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新修白水路記摩崖石刻

甘肅省
圖片來自easyatm

新修白水路記摩崖石刻,位於中國甘肅省徽縣,為一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類型為石窟寺及石刻。

新修白水路記摩崖石刻的歷史年代為北宋[1]

目錄

基本情況

「新修白水路記」碑,位於甘肅徽縣大河店鄉瓦泉村白水峽,徽(縣)白(水江)公路(即白水路)左側石崖之上,距地面高7米,碑通高2.83米,寬1.83米,碑面凹進石崖0.25米,拱頂額篆「新修白水路記」為書法家雷簡夫斗書,碑文顏體正楷,右起豎寫26行,每行37字,撰書於北宋嘉祐二年(1057)。碑文詳述了白水路和青泥古道的開修及變遷事實,文句練達,字跡遒勁,刻功老到,不僅是一篇修路記,更是一部900多年前陝、甘、川交界金三角地帶交通狀況的史料和寶典。同時,也是一幅難得的具有欣賞和研究價值的書法、金石碑刻傑作。

歷史淵源

白水路,是北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將原唐代由陝西關中長安至四川成都經鳳州河池(甘今肅徽縣)境內清泥路,改道修建的風州河池驛(今徽縣銀杏村)到長舉(今陝西略陽縣白水江鎮轄地)的陝甘入川咽喉重道。清光緒十七年(1891),陝甘總督楊昌浚對此路進行了為期2年的拓寬整修,內建橋樑14處,道路「可並轡而弛」,商運旺季「時行人騾馬,日以千計」。

白水路全長60餘華里,它較青泥路縮短33華里,期間修閣道2309間,郵亭、營屋、綱院389間。白水路的貫通,結束了李白《蜀道難》中所描述的「青泥河盤盤、百步九折縈岩巒」和「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玄天神路」——青泥道的重要交通史,以至成為我國北宋時期的「高速公路」。

徽縣「新修白水路記」摩崖石刻入列國寶,「新修白水路記」碑分別入編《徽縣誌》《秦州志》《隴右金石錄》《甘肅通志》《金石萃編》。1975年被徽縣人民政府確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甘肅省人民政府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文物局為之頒發了「中國文化遺產——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銅牌。

參考文獻

  1. 甘肅省文物局. 甘肅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