簡陋的多,四平八穩方方正正如同烤箱一樣的結構,沒有任何裝飾、生鐵闌干或者雕像,只有牆面是一樣的斑駁脫落。每個棺槨一個方方正正的小口,棺木從這裡放進去,等到家族墓地有了空房,或者直到儉骨日再回歸祖先的懷抱。 儉骨一般都發生在安葬一年之後,棺材打開,逝者的遺骸被從中請出,掃入到墓地的最下層,與家族先人們的骸骨合併一處,生生世世,永不分離。

人口

新奧爾良人口55萬,以非洲黑人後裔為主 也是靈魂樂發源地,更是路易斯安那州第一大城市。在曾經是一個移民城市,除了歐洲的冒險家外,這城市還是當時還有奴隸制度的美國最主要輸入黑人奴隸的城市。現時大部分人口皆為黑人奴隸的後裔。 [1]

文化

克里歐與卡真文化

 

美國人來新奧爾良旅遊,總有走到異國他鄉的陌生感覺,因為這裡的風土人情民俗特色實在獨一無二。 卡特里娜颶風前,新奧爾良地區人口在五十萬左右,最多的是黑人。美國歷史上南方諸州是奴隸制的大本營,新奧爾良所在的路易斯安那州更是美國黑人人口百分比最高的州之一,僅次於近鄰密西西比州。根據美國2000年人口普查的數據,黑人占據了新奧爾良市總人口的三分之二強。但新奧爾良的黑人與美國其他地域的黑人有顯著的差異,他們在二百年的歷史中形成了非常獨特的克里歐與卡真文化。 新奧爾良開埠後,為了區別於從歐洲大陸來的第一批移民,在路易斯安那殖民地出生的第二代移民都被統稱為克里歐人。法國裔,西班牙裔或者二者混血的克里歐人依然講法語,被稱為法國克里歐人;而殖民地上的有色人種,尤其是由西非掠奪來的黑奴後裔則被稱為黑克里歐人。在西班牙統治時期,為了對付城中頑固的法國人,西班牙統治者大力拉攏西非黑人奴隸,允許他們購買自由。獨立了的黑克里歐人與法國、西班牙的殖民逐步種族融合,他們的風俗習慣既有歐洲的傳統,又透着古老非洲大陸的神秘,他們將法語、西班牙語和非洲土語結合起來,創立了獨特的克里歐語,直到今天這種獨特的語言仍在路易斯安那州中部使用。

路易斯安那殖民地歸屬美國後,新湧入的「北佬」並不被新奧爾良的克里歐人所接受,美國第一位路易斯安那州州長卡邦強行推行英語的舉動只引起了本地人的強烈反感,他們上街遊行抗議北佬的粗鄙文化與暴虐政策。有意思的是,海地大革命時從拉美逃到新奧爾良來的貴族卻得到了新奧爾良本地人的熱烈歡迎,他們與新奧爾良的克里歐文化迅速融合。為了區別于越來越多的南下美國人,新奧爾良地區的本地人開始統稱自己為克里歐人。而卡真人則是從加拿大地區移居到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的法國人後裔。18世紀中後期,現今加拿大地域的英國與法國殖民者之間展開了一場爭奪新法國殖民地的戰爭,許多法國人開始舉家南遷,那些不知目的地的商船把他們載到哪,哪就是新的家。其中大部分法國阿卡地亞地區的殖民者們就展轉流落到了今天的美國路易斯安那州,成為今天卡真人的鼻祖。 直到如今,卡真人的語言仍然是帶有濃重阿卡地亞口音的法語。卡真食物基本上就是法加農村家鄉菜,烹飪手法簡單,大量採用南方本地的原料與香料,比如幾乎每菜必放的洋蔥、芹菜與青椒碎丁,還有常見的路易斯安那小龍蝦等,風格十分濃厚辛辣。米飯永遠是卡真風味的主食,這與美國其餘地區麵包就大肉的風格比起來真真是異類。

新奧爾良文化

 

時光流轉,十九世紀中期,新奧爾良優良的海港與運輸便利使其成為南方最具吸引力的大城市。除了法國人,西班牙人和拉美貴族,以及美國的北佬大量南遷,歐洲愛爾蘭與德國移民也大量湧入,意大利人,希臘人,克羅地亞人,菲律賓移民都很常見。一直到二十世紀初,外國移民進入新奧爾良的人口比美國人自己還要多,這裡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文化融爐。與美國東北或者西部加州的文化融合不同,新奧爾良這片神奇的土地對傳統克里歐文化的保護性非常強,每一次的融合都是獲取外來文化的特色融入克里歐傳統之中。坐着古老的街車沿聖查爾斯大街從法國區向上城緩緩行駛,人宛如步入時光隧道,從歐陸風情的法國區,到典型美國商業區,再到宛如美國南卡羅來納州查爾斯頓的橡樹大道,還有20世紀初曾經普及的維多利亞式建築。這些曾經不同的語言、文化、時尚、信仰如今都緊密交織在了一起,演變出狂歡節、爵士樂、巫毒教,演變成充滿克里歐風情的獨特的新奧爾良文化。

進入20世紀,隨着爵士樂的興起,大量的藝術家湧入新奧爾良。他們之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同性戀人士,包括爵士鋼琴之王托尼.傑克遜,作家杜魯門.卡波特,還有寫下不朽的《欲望號街車》的劇作家威廉.田納西等。波旁街上著名的老鐵匠酒吧從開張起就對同性戀人事敞開大門,後來「被放逐的拉斐特咖啡館」更是波旁街上歷史最為悠久的同性戀酒吧。儘管同性戀運動在新奧爾良遭受過幾次重大打擊,但新奧爾良1991年通過了反對同性戀歧視的法令,1997年新奧爾良市長決定將傳統婚姻的權益延伸至同性配偶關係中。在保守傳統的南方,新奧爾良在同性戀平權運動中的激進可見一斑。 如今的波旁大街,聲色犬馬不分種族,但向北過了聖安大道的「紫色分界線」就是繁華的同性戀區了。夜幕降臨,健碩的脫衣舞男在歷史悠久的「被放逐的拉斐特咖啡館」吧檯上徹夜狂歡,七彩氣球,彩虹旗和形形色色的人群把夜色裝點得五彩繽紛。如果再向北,穿過埃斯普拉納達大道,進入只有本地人才知曉的秘密爵士樂中心馬里尼區,法國人街上600號是城中著名的同性戀書店,正對着拐角處刺青店的詭異櫥窗。再轉個彎,一排色彩鮮艷形貌各異的小酒館櫛比林立,中性打扮入時出挑的年輕人抽着煙,靠着斑駁的磚牆在混亂的爵士音符中冷眼注視着往來的行人。歲月在新奧爾良徹底溶掉,什麼背景歷史文化甚至性取向,在這裡,都悄無聲息的匯入密西西比河的奔流中,改名叫了「諾拉」。

種族問題

新奧爾良二百多年的歷史上,法國路易十四宮廷的奢華風從城市開埠之日起就如影相隨,上層社會的爾虞我詐、勢力、見縫插針也都隨着法國人的到來在新奧爾良的土地上深深扎了根。加上後來一百年的奴隸制度,赤裸裸的階級壓迫與窮奢極欲都造就了這個老城從根上開始的,現代民主自由也醫治不了的腐敗。 六十年代的黑人民權運動推動了民權法案的通過,儘管在法律上改變了美國南方的黑白種族分離制度,但在經濟發展落後的新奧爾良地區,實際上的種族分離從未消失。有些黑人為主的街區把白人出現當作挑釁與麻煩;而很多白人社區也絕不歡迎黑人的遷入。 城中黑人儘管人數多,但由於經濟地位的普遍低下,政治地位不高;而越是如此,黑人為主的社區發展就越落後。沒有什麼錢的黑人大多只能依靠新奧爾良的公共教育系統,可全城的公立學校中只有一所教育質量過關,其餘的,大家戲稱,不知是送小孩去學好還是學壞。而美國的公立學校入學多按學區劃分,那唯一的優秀公立學校所在學區自然價格不菲,大部分在貧困線上得過且過的黑人家庭根本無力問津。這樣惡性循環的結果,是越來越嚴重的兩極分化。走馬觀花的遊客們只在法國區,花園區跟上城附近活動,並看不到城中黑白對立與分化;缺乏外力注入改變貧困格局的黑人社區問題深重,毒品泛濫,暴力頻繁,青少年步入歧途。這些深重的社會問題在「大快活」歌舞昇平的表面下蟄伏蔓延,直到2005年卡特里娜颶風來襲,城市的爛瘡被曝於光天化日之下,美國人這才悲嘆,在民主發達自由的國度,竟然也有新奧爾良這樣的異數!

颶風

 

2005年8月29日,五級颶風卡特里娜在路易斯安那州東南部的聖伯納鎮登陸。這場本來預測在佛羅里達州登錄的一級小颶風打了所有人一個措手不及,從佛羅里達繞了個大彎,在墨西哥灣海域迅速增強為五級,向許多還不明就裡的新奧爾良人襲來。年久失修的湖堤河堤在颶風的震盪中垮掉,城北的龐恰特雷恩湖向碗狀的新奧爾良城倒灌,許多因貧困來不及撤離的群眾被困河澤。 新奧爾良地區與外界的通信系統徹底癱瘓,被臨時疏散到城中「超級碗」體育館避風的群眾們得不到及時的政府救援,基本生活物資告罄,一時間情況失控,暴亂、搶劫、逃亡、恐慌籠罩城市,世界末日般的悲慘景象被電視媒體廣為傳播。在這場浩劫中,整個路易斯安那州的死亡人數是所有受災地區最高的,包括撤離人口,共有1577人死亡,705人失蹤。卡特里那颶風所造成的總損失超過810億美元,居美國歷史之最,而美國聯邦緊急應變管理總署署長邁克爾·布朗也因反應緩慢管理失策引咎辭職。直到三年後的今天,新奧爾良地區受災最嚴重也是最為貧困的第九區大部分地區仍然斷瓦殘垣,復興之路舉步維艱。

經濟建設

工業旅遊業

新奧爾良是美國南方的主要工業城市,集中全州1/4的工廠企業;有紡織、食品、木材加工、煉油、石油化工、化學等工業部門;並是全國重要的造船和宇航工業基地,阿馮爾達船廠和生產火箭、宇航設備的米喬德廠是最大的企業,州內最大的零售、批發和金融中心;旅遊業興盛,在城市經濟中的地位僅次於運輸業。

文化教育事業

文化教育事業發達,市內博物館眾多。有杜蘭大學(Tulane University)、新奧爾良大學(University of New Orleans)等高等學府以及可容納7萬多觀眾的路易斯安那體育館,富音樂傳統,為爵土樂音的誕生地,多音樂團體和劇場、音樂廳等;一年一度具有法國傳統的仟悔火曜日盛況空前,吸引數以百萬計國內外遊客。

城市建設改造

 

新奧爾良城從19世紀末葉起,開始大規模的城市建設和改造,但整個城市建設仍保留了很多法國式和西班牙式的建築風格,在市區中心沿密西西比河北岸還有不少比較古老的教堂、學校、商業區都被保存下來。城區包括老城「法國區」和新城「美國區」。法語區以傑克遜廣場為中心,周圍矗立着許多早期法國和西班牙的建築,如廣場對面灰色塔尖的聖路易斯教堂,還有西班牙時期的法院、市政廳、烏蘇萊修道院和法國市場等。建於1831年的喬治亞式大廈,裡面珍藏着美國南方早期考古發掘的印第安古董。傑克遜廣場建於1721年,廣場上有傑克遜躍馬揮戈的銅像,英勇威武。如今,這裡既是人們遊樂聚會的場所,也是劇場和商業中心。傑克遜廣場與紐約的時代廣場一樣聞名於世。法語區內有70多個街區是法國式建築,街區筆直但街道較為狹窄,街道兩旁種植着香蕉和熱帶林木,很有南方熱帶的城市風光。這裡的居民大多說法語,吃法國菜,保留着法國和西班牙的風俗和習慣。所以有人稱此處為「美國的巴黎」。 新奧爾良城的新城區街道寬闊整齊,高樓林立,有州、市主要行政辦公機構組成的市政中心建築群,國際貿易商業大樓等著名建築,還有許多銀行、辦公大樓和飯店旅館等。運河大街和聖查爾斯大街是最繁華的商業街。在新式大樓建築中,占地20多公頃,高82米的「路易斯安那超級圓頂體育館」最為壯觀。這座大廈於1971年夏動工,歷時4年建成,可進行各種球類、拳擊和田徑比賽,亦可舉行大型集會、展覽會等,設備先進,觀眾容量大,還有很多附屬設施。

美國第二大港

新奧爾良是僅次於紐約港的美國第二大港,。新奧爾良港地處密西西比河的咽喉地帶,腹地深廣,是美國的重要的河海、海陸聯運中心。新奧爾良港建於1718年。19世紀初,由於棉花和穀物出口量增多,港口迅速發展起來。近年港口貨物吞吐量中占首位的是石油,其次為穀物、雜貨、煤炭等,年吞吐量均在1億噸左右。居全國各港之首。港口以轉口貿易為主,港區內設對外貿易帶,占地7.6公頃,進口貨物可免稅在此儲存、加工或展覽。是7條鐵路幹線的交會點,通連洛杉磯、芝加哥、紐約等大城市。水陸聯運方便,是三角洲地區高速公路網的樞紐。多座大橋跨越密西西比河兩岸。著名的龐恰特雷思湖堤壩長達39公里,溝通市區與湖北岸的聯繫。有1個國際機場和2個國內機場。 新奧爾良港有三個港區:密西西比河港區;排洪渠道港區;其他運河、水道和龐哈特倫湖、鮑恩爾湖港區;而以密西西比河港區為主。全港碼頭線總長約50公里,有泊位150多個。所有碼頭幾乎都是順岸式的。新奧爾良港同歐洲和太平洋沿岸(包括遠東)之間有載駁船往來。載駁船所載駁船可上溯密西西比河、伊利諾伊河到達芝加哥。港口劃出專用水域作為載駁船停泊區。 新奧爾良港已制定了名為"中央港區"的30年築港規劃。"中央港區"將建在新奧爾良市東郊,位於工業運河、法蘭西路碼頭和巴黎路橋之間的排洪渠道畔,占地約5000公頃。

旅遊勝地

 

.法語區波本街

.傑克遜廣場

.哈蕾斯賭場

.花園區

.城市公園

.密西西比河遊船

.沼澤地/濕地遊船

.橡樹園農莊

.卡特里娜颶風受災區

.龐查特倫湖

.特色墓地遊覽

.歷史悠久的咖啡杜夢

相關視頻

1、新奧爾良旅行日記:美食,酒吧和美女

2、美國南部城市新奧爾良旅遊風光介紹


參考來源

  1. 新奧爾良概況,全美黃頁工具網,2013-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