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故鄉 ,我的故鄉(鄭友貴)

故鄉 ,我的故鄉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故鄉 ,我的故鄉》中國當代作家鄭友貴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故鄉 ,我的故鄉

「嘿,老表,好多年沒看到你嘍 !」

十分意外,兒時的夥伴「徐五」在縣城客車站蹬人力三輪車,迎候乘客時候看見過年回老家剛下客車的我,他滿臉興奮的樣子。

「徐五」說:「我沒得啥子招待你,來,你坐上車來,我拉你在縣城轉一圈,不然你怕都找不到路了。」

這就是那個和我同歲、兒時一起在水田裡赤條條摸魚打水戰、上樹摘果的「徐五」嗎?人,還是那樣精瘦。根本不管我妻兒就在我身後,他下車把我拉上他的三輪車:「我拉你看新縣城哈」。於是,妻女座另外的三輪車直接奔縣城我哥嫂家。我就恍若夢中一般坐在「徐五」蹬的「專車」上。他神奇地搖響他的車鈴——「走嘍」!

最高明的編劇和作家,都不會想到分別二十多年的兒時夥伴會這樣意外相見、會遇到這樣特殊的「招待」吧?

「徐五」一邊蹬車一邊說:「我也是快要過年了才從雲南回來的,還從雲南大山裡帶了個姑娘回來給我大哥的兒子作老婆!」他很是得意的神氣。因為在我故鄉的山村,不少男子就一輩子沒老婆。

「那你呢,娃娃多大了?」

「我嘛,一人吃飽全家不餓!」

原來「徐五」還是「光棍」一個,他滿不在乎的樣子:「反正我是這裡干幾天那裡干幾天,一人吃好,全家快活!」

“还是你几兄弟好,读书、当兵出去了,有个好‘饭碗’,我们是过一天算一天,我跟我那几个侄儿侄女说,还是要多读点书才得行哟”。

哦,我才想起,他只和我一起讀過兩年村里小學就退學,他媽是哮喘病不能幹活,四兄妹就靠他爸爸一人勞動,日子很清苦,「徐五」那時候就常在我家「混」飯吃。

我問:「蹬三輪一天能掙多少錢?

「蹬三輪的人太多了,一天就二、三十元錢!「又說:「過了年我還是要出去。」

他很自豪說着縣城的變化,老街老房全撤掉,一幢幢高樓挺立。這就是我兒時讀書的古縣城嗎?那些古樸精美的建築呢?短短十來年,那些幾百年才修建完善的老屋、廟宇,已不見了蹤影,只有長江邊有還有短短的一段古城牆還在。當地領導還在誇耀:「政府不花一分錢,城市舊貌換顏」。可是十來年的功夫,一座精美絕倫的古城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全國處處可見的樓房,當初要是在新區搞開發,把古城保留下來,發展旅遊文化業,那將會給子孫後代留下一筆用之不竭的財富呵!

在這嶄新的商店林立、人流如熾的新街,我努力尋找當年的一點點蹤跡,尋找我的少年時光。卻幾乎一無所獲,只有眼前的「徐五」還在,可在他對我的「誇讚」中,我沒有絲毫的「自我滿足」,更是心生愁悵:兒時一同玩耍、耍草「龍燈」、水塘中打「水戰」的「徐五」,爸媽早去逝,至今沒有自己的女人,孤身一人蹬三輪車為生,他貌似「快樂」後面又有多少的心酸呢?要是我沒讀書走出大山,今天又和「徐五」命運有啥區別呢?

每年春節,都是我們兄弟姐妹難得團圓的時候,除了遠在浙江打工的弟弟一家幾年沒回來,全家人難得的一聚。而且一家大小都要回到離縣城十多公里的鄉下老家去,祭拜我父母的墳和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墳。我是很想回到鄉下的,遠離了城市的喧鬧,看看父母墳可否完好。更重要的是一家大小近三十人相會一起,那份無話不說、親密無間的親情是什麼也換不來的。

好在鄉間的「通村公路」已修通到老家門口,儘管是黃泥土坯路,沒有水泥也沒有石子來鋪,畢竟比過去羊腸小道好走多了。一到祖屋後山,便聞到一陣陣清新撲鼻的氣息,方圓十多公里無一工廠,天空是藍的,水是清澈的,白鷺在田裡和鴨子一同自由覓食,形同一「家」。

「老表,回來了哈,看到你上了電視了喲」!

在山上幹活的快滿七十歲的「黃老表」認出了我。都說四川人是「一扯的老表」,附近老鄉好多都是互相叫「老表」,要認真理,各家之間都有直接或間接的親戚關係。我回過神來,那是市里開什麼電視電話會,我作為本部門代表參會,不過一個陪襯,可能在市電視台的鏡頭上「晃」 過一下,可是老鄉居然也發現了,有點引以自豪的意思。也許田間地頭幹活時會吹牛:「我們村當年那個放牛趕鴨的娃兒上電視了,還和市長坐一起呢!」

剛走過背靠後山竹林,回到屋前是一塊塊水田的老屋前的壩子裡,「表叔,我兒得了白血病,你幫我想個辦法喲!」 鄰里的葉言書就來了,其實他比我還大十多歲,但按輩份我是他「表叔」。他家住的茅屋破漏,已抵擋不住風雨。原來,他兒子「葉五」已結婚,還有一個要滿2歲的孫子。他兒子「葉五」也來了:臉色發白,走路都沒力氣。「葉五」在沿海的皮革廠和化工廠打過幾年工,得病只得回老家,錢也沒掙幾個。我能幫他們啥呢,不是高官不是款爺手中更無財權。

我想到發揮我所長:為《宜賓晚報》寫了一篇:「貧困村民身患白血病,渴盼好心人獻愛心」。在編輯陳代容修改幫助下刊出了,但在偏僻鄉下,讀者恐怕也難走進他家。於是我又給縣裡部門的朋友打電話,希望他給鎮裡的幹部聯繫,一定想法幫一下。鎮裡後來給了葉家幾百元困難補助。自然醫不起病,只能吃些止痛藥片,沒幾個月,「葉五」就「走」了,老婆丟下孩子遠走高飛了。這是後話。

[1]

作者簡介

鄭友貴:四川宜賓人,作品散見《中國文化報》、《文藝報》。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