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聖母修道院建築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 |
新聖母修道院建築群是1524年莫斯科大公瓦西里三世為慶祝從拉脫維亞大公手裡搶回斯莫林斯科城而修建。在17世紀末逐漸形成完整的建築風格。在修道院內安葬着有貴族,皇親,參加1812年戰爭的將軍,著名的詩人及歷史學家。 2004年新聖女修道院建築群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收入世界文化遺產名單。
教堂簡介
新聖母修道院建築群1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新聖母修道院建築群是莫斯科最美麗最和諧的建築之一,是俄羅斯最著名的修道院之一,也是莫斯科市區規模最宏偉的宗教建築群之一,是僅次於克里姆林宮的重要文物。
新聖母修道院建築群,座落在莫斯科西南,距離克里姆林宮大約四公里,靠近莫斯科河的淺灘,這裡是通向莫斯科市的要衝之地,因此這座修道院也兼作城堡,具有保衛首都門戶的要塞意義。呈現在遊客面前的紅白相間古色古香的高高的塔樓和圍牆,使修道院看起來像一個中世紀城堡。
新聖母修道院建於1524年,是瓦西里三世為紀念古城斯摩棱斯克從立陶宛政權下重歸俄國版圖而建造的;院內最古老的石結構教堂名為斯摩棱斯克大教堂。正是這些石結構,使其在多次戰爭中倖存,包括1812年的莫斯科大火。
18世紀前,該修道院曾處於皇家的保護之下,享有「御用修道院」的聲譽,因此其建築風格典雅而華麗,白石細節與粉紅磚牆相結合,構成一片醒目的粉紅色建築。1598年這裡曾舉行鮑利斯·戈杜諾夫的沙皇加冕典禮;17世紀末,彼得大帝與其同父異母的姐姐索菲婭,展開了一場權力之爭,彼得大帝勝利後,索菲婭被強行在此剃度為修女,1704年死於這座修道院。
修道院的主體建築是斯摩棱斯克大教堂和小巧的八角形鐘樓。大教堂內陳設有16世紀的油畫和17-18世紀的聖像。八角形鐘樓上那閃亮的鎦金圓頂,在莫斯科許多地方,都能看到,十分醒目。修道院內有新聖女公墓,1923年起,成為名人公墓,果戈里、契訶夫、奧斯特羅夫斯基、赫魯曉夫都葬在這裡,幾乎每一墓碑都是一個雕塑藝術品。
基督教建築
初期基督教建築反映了當時一些奴隸和貧民,早期基督教雕塑,主要表現在紀念死者、寄託對來世希望的石棺雕刻上[1]。
基督教於1~2世紀開始流傳。羅馬帝國於313年頒布《米蘭敕令》取得合法地位後,教堂建築逐漸發展起來,羅馬一地就有30餘座。5 至 10 世紀西歐的基督教建築,主要的類型是教堂。早期基督教徒利用羅馬建築作為禮拜儀式之用,沒有固定的教堂型制,其中大部分是將羅馬的巴西利卡改為教堂。教堂平面有圓形和多邊形的。
教會規定:聖壇必須在東端,大門朝西。聖壇為半圓形穹頂所覆蓋,聖壇前設祭壇,祭壇前又增建一橫翼,比較短;與巴西利卡一起形成長十字形平面,稱為拉丁十字,象徵基督受難。一般在巴西利卡前還有一個三面有圍廊的前庭,中央設洗禮池。獨立的鐘樓位於教堂一側,形成完整的群體。這種巴西利卡式教堂[2]是西歐中世紀天主教堂的原型,典型實例是羅馬聖彼得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