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故宮藏乾隆朝仿古器

故宮藏乾隆朝仿古器仿古清代乾隆時期更是盛極一時。清宮中收藏了大量的商周青銅禮器、宋代至明代的瓷器、古代的玉器等古物,因而乾隆皇帝的鑑賞力和品味情趣得以提升並在仿古方面有所參照。皇宮裡龐大的手工製造機構匯集了全國最優秀的工匠,可以製作玉器、琺瑯竹雕、銅器等各種工藝品;這些器物許多造型端莊規整,圖案紋飾豐富多彩,在追尋着前朝的古風古韻的同時,又能大膽創新,成為乾隆一朝留給後世的重要文化遺產。

目錄

仿古種類

   銅器

  清代的銅器在用途上與商周時期的青銅器有着很大區別 ,它已基本失去了作為禮器的意義,成為生活中的一種器皿或是人們賞玩的藝術品。乾隆朝是製作仿古銅器的鼎盛期,宮中先後設立了銅作和爐作,大量製造各種銅器。當時製作的仿古銅器造型與原器相似,如鼎、觚、爵、壺、鍾等。紋飾則有繼承也有創新,器物上常見的紋飾有龍紋、捲雲紋、浪花紋、花卉紋、變形獸面紋、變形夔紋、回紋,這些紋飾有的在商周青銅器上尚未出現,有的圖形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器物上常鑄有「大清乾隆年制」銘文。銅器的鑄造方法仍然沿襲古代的失蠟法,此時的鑄造技藝已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各種複雜的造型無所不能。裝飾方法亦多種多樣,有鏨刻、鏤空燒古鎏金銀、嵌金銀絲、灑金等。 器物的皮色更是變化多端,在清宮造辦處檔案中可見石青斑石綠斑硃砂斑豬肝色銅綠色茶葉末色、翡翠綠、蟹殼青及鱔魚黃的記載。仿古銅器主要供皇家內廷陳設、佛堂供奉、太廟郊壇等使用。

  

  琺瑯

  琺瑯工藝源自於國外,按其加工工藝可分為兩大類,即掐絲琺瑯和畫琺瑯。由於它既適合宮廷殿閣環境的陳設,又能滿足皇家貴族的審美需求,故而從其技術引進伊始便成為皇家工藝品重要的一類。清乾隆朝琺瑯器的製造達到鼎盛期。清宮造辦處設有專門的作坊,製作大到宮廷禮器、陳設,小到文房用品、生活用具。乾隆皇帝崇尚師古,下令製作了許多仿古琺瑯作品,這些作品多源自商周青銅器,如爐、尊、壺、觥、觚、甗等,其上常飾蕉葉紋、獸面紋等。它們的特點是造型規範,色彩絢麗,花紋工整,鍍金厚重,做工考究,精益求精,具有濃重的宮廷色彩和皇家氣息。這些仿古琺瑯器既滿足了乾隆帝的精神需求,又繼承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愈發顯現出琺瑯器的藝術魅力。

   瓷器

  清代的制瓷技術精益求精,仿古之風盛行,到了乾隆時期,瓷器的仿古技術已達到了隨心所欲、運用自如的程度。此時的仿古瓷器品種包羅萬象,主要包括以下幾種類型:一是釉色仿古,仿宋代五大名窯和前朝名窯產品。二是青花仿古,仿明代永樂、宣德青花,從青花呈色到器物的造型、紋飾全面複製。三是鬥彩仿古,明代成化鬥彩是重點仿燒對象,主要在技法上予以繼承。這個時期的新品種有仿古銅器、仿紅雕漆等仿工藝品以及仿動植物的象生瓷等,它們皆能準確地表達出所仿之物的色感和質感,堪稱巧奪天工,形成了乾隆瓷器的一大特色。在這些仿古瓷器中,有些品種是按照乾隆皇帝的旨意燒造的,清宮檔案里多可見到當年乾隆皇帝批給督陶官的批文,從批文中可知皇帝對瓷器的燒造有着非常具體的指示。

   玉器

  清乾隆時期,仿古玉器的製作從數量到質量上都達到了一個高峰。乾隆皇帝熱衷於收藏,加之平定回部後掌握了和田玉料的來源,為仿古玉器的製作創造了有利條件。當時的仿古玉器基本為宮中造辦處製作,器形種類較以前為多,風格也更多樣化。乾隆時期的仿古玉器大致可分為三種:一是在形式上仿古,即以青銅器或古玉為藍本,進行完全仿古。二是根據新意改作古玉。三是在風格上仿古,器形和紋飾比古器多有增損,不過仿其神韻而已。三種形式中完全仿古者所占比例最高,主要器形包括玉鼎、玉尊、玉簋、玉卣、玉壺、玉觥和玉璧等。仿古彝器的選料恰到好處,玉質上的黑、褐色雜斑恰似青銅器上的銹跡。雕工也頗多講究,局部雕工好像不甚精緻,但實際上是在模仿青銅器紋飾的鑄造效果,因而尤顯技法的高超。乾隆皇帝特別看重仿古玉器,在其御製詩及御製文中都有所表現。

  

  竹雕

  竹雕刻作為我國的一項專門藝術歷史悠久。清代乾隆時期,乾隆帝嗜好古器,此時的竹雕仿古器在其影響下也盛行一時,並成為竹雕刻中的重要類別。故宮博物院收藏了大量乾隆時期的竹雕仿古器,其仿古形式大體可分為三類:一是仿原器,這種形式要忠於原形,所以總免不了呆板之氣。二是仿其形,例如模擬商周青銅器外形,綜合運用浮雕、透雕、拼嵌等多種雕刻技法模擬鼎、卣、尊、壺等器,器形或大或小,紋飾變換豐富,古代紋飾和當時流行的紋飾並用,體現了當時仿古而不擬古的創新精神,這一類是竹雕仿古器的大宗。三是仿其紋飾,以當時的器形添加古代的紋飾,如饕餮紋、夔紋等,有的還借鑑青銅器紋樣加以演化,把其改為適合竹材雕刻的紋飾,將造型美與裝飾美融為一體。此時的竹雕仿古器十分盛行竹簧工藝,以求達到良好的藝術效果。這些竹雕作品多由清宮如意館畫師提供圖樣,各地織造按圖案採辦、督造。有些則是將貼簧匠人召至宮中進行製作。

仿古彝器

  仿古彝器,即在器形、紋飾甚至是外部顏色上仿古青銅器。在全部乾隆仿古玉器中,最具鮮明特點的就算是這類大量的仿古彝器了。主要器型包括玉鼎、玉尊、玉簋、玉卣、玉壺、玉觥和玉爐等,形體尺寸在20厘米至40厘米之間,玉質好,多用於陳設。仿古彝器有完全仿古和局部仿古兩類。所謂完全仿古,就是不僅名稱和器型仿古,而且還在紋飾上加以表現,如獸面紋、夔紋、雲雷紋、回紋、勾雲紋和谷紋等。局部仿古,則是僅仿其部分而已。另外在雕工和玉質的選材上也有頗多講究。

  清宮舊藏的玉雲雷紋瓶,高32.4厘米,口徑8.3×10.9厘米,足徑8.8×12厘米,乾隆年間製作。碧玉質地間有黑、褐色雜質,但較潤澤。器呈橢圓形,壁較厚,口稍外侈,頸短粗,大腹略下垂,高圈足外撇。雙獸耳銜環,頸部採用陰刻和隱起的手法雕飾蟬紋,器體凸雕五周弦紋,間飾密布的雲雷紋。器外底陰刻「乾隆年制」四字款。

  此器從造型到紋飾皆仿青銅瓶,局部雕工似不甚精緻,但實際上是在模仿青銅紋飾的鑄造效果,因而尤顯技法之高超。選料也恰到好處,玉質上的黑、褐色雜斑恰似青銅器上的銹跡,與雕刻內容渾然天成。

  乾隆御題碧玉仿古雙耳雕人物飛禽走獸蓋豆,高20.9厘米 口徑15.5厘米,足徑10厘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製作。碧玉,顏色泛青。有蓋,圓形捉手,器腹圜收,高圈足,口外側有兩個環形耳。蓋及器表凸雕人物、飛禽、走獸。足內側陰刻「大清乾隆仿古」隸書款。蓋內陰刻乾隆御題詩一首:「和田綠玉中為豆,命工追琢成百獸。四足雙翼無不有,奇形詭狀難窮究。較之夏□勝其質,等以商玉如其舊。式取西清周代圖,想廁籩左俎之右。意存復古去華囂,鄙哉時樣今猶富。」末署「乾隆丁未御題」並「古稀天子」、「猶日孜孜」二方印。

  此器以青銅豆為藍本,完全仿古,器形、紋飾都唯妙唯肖,甚至連色澤都接近於銅器上的綠銹,非常漂亮,是清宮仿古玉器中的精品。

  以上二器除了器形和紋飾完全仿古,在玉料的選擇上也獨具匠心,精挑細選那些帶有暗綠色雜質的玉料進行加工,這與玉器雕刻中利用玉料天然皮色進行「巧作」明顯不同,更多的需要考慮玉料內在的本色。這種取其自然之色,傳以生動之神的做法,正符合「勢者,乘利而為制也」(《文心雕龍定勢》),即根據事物本身提供的便利而形成藝術創造中的形象之勢。作者充分運用截取之勢的技巧,依石擬形,乘利而制,在製作理論和文化含義上已遠超一般意義上的「巧作」,是乾隆仿古玉器的代表作。但符合要求的玉料往往可遇不可求,完全靠天賜尤物。因此,若要達到「勢者,乘利而為制也」的境界,僅靠技巧是遠遠不夠的。[1]

 
[]

仿古小議

  清乾隆朝仿古之風盛行,對古風的青睞確實是這一時期宮廷工藝的突出特點,但仿古決非始於此時,宋代文人即開始好古,明中葉以後蔚成風氣,清乾隆時期只是集其大成而已。其實,對於古代的追慕早就根植於傳統中國文化的基因中了,不論是儒家所宣揚的西周禮制的中和之美,還是道家所傾心的遠古太朴之道,認為今不如昔的退化的歷史觀深刻地影響着國人的觀念意識。而對於有着悠久歷史的文明國家而言,類似情況並非絕無僅有,古代希臘人也認為歷史從黃金時代、白銀時代向黑鐵時代不斷地倒退演化。而美國學者李維甚至說:「所有西方的文化,都縈繞於對先前黃金時代的回憶。」(見[美]李維《現代世界的預言者》)

  乾隆朝為何興起仿古風

  乾隆時期宮廷仿古是工藝史仿古傳統累積的結果,有其內部發展的邏輯合理性,但仿古風格能夠在此時成為工藝生產的主流,並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還有着深刻的外部因素的推動,概而言之,大致有三:一是整個社會的風尚都傾向於復古,對於仿古工藝的盛行起了決定性作用。當時古代的事物成為國人心目中敬畏和崇拜的對象,深入地影響着人們的生活,直到這一時期,甚至還有很多人相信「古銅器多能辟祟,人家宜蓄之」。而早在明中葉以後,由於商品經濟的萌芽,工藝品市場也勃興起來,各種古玩頗受消費者的歡迎,但古董難求,仿古器於是便成為工藝品市場中最易為人接受的穩妥的風格樣式。另外,乾隆時期知識階層興起了一種以文字訓詁為核心、

  全面清理古代文獻與文化的考據學風潮。考據學對古代文化的態度影響了世風,進而啟發了工藝仿古。二是政治原因。滿族本為少數民族,文化積累薄弱, 為了更好地鞏固統治,清朝統治者一方面採取文化彈壓的手段,製造峻密的文網,屢興文字獄,使文人士大夫不敢妄言當代政治是非和社會現實問題,轉而皓首窮經,將聰明才智用於古代文化的整理;另一方面統治者則有意識地把自己塑造成以漢民族為主體的整個文化傳統的代表者,有「正朔」的合法繼承性,並且通過國家名義組織研究和總結古代文化的工程,以宣揚「文治」的功業。最突出的例子莫過於康熙與乾隆時期分別編纂的《古今圖書集成》與《四庫全書》。因此國家的政策和導向促進了仿古之風的盛行。三是統治者個人喜好的影響。高宗少年時所受的教育是以理想的帝王模式為基礎的,其學習內容以正統的儒家經典、歷史典籍為主。他熟讀《詩》、《書》、《四子》,對《易》、《春秋》、《戴氏禮》、宋儒性理哲學都有心得,並旁及《通鑑綱目》、《史》、《漢》、八家之文等。在此過程中,他由衷地被中原高度發達的文明所濡染,真心地熱愛和推行古代文化,在帝王的角色之外,極為自覺地選擇了文人的角色,並以文人的標準要求自己。考據學影響了高宗,他曾經親自撰寫《五瑞五器說》、《圭瑁說》等考證文章,組織編寫了《西清古鑒》、《寧壽鑑古》、《西清續鑒》等著錄內府所藏古代銅器的著作,為宮廷工藝仿古提供了最適宜的模板。因此,當朝天子的喜好促進了仿古之風的盛行。

  乾隆朝最愛仿什麼

  乾隆朝的仿古範圍十分寬泛,僅以工藝品為例,既包括仿商周鼎彝,仿秦石鼓,仿漢博山爐、蠶紋璧,也包括仿汝、哥等宋代名窯瓷器,甚至還仿明永樂、宣德青花,仿成化鬥彩瓷等,歷代名品都是仿古的對象。不過,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則是對商周特別是西周青銅禮器的仿製。在各種工藝類別中都能找到青銅器的典型形制,如鼎、爵、尊、簋等以及青銅器的典型紋飾,如獸面紋、夔紋、回紋等經轉化後所形成的構圖元素,這與高宗的倡導不無關係。由於青銅禮器作為正統思想中理想的禮樂制度的集中體現,是古典美學的凝聚,故而成功地仿製這類器物,未嘗不是高宗重現聖王時代的一種自矜,同時也是對他心目中宮廷工藝典範的一種探索。

  仿古與作偽有區別嗎

  仿古,照字面意思看來,只要是對古代工藝母題的模仿都可歸入仿古的範疇之內。仿古易與作偽相混淆,有些論者是將仿古與偽古看作同一個概念的,其實還是應該將二者區分開來。如果孤立的針對某一器物而言,的確很難辨別「仿」與「偽」的界限。大抵「偽」傾向於亂真,不擇手段地做舊、添款、製造相關佐證,而「仿」近乎學習與引用。要知道,至乾隆時期,古代工藝已經發展千年,積澱出豐富的語彙範式,摸索出各種精密的技術,形成了穩定的審美心理,這些都體現在歷代工藝傑作上,因此仿古也就首先意味着繼承。這一點在相對較為系統的繪畫理論中有明確的提示,如清初著名畫家王原祁就說:「畫不師古,如夜行無燭,便無入路,故初學必以臨古為先。」 王原祁的說法其實在工藝品製作中也十分適用。此外,豐厚的工藝傳統使各個品類都已經發展到近於完善的境地,另闢蹊徑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正如紀昀所感嘆的:「縱觀古今著作,知作者固已大備,後之人竭盡其心思才力,不出古人之範圍。」 因此,仿古在乾隆這個特定時期除繼承的意義外,也是整理、綜合、演繹的過程。總之,「仿」古實是創新,體現時代觀念,「偽」古刻意模仿求像,淆亂真假,誤導大眾。當然,一旦進入市場流通領域,「仿」古亦可以轉化為「偽」作,變成牟取暴利的贗品。宮廷工藝似乎不存在這種逐利的欲求,也缺少作偽的必要理由。至於在乾隆初年,高宗為什麼對怎樣才能製作出與古代玉器絲毫不差的作品特別感興趣,我們已難以確知,也許是出於對做舊法好奇吧。

仿古瓷器

  重要人物——唐英

  乾隆官窯瓷器的生產無論在數量、質量、藝術上均達到古代陶瓷史的最高峰。尤其是乾隆前20年,應該是乾隆官窯最輝煌的時期。其重要原因是仰仗一位才華橫溢的督陶官——唐英。唐英(1682—1756年),字俊公(又作雋公),又字叔子,自號蝸寄老人,遼寧瀋陽人。唐英16歲供奉從達20餘年之久。清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佐理陶務,充駐廠協理官。清乾隆元年(1736年)奉命榷淮,在淮安任職3年。乾隆四年(1739年)調任九江官監督兼管窯務,任職11年。乾隆十四年(1749年)奉命移粵海關監督,任職2年。乾隆十七年(1752年)復返九江兼管窯務,在九江任職5年。卒於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唐英一生事跡除供奉內廷外便與瓷務相始終,先後榷陶達20餘年之久。他初到景德鎮督陶時,對陶瓷工藝一無所知,但他下決心鑽研陶瓷工藝達3年之久,終於由外行變成一位精通陶瓷工藝的行家裡手。唐英既是景德鎮御窯廠的領導者、組織者,又是能文、善畫,擅書法、篆刻且又精通陶瓷工藝的專家,得天時、地利、人和,故對陶瓷事業頗多貢獻。從雍正六年(1728年)至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的景德鎮御窯廠,因唐英督陶而得名「唐窯」,其成就輝煌,仿古超古,創新多彩,為世所稱道,雄踞古代名窯之首。唐英著有《陶成紀事碑》,詳細記載了唐窯仿古創新的成果。唐英另著有《陶人心語》正集六卷,續集九卷,以及《陶成示諭稿》、《陶務敘略》等,均是研究陶瓷史的重要文獻資料。

  官窯的仿古品種

  乾隆官窯的仿古瓷在唐英的直接領導下,其造型多種多樣,釉色豐富多彩,主要品種有釉色仿古、青花仿古、鬥彩仿古。

  一、釉色仿古

  釉色仿古是仿宋代五大名窯和前朝名窯的產品。

  1.仿宋定窯白釉產品

  自清康熙朝景德鎮官窯就開始仿燒宋代定窯白釉印花和刻花產品,但其產品略顯粗糙。到乾隆時期,仿定窯產品則十分精緻,且多印有六字篆書官款。如故宮博物院藏乾隆仿定窯白釉凸花瓶、乾隆仿定窯白釉印花高足碗,主要是仿宋定窯印花風格,紋飾清晰,釉面潔白,做工精細,更勝定窯一籌。乾隆仿宋定窯產品不太重視對宋瓷造型的仿製,而是偏重對白釉印花和刻花的仿製。

  2.仿宋汝窯青釉產品

  明代官窯即有仿宋汝窯青釉產品的品種,到清雍正時繼承了明代傳統繼續生產這一品種,乾隆時此品種的仿製已非常成熟,如故宮藏乾隆仿汝窯貫耳瓶,從造型到釉色均仿宋汝窯,釉面布滿魚子紋的開片,可謂惟妙惟肖,唯底足以青花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款,表明是乾隆官窯的產品。再如故宮藏乾隆仿汝窯桃式洗,釉色仿宋代汝窯,十分逼真,但造型卻具乾隆時代的特徵,且底款書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款,一望便知是乾隆仿汝窯青釉產品。

  3.仿宋官窯產品

  清雍正仿官窯產品在文獻中被稱為「仿鐵骨大觀釉」。釉色多為豆青、灰藍和月白,少數無紋片,多為大開片,釉有透明和失透兩種。失透的容易與宋官窯混淆,其精緻的產品中支釘痕為黑色,類似於汝窯細小的芝麻釘。乾隆時期的仿官窯產品仍然沿襲以上特點。乾隆時期的一件仿宋官窯水仙盆是比照宮中舊藏的宋官窯原物仿製的,造型、釉色均與宋官窯原物酷肖,由此可以看出乾隆中期仿古瓷的工藝水平。清雍正、乾隆官窯仿官窯產品的目的是為迎合帝王之需所制,多書有本朝六字或四字青花篆款。

  4.仿宋哥窯產品

  仿哥窯始於明永樂末年,成化以後,明代仿哥窯器精品不多。清雍正時唐英恢復了仿哥窯生產,製作精良,既有大小紋片錯落有致的「金線鐵線」,也有單純的大紋片或小紋片,釉色以深淺灰青居多,部分有「紫口鐵足」,其胎質較厚。乾隆時期繼續仿燒,多署本朝款,如清宮舊藏的仿哥窯葉式洗,通體釉色呈青灰色,釉面大小紋片錯落有致,底有6個支釘痕,書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款,為乾隆時期的代表作品之一。

  5.仿宋鈞窯產品

  景德鎮官窯仿鈞窯始於明代宣德時期,傳世品比較稀少,且不算太成功。清雍正七年(1729年)時,唐英在景德鎮用當地原料仿宋鈞窯仍久未成功,只好派他的助手吳堯圃到河南禹縣調查宋鈞窯原料的遺存情況,找到宋代鈞窯遺存的原料,仿宋鈞窯產品方燒造成功。乾隆時期,吳堯圃找到的原料完全由皇帝本人控制,每次仿製,乾隆皇帝發放的原料精確到兩。乾隆仿鈞產品水平極高,有本朝官款的尚好區分,無官款的極易與宋代真品混淆。

  二、青花仿古

  乾隆時期青花仿古主要表現在對青花呈色的仿製上。後人對明代永樂、宣德青花十分推崇,其藍色的線條中自然暈散,常泛出鐵結晶形成的斑點,給人以入木三分、淋漓盡致的美感。其實這原本是一種燒成的缺陷,因為那個時期的鈷料中除了氧化鈷外還含有少量的鐵錳等金屬氧化物,在燒成時形成了金屬氧化物的結晶。這種缺陷卻意外的形成了另一種美感,這就是土和火相作用形成的藝術魅力。清代的鈷料提煉的比較純淨,不會再產生金屬氧化物的結晶,為了仿製明永樂、宣德青花那種特殊的藝術效果,聰明的工匠只好在畫法上採取重複點染,使之在視覺上能夠達到相同的藝術效果。這種畫法費工費時,只有官窯不計成本才適合生產,民窯一般不會生產。除了對青花呈色的仿製,乾隆時的一些青花瓷是對永樂、宣德青花瓷的造型、紋飾、青花呈色的全面複製。

  三、鬥彩仿古

  鬥彩以明成化時期的作品最為精彩,乾隆仿明成化鬥彩的產品很多,主要是在技法上的繼承,彩色則應用了許多新發明的粉彩顏料,色彩更加豐富,如乾隆仿明成化鬥彩雞缸杯,造型具乾隆風格,紋飾則接近成化鬥彩器,底款書「大清乾隆年制」或「大清乾隆仿古」。

  四、象生瓷仿古

  象生瓷是乾隆時期出現的一個新品種,以陶瓷的各種裝飾技法仿製漆器、銅器、金銀器、竹器及各種瓜果等,無不栩栩如生,惟妙惟肖,非工藝精巧而不能為,體現出此時期陶瓷工藝高度成熟的完美程度。如仿漆器碗、仿古銅器的天雞尊等,集造型、釉色、彩繪於一體,令人嘆為觀止,均是這類作品中有代表性的珍品。

仿古玉器

  仿古玉器產生的條件

  乾隆朝具備了仿古玉器發展的條件,這些條件不僅有文化領域的考據之風,習俗中的好古之風和各階層對古器物的收藏愛好,還有相應的物質、技術因素,主要為下列幾點:

  一、宮廷收集有大量的古代器物,為仿製提供了參照物

  清代繼承了明宮廷的建築及大量的明宮廷藏品。 較之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乾隆帝更注重傳統文化的繼承,注重文物的收集,除宮廷中原有的收藏品,官吏和地方政府貢入宮廷的古物、珍奇亦不在少數。乾隆皇帝對這些字畫和古玩進行了分類、鑑別、整理、收藏。見於著錄的有《西清古鑒》、《寧壽鑑古》、《石渠寶笈》、《西清硯譜》等。這些收藏為乾隆朝的仿古工藝提供了優良的樣品。乾隆朝宮廷作坊進行了不同類別的器物的仿製,玉器、瓷器仿青銅器,仿竹、木、牙、角製品,仿漆製品多有出現,從而積累了各種仿製技術的經驗。

  就仿古玉器而言,當時也具備了重要的先決條件,宮廷收藏的古玉已相當可觀。現存帶有乾隆題詩的清宮藏玉中即有詠宋玉、舊玉器的作品。通過這些可以看出,乾隆時期,宮廷對古玉器進行了收藏、整理,且對仿古作品及古玉器的區別有了一定的認識,對古玉器的時代斷定有一定的準確性。乾隆時期的玉器仿古是在對古器物具有了較為正確的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的。

  二、多年發展,仿古玉器已成氣候

  玉器製造過程中,後代仿製前代的作品似為傳統,一些玉器的風格可以流行數百年,東周玉器的風格延續至秦漢、魏晉,唐、五代時有了較大的變化,而宋代玉器中又出現了仿漢以前風格的作品,現今學者認為,這便是仿古玉器。在宋代,仿古玉器已有了很大的市場,經數百年發展,清代的仿古玉生產與收藏已具規模,到乾隆時期,已出現以下情況:

  1.社會與宮廷收藏古玉已成風氣

  清人孔尚任著《享金薄》,記玉器有「漢玉羌笛」、「雷公斧」、「古玉荷葉筆洗」、「白玉螭玦」、「碧玉小玦」、「雷紋漢玉環」、「漢玉鷹揚硯」等,表現了時人對古玉及其收藏的認識。清代宮廷對古玉的收藏在乾隆朝之前已非常盛行,如內務府造辦處檔案記雍正元年正月二十七日「王安交白玉器物23件,漢玉器皿41件」。所謂漢玉,應屬舊玉器。類似的記載在檔案中有多處,對這些器物,造辦處或收拾,或配座,或裝匣,或認看,或仿製,由此可以看出乾隆朝之前宮廷已有古玉的收藏。

  2.清宮已形成製造仿古玉的傳統

  目前,能夠確定的康熙朝、雍正朝的宮廷玉器數量雖然不多,但從中可看出仿古玉器占有很大比例。乾隆時期,玉工姚宗仁曾確認一些玉杯為其祖所制仿古玉器,並講述了染玉做舊之法。姚宗仁於雍正朝便於宮中供職,其祖應為康熙時人,作品亦應為那一時期所制。雍正朝的宮廷仿古玉器,典型代表作品之一為雍正款的仿古轆轤環,作品為兩個環相接連,環的兩面飾凸起的谷紋,表面黑亮,似經燒染。另一件為四柱式仿古玉爐,這種爐在雍正時期的繪畫《平安春信圖》等作品中多有出現。從以上所舉之例可以看到在乾隆朝之前清代仿古玉的品種、類別、製作方法等情況。

  三、乾隆帝對古玉有較成熟的認識

  乾隆皇帝對於古玉的認識在其御製詩及御製文中多有表現。作品內容是對古代玉器的讚頌、釋源、述典,也表現出喜愛之情,此外,還記述了某些作品的特徵及進行的改動。御製詩所詠古玉主要為「周玉」、「漢玉」、「宋玉」、「舊玉」、「古玉」,這表現了乾隆帝及當時宮廷對古代玉器按時代的分類。乾隆所言的「周玉」包含了西周以前上至新石器時代的玉器;所言「漢玉」應主要指春秋、戰國、漢魏時期的玉器;所言「宋玉」,除宋代玉器外還包含了一些遼、金、元玉器。由於當時沒有現代發達的考古學,人們尚無法過細地區別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玉器特點,因此乾隆帝對古玉的認識具有局限性,時代的劃分範圍較寬泛,但依然概括出了古玉器發展過程中的幾個風格變化的主要階段,代表了當時學界對古玉的認識水平,這一認識對乾隆朝仿古玉器的影響是巨大的。

  乾隆朝仿古玉器可分為帶有乾隆款的仿古玉器及不帶乾隆款的仿古玉器,帶款作品的製造年代準確,一般都不進行做舊處理,具有乾隆朝玉器的普遍風格。帶款識的可分為「仿古」款與「年制」 款兩種。

  一、「[[]]仿古」款

  仿古款又分「大清乾隆仿古」或「乾隆仿古」兩種。款識的排列方式為橫行、六字豎排三行、四字豎排二行等樣式。「仿古」款多刻於仿古青銅器的玉器皿上,作品有鼎、豆、尊、簋、英雄杯等,其中一些作品還按照古青銅器仿製了銘文。這類作品雖為「仿古」,但與古代作品相比有很大的變化,主要表現在器物的蓋、足、耳、環、圖案等方面,蓋紐多為幾何形,環狀,橢圓,多層,一些幾何形紐還有小獸。器物兩側的耳多為獸頭形,口中吞柱,獸頭的形狀較複雜,其上又有裝飾,較古代器物之耳有很大的區別。作品的主體紋飾以獸面紋、蟠螭紋、夔龍紋、蕉葉紋、雲雷紋為主,圖案的構成較之古青銅器圖案有所變化,已在仿古的基礎上加以改造。「仿古」款作品一般具有用料精良、加工細緻、設計上追求造型與圖案的完美性等特點,仿古卻不同於古,主要是以玉仿製古代非玉器皿。

  二、「[[]]年制」 款

  帶有「年制」款的玉器包括的範圍很廣,其中有較多的仿古玉器,仿製的古代玉器多有所本,按其品類可分為以下幾類:

  1.仿新石器時代玉器

  主要是仿新石器時代的玉圭、玉環等。仿古玉圭與舊玉圭略有不同,稍短,下部略寬,兩邊有凸起的勾連獸面紋及人面紋,花紋較被仿製的作品更為規整。作品為碧玉質,沒有進行做舊處理。清代宮廷對新石器時代的蚩尤環進行了批量仿製,仿製的作品與原作品有所不同:其一是玉質不同,仿製品多用新疆產上等碧玉、青玉製造;其二是仿製品加工精細,在獸面之外又增加了其他花紋;其三是將環剖為兩環,兩環相套,可重合,不可分開。一些作品上刻有「乾隆年制」款,有的刻面上還刻有乾隆御題詩句。

  2.仿商代玉器

  由於乾隆時期宮廷收藏者對商代玉器的認識不甚明確,因而很難製造出高水平的仿商代玉器。在仿商代玉器中較為典型的一件是玉斧。

  商代玉鳥玉質黃綠色,較薄,邊緣帶有玉皮,風化較嚴重。玉斧表面用陰線刻一鷹、獸圖案,鷹在上,欲擒獸,獸在下,似為虎,奔跑狀。殷墟發掘的商代婦好墓中發現有一龍、鳥組合的玉佩,鳥在上為鳳,獸在下為龍,作品的造型與這件清代玉斧上的圖案風格類似,這件玉斧的圖案應是照商代玉器設計的,但進行了改動。作品的造型、圖案是仿古的,且保留玉皮以示舊色,但同真正的商代玉器比較圖案有很大差別,商代玉器上的陰刻線常把線槽外側磨成坡狀,此作品線槽兩側無坡。商代玉器中的動物造型,同器物造型相同,不作圖案裝飾,這件作品上鷹、獸是作為圖案使用的,因而我們知道的帶有「年制」款的乾隆仿商代玉器並非完全仿古。

  3.仿戰國、[[]]漢代玉器

  清代宮廷玉器中有一批玉斧,有的帶有「乾隆年制」款,有的無款。 乾隆款仿古夔紋玉璧其中一些是在舊玉斧上加刻花紋,另一些則是新做的。紋飾為仿戰國和漢代玉器的獸面紋、夔龍紋、勾雲紋。故宮博物院收藏着一件玉夔紋斧,器頂面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斧表面飾相對的折身夔龍紋,夔龍之頭似戰國玉器之夔龍,夔龍面有變化,身體粗而長,寬度一致,有邊線,折成方框狀,同漢代玉器上的折身夔龍紋有所不同。另有一些玉斧上飾有仿古獸面紋。獸面紋是中國古代玉器中使用廣泛的傳統紋樣,在新石器時代、商、周、戰國及漢代玉器圖案中占有重要位置,各時代紋樣特點不盡相同。商、周時期的獸面紋眼部誇張,略顯猙獰。戰國、漢代的獸面圖案則顯得端莊、肅穆。清宮所藏這批玉斧上的獸面圖案多是在戰國、漢代玉獸面的基礎上加以變化的,圖案結構較古玉花紋複雜。

  清代宮廷製造了較多的仿古玉璧, 乾隆款仿漢長宜子孫佩帶有乾隆款的作品中有幾件直徑較大,璧表面以陰線刻回紋錦地,錦地上有縱向的夔龍紋,紋飾多仿自戰國、漢代玉器。與戰國、漢代的夔龍紋玉璧相比,仿古玉璧有較大的變化,這是乾隆皇帝有意表示對古器物的喜愛、繼承和仿古中的變化求新。

  「年制」款玉器中有一批仿漢代玉佩飾,其中有仿漢宜子孫佩。漢代有一類玉璧,廓外帶有鏤雕裝飾,其上有文字,如「益壽」「長樂」「宜子孫」等,以帶「宜子孫」文字者為多。習慣上稱清宮仿造的漢宜子孫璧為佩,它較原物略小,表面有透雕圖案,透雕圖案以夔龍紋為主。作品上的文字有「宜子孫」「長宜子孫」二類,「長宜子孫」四字常處於器孔的上、下、左、右四個部位,與漢代作品有較大的差別。

做舊處理

  一、帶乾隆款的做舊仿古玉器

  清宮舊藏的清代仿古玉器帶有製造年款的多不進行仿古做舊處理,尤其乾隆款玉器更為明顯,僅有少量材料能表明乾隆年間宮廷玉器製造中的仿古做舊情況,例如故宮博物院收藏一件青白色玉所制玉尺,有綹裂,裂縫中滲入赭紅色,上端以人工染成紅赭色。其一面書「慮俿玉尺建初六年八月十五日造」,另一面分別以陰線刻「乾隆辛未」、「歲次丙申」。

  二、清宮檔案中有關玉器仿古做舊的記載

  清宮檔案中有一些製造仿古玉並進行做舊處理的記錄,這些記錄涉及到仿古玉的選材、樣式、燒色、製造等方面的情況。例如乾隆八年(1743年)造辦處檔案記,十一月初七日「太監胡世傑、張玉交白玉仙人、白玉馬俱燒漢玉,配雅座,……」初八日「太監胡世傑、張玉交考古圖一套。傳旨:將做來白玉馬照考古圖內顏色燒造。欽此。」乾隆十四年(1749年)二月二十八日「太監胡世傑交漢玉雞心玦一件、漢玉夔龍玦一件、漢玉臥蠶扇牌一件、漢白玉夔龍玦一件、漢玉節子扇器一件、漢玉蠶紋璧一件。傳旨:交南邊用日黃玉或舊玉各照原樣配做一件……。」 以上檔案記載能夠證明乾隆年間宮廷曾進行玉器的染色、做舊。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