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撒古流‧巴瓦瓦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撒古流.巴瓦瓦隆〔1960-〕屏東縣三地門鄉 大社村 達瓦蘭部落 排灣族人,自幼跟在爺爺身邊為部落服務,製作器物、雕刻及鑄鐵,繼承排灣族「藝匠」(pulima)的血脈。撒古流的名字在排灣族語裡面代表「箭頭」之意,意旨兩軍對峙時,起身衝出去的人,因此這個名字背負著族人的使命,目前撒古流是台灣原住民當代藝術指標性的藝術家。2017年獲得第20屆國家文藝獎美術類藝術家。

[1] [2]

水電工是藝術家

撒古流曾為了籌弟妹學費當過水電工,還曾做過公務員,但從未放棄藝術,最終還是回到創作,無論是繪畫、雕刻作品都展現排灣族深刻的生命思考與哲學。 在撒古流的身上可以看到兩種文化、兩種語言,以及兩種地理環境的影響與結合。他以多重、跨域的身分,包括:藝術家、教育者、翻譯者,以及書寫者,致力於兩個世界的互相調和與溝通。 巴瓦瓦隆家族中的「pulima」輩出,「pulima」在排灣語中是指「從手」,其意思就是「什麼都能做的人」,也意涵著具有創意、而且手藝精湛的人,藉此致力於實踐出「lalang」,也就是成就出裝飾物或美的事物。 回顧十八歲時的撒古流,在部落中擔任水電工,當年他騎著一臺摩托車在部落間穿梭,面對部落的現代化,撒古流看見的不是進步,而是「美」的消失。 他以水電工的身分在不同部落之間出入,發現能夠燒製陶壺的長輩越來越少,陶壺一個個被平地的商人買走,做法跟著消失,他用工作之便,探訪每個家中擁有陶壺的家庭,從樣式、圖紋、在各部落文化中的角色,一一記下,衍伸出的疑問再靠著探訪耆老解答。無法想像代表著家族傳統、歷史的陶壺從部落中消失,撒古流在水電工的工作之餘,試著重建陶壺的製作,甚至文化的保存。

他看陶製的書,他到台灣各製陶城鎮考察,分析從部落裡頭搜集的古老陶片,最終以南投找來的陶土原料、引進電窯取代柴燒,竟從文化探索一步步走向文化重建,當他帶著自己製作的陶壺再訪耆老時,讓耆老大吃一驚,也證明了他「多手」的天賦。[3]

以發揚族群文化為職志

面對原住民文化的流失與斷層,撒古流從1980年代起,便致力於成為排灣族的Pulima,懷抱著排灣族文化、美學的傳承與現代化使命,開始重製「祖靈的居所」,也就是排灣族的傳統古陶壺;到了1990年代,又製作傳統石板屋,以及提出「部落有教室」的主張,成為重建原住民傳統藝術的先鋒。 撒古流心目中的藝術,不只是個人的創作旅途,而是闡釋排灣族哲學體系道路前進的撒古流,透過傳統媒材中的陶、鐵與石板,以及圖紋的書寫和繪圖等,以自身獨具的方式,開創一條屬於族群與文化的實踐之路。[4]


七○年代,他開始找尋自身群族的歷史與記憶,長期投入原住民文化的傳承工作,深刻地從排灣文化的哲學觀中探索生活及藝術上的參照,並從題材廣泛的創作中發展出具主體性的原住民美學及語彙。

撒古流意識到,時代變遷下的文化衝突,需要一種抗衡的力量,因此,他長期以藝術家的身份參與社會運動與部落事務,並將其文化經驗的感知,轉化成創作形式多元,將濃厚的文化關懷透過無數珍貴的手稿、繪畫、雕塑、裝置及隨手筆記和出版品,呈現出多角的民族記事與美學視野[5]

颳起文化旋風

對撒古流來說,「造形」只是藝術創作的一部份,所以近幾年的作品,更強調觀念性的表達,他認為,要讓人感動,未必要侷限於雕刻,若說一句話就能讓人感動,也是一種藝術。其實,撒古流的談吐也真可稱得上是一位「格言家」,常語出幽默又饒富深意,雖自稱未接觸藝術理論,然而見解獨到又與當代藝術思潮不謀而合。當然,撒古流並非宣稱自己以說話行為當作藝術表現,而是勤跑各地演講,傳達他的理念、思想,因為他深刻的體認到,用雕刻刀雕出一件技藝精湛的作品並不難,但要使人們覺得拿起雕刻刀是一件有意義的事,卻不是那麼簡單,這也是為何他將自己放在思想啟蒙的位置上,希望能點燃更多火苗,釋放自己的熱情在藝術文化上。

撒古流多年來累積了不少文化運動的經驗,常能對問題提出深刻的觀察,也因為累積的名聲,使他悠遊在兩岸三地的政府與民間的活動中,然而撒古流並不單把自己擺在排灣族上、部落上,更以文化人的角度超脫在國族意識的論爭之外,與他創作相呼應的,即是一份不受限於媒材的無疆界思維。然而身懷使命感的人,是不容易感到自由的,在撒古流眼裡,彷彿有張歷史的藍本,裡面清楚的標示著他應在某個時刻上擔任什麼樣的角色,正因為撒古流總為自己擬定了現階段的任務,也使得他不能輕易容許自己離開應有的崗位。

撒古流泰半輩子都致力於原住民文化上,也因此栽培了許多優秀的藝文創作者,如古勒勒、希細勒、峨格、吾由、烏巴克、雷恩、達給……不管是直接教導或間接受到他的影響,今日在原鄉能看到形形色色的個人工作坊林立,撒古流可說功不可沒。[6]

【獎】是壓力與責任

如何把末梢之美釋放出來,他說,一直是祖靈引導著他,「現在得了這個獎,我只看到要扛起的壓力跟責任,別人會說你憑什麼⋯⋯我要拿出那個本事來,不然呢?」 [7]

簡經歷

1978年,成立「古流工作室」,從事木雕、石雕、陶藝、雕塑等作品,並對外開拓市場,提倡 部落手工藝產業的發展,並推動文化教育人才培訓。

.1979-1995年,長期在原住民部落做田野調查,熟悉族人生存命脈危機。於1988年開始 推動民族教育運動,喚醒族人重視母體文化教育,讓古老和年輕的智慧,在傳統與 現代的空間結合,以期許族人在適應現代社會的同時亦能使用自己傳統文化,於當 今的社會建立多元又具特色的文化。

.1979-1985年,將排灣族失傳的古陶壺重新復興建構,並完整建立傳統陶壺的製作方法與相關 資料。

.1984-1999年,「長期培訓陶藝、木雕、石雕之專業人才」古流工作室,屏東

.1988年,「台灣省第一屆山地山胞木雕人才種子培訓營」省山地文化園區,屏東

.1989年,「台灣省山地山胞石雕人才種子培訓營」 省山地文化園區 ,屏東

.1989年鼓吹「還我姓氏」運動,恢復原住民傳統姓氏

.1991年,推動「部落空間改造—石板文化復興運動」傳統排灣族建築理論與實作教學

.1993年,推動「部落有教室及精英回流」運動。部落是文化教室、老人是一本書、 精英是推動文化紮根者概念之思想運動。

.1993-1996年,推動「信仰本土化」運動。將傳統圖騰文化與西方信仰結合。

.1995年,「石板文化營:石板屋模型製作教學」三地門鄉,屏東

.1996年,「古流工作室與7-11便利商店合辦 — 全國中小學石板文化營」原住民文化園 區,屏東

.1996-2003年,「第一屆鋼雕人才培訓」三地門鄉,屏東

.1997-1998年,由原住民文化園區及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策劃,展出部落有教室特展,並出 版「部落有教室」特刊,推廣落實原住民文化教育。

.1998年,「鄉木雕人才培訓營」三地門鄉,屏東

.1998年,推動「校園我的家」運動,策劃部落與在地學校,舉辦一系列地方文化特 色營造活動

.2001年,推動「校園之民族文化教室:石板屋營造」運動,淡江中學,台北淡水

.2003年,「校園藝術夢—參與式藝術策展」高雄市政府教育局,明正國小,高雄

.2006-2008年,推動「司馬庫斯泰雅族部落教室規畫與實作」,新竹縣尖石鄉

.2014年,「部落行旅彩繪機-婚慶機」中華航空,桃園國際機場

個展 .1980年,「古陶壺展」達瓦蘭部落小學,屏東

.1981年,「古陶壺展」德文部落小學,屏東

.1983年,「山地陶藝展」中山公園,屏東

.1984年,「山地藝品展」排灣族第ㄧ屆聯合豐年祭現場,屏東

.1985年,「達瓦蘭部落陶藝展」三地門民眾服務站,屏東

.1985年,「部落陶藝文物展」三地門國小,屏東

.1986年,「排灣群像面具展」—複合媒材,東海大學,台中

.1987年,「排灣族陶藝飾品展」輔仁大學,台北

.1988年,「山地傳統木雕與陶藝展」三地門鄉聯合豐年祭現場,屏東

.1989年,「部落影像與陶藝展」 三地門鄉聯合豐年祭現場 ,屏東

.1990年,「撒古流陶藝展」台灣省山地文化園區,屏東

.1991年,「陶藝季」潮州圖書館,屏東

.1992年,「排灣族木雕、石雕、陶藝展」新光三越百貨,台北

.1994年,「部落影像個展」三地門鄉大社國小,屏東

.1996年,「部落陶藝文物展」達瓦蘭部落小學,屏東

.2002年,「時間的夢幻之旅—達瓦蘭部落影像展」 達瓦蘭部落小學 ,屏東

.2003年,「雕塑與繪畫展」聖地牙哥,美國

.2004年,「換裝時代」插畫展,奇蹟咖啡館,台北淡水

.2007年,「祖靈居所」新書發表與展演,原住民文化園區,屏東­

.2008年,「祖靈居所」,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台中

.2014年,「才昨天」行政院新莊聯合辦公大樓1樓展示廳,台北

.2014年,「末梢枝葉」政治大學藝文中心,台北

.2015年,「末梢枝葉」文化中心,屏東

.2015年,「邊界敘譜–光的記憶」美術館,高雄

聯展 .1990年,「台灣省文藝博覽會」—山地山胞傳統工藝:撒古流陶塑展,文化中心,高雄

.1993年,「台北國際傳統工藝大展」—撒古流山地陶藝展,文建會主辦,台北外貿; 並由郵政總局發行排彎族陶壺工藝郵票

.1995年,「原真之美:全國原住民族文化藝術聯展」—雕塑與繪畫,三地門,屏東 .1997年,「戶外裝置:文化的梁」 鋼雕,布農部落,台東

.1999年,「加拿大與台灣原住民藝術家作品展」—油畫展,國立歷史博物館,台北

.2000年,「來去監獄面會—跨世紀空間藝術展」—囚酒.行為藝術展,宜蘭監獄

.2000年,「日昇之屋:青銅雕塑展」,原住民嘉年華會,台東

.2001年,「照片會說話:三個鏡頭下的台灣原住民」—攝影展,史前文化博物館,台東

.2002年,「微弱的力與美:當代台灣原住民創作文化展」—擺盪.戶外裝置,史前文 化博物館,台東

.2002年,「良原美藝:全國原住民工藝聯展」—陶藝.雕塑.油畫展,三地門鄉,屏東

.2003年,「夏木雕情:原住民雕塑藝術聯展」—雕塑.油畫展,永康社教中心,台南

.2004年,「山靈印記:原住民藝術聯展」—雕塑展,牡丹水庫,屏東

.2004年,「會說故事的手:原住民藝術聯展」—插畫展,原住民文化園區,屏東

.2004年,「祖靈的解離與重聚原住民藝術家聯展」— 建築手稿展,原民會,高雄市

.2005年,「平行輸入:前駭客藝術」— 會說話的箱子 ,行為藝術展,當代藝術館,台北

.2008年,「花樣:屏東藝術地圖」插畫展,屏東

.2009年,「蒲伏靈境:《山海子民的追尋之路》南島當代藝術」,無形的三個帝國,高雄市立 美術館,高雄

.2010年,「穿越南國—屏東地區美術發展探索」美術館,屏東

.2012年,「第一屆pulima藝術節 - 無從落地的雨水」松山文創區,台北

駐村 .1997年,「布農部落」,台東

.2001年,「北干–芹壁社區」,馬祖

.2001年,「鷹歌陶瓷博物館」,台北

.2004~2005年,「尖石鄉–司馬庫斯部落」,新竹

.2009~2010年,「南島藝術工坊-鹿一家」美術館,高雄

.2012年,「台灣原住民當代藝術海外展- 跨藩籬」棲包屋文化中心,法屬新喀里多尼亞

著作

.1996年,「衛生安全」漫畫手冊,台灣世界展望會

.1990年,「山地陶」台南社教館

.1993年,「排灣族的裝置藝術」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1997年,「部落有教室」順益原住民博物館,台北

.2000年,「從一個部落到一個部落」兒童繪本,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屏東

.2004年,「撒卜威(火)的傳說」,手扎本,屏東縣政府

.2005年,「山林物語」,手扎本,屏東縣政府

.2013年,「祖靈居所再版」一書,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 ,屏東

影像 .1984年,公共電視「青山春曉」–古壺之美、木雕之美、大武春秋

.1985年,公共電視「山地快樂兒童」–小勇士、鞦韆之歌

.1994年,紀錄片「排灣人撒古流」—李道明教授導演,入選1994香港國際電影節、入選

1995新加坡國際電影節、 入選第14屆民族誌電影展(巴黎)、入選1996瑪格麗特‧米德電 影展(紐約)、 入選文建會「破浪而出:九O年代台灣紀錄片」美國巡迴展

.1995-1998年,紀錄片「末代頭目:16厘米」— 與李道明教授共同導演,多面向藝術工作室 有限公司出品,獲2000年第24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入選

.1997年,動畫「小陶壺森林奇遇記」—原畫創作,台灣原住民文化園區出品。獲新聞局錄影 節目製作業金鹿獎兒童節目優等獎,首部台灣原住民卡通

獲獎 · 1991年,台灣省山胞傑出專業人才獎

· 1991年,山胞十大傑出青年獎

· 1995年,中華民國跨越21世紀青年百傑獎

· 1995年,三地門鄉文化有功人才獎

· 1998年,民族技藝終生成就獎

· 1998年,民俗技藝特別貢獻

· 2011年,生命永續獎

· 2012年,悅人獎

· 2014年,第38屆 金鼎獎–祖靈的居所

· 2015年,台灣文化獎

· 2017年,國家文藝獎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