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我的老師我的哥(王文軒)

我的老師我的哥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我的老師我的哥》中國當代作家王文軒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我的老師我的哥

又是一年春季到。室外,天空剛泛魚肚白,鳥兒在枝頭「嘰嘰喳喳」叫個不停,把我從夢中驚醒。我披衣下床,站在書櫃前隨意翻動沉封多年的各類雜書,突然,一本泛黃的書本,映入眼帘,書名:《安徒生童話》,翻開扉頁,幾行鋼筆字格外醒目:「在書中吸取營養,充實自己。」落款:柏楊。

頓時,柏楊老師的音容笑貌在腦海中浮現,我鼓起勇氣,想寫一寫柏楊老師對我的恩情,但內心十分矛盾,一些碎片化的記憶,難以形成文字,惟恐沒有華麗詞藻去渲染、包裝,太通俗化,沒有味道,更重要的是對不起文學功底深厚的柏楊老師。 我向表姐請教,讓她給我提供一些素材,她對我說:「他一生沒有多大成就,不值得提及。過去的那些日子,酸甜苦辣、五味雜陳,回想過去,都是傷心事。」

柏楊老師是我表姐夫,也是我高中語文老師。幾年前,因病離開人世。告別儀式上,來了許多同事、好友,還有他曾經教過的學生。追思會上,一名學生聲淚俱下:柏楊老師,您聽見我的聲音嗎?您的恩情,終生難忘,當我飢餓難耐時,您把一碗米飯和紅燒肉倒在我的碗中;您見我頭痛發燒,將我送入醫院;您知道我家境貧寒,買來輔導資料放到我課桌上;您把能教的知識,毫不吝嗇的灌輸給我們。

柏楊老師的人格魅力,植根於許多學生心中,並深深鐫刻在骨子裡。

在我印象中,他威嚴中滲透真實,我很懼他。他性格爽直,喜歡各種體育運動,擅長京胡三弦等樂器。語文課講的極好,對文言文的歷史背景,作者抒發的情感,敘述透徹,極好理解。尤其對屈原的《離騷》,倒背如流,對作品的理解,非常鮮明。我跟柏楊老師交往,談論最多的是文學創作,我每寫一篇文章,第一位讀者是他,而且,對文章構思、引經據典、標點符號,加以斧正。他說:「文章的可讀性,在於靈魂,讓讀者從文章中得到啟示。」踏入文學之門,柏楊老師堪稱恩師,今生結識柏楊老師,註定是緣份。

他是武漢人,華師大畢業,七十年代初,下放到秭歸邊緣高山任教。他的出現,讓農村娃嗅到了山外的氣息。一副眼鏡鑲嵌在標準的國字臉上,正宗漢腔吐露出別一樣的韻味,敦厚的身材凸顯莊重,滿頭黃髮,擱到今日,不足為奇,那年月,他就是「外星人」,有人說:「黃頭髮,惹不得。」有人說:「假洋鬼子。」有人說:「造反派,下放農村,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面對一切冷言惡語,他不屑一顧,一笑了之。他很快適應了當地方言,經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格雜伙兒的,你莫掰(騙)我喲!」從他身上,我得到不少東西,用糖果兒收買我,讓我給表姐傳遞情報,他已被表姐美若天仙的容貌迷倒。他讓我知道武漢,有長江大橋、黃鶴樓、古琴台、東湖,他教我讀屈原的《離騷》、《橘頌》,他教我做一名對社會有用之人。

就是這麼一個「另類人」,在一個窮鄉辟壤的鄉村,鬧出了許多笑話。一碗玉米面飯,在他嘴裡,不管咀嚼多少次,怎麼也咽不下去,別人認為「面飯懶豆腐,吃的胖嘟嘟」,讓吃慣米麵的城裡人,是一種心靈上的折磨。同校老師見他吃不好,勻一些大米,開小灶,讓他偶爾吃上一頓米飯,換一下腸胃。

學校經常下村勤工儉學,柏楊老師還得請教當地的老師和同學,掰玉米、扯黃豆、挖紅苕、收洋芋,他都得學,別人背一筐玉米健步如飛,行雲流水。柏楊老師不一樣,百斤玉米壓肩,左右搖晃,步履艱難,東倒西歪;別人歇息將打杵放在背簍底坐,他把打杵放在屁股上;背農家糞,牲畜的屎尿從籮筐里滲透到他背上和褲子上,十足的「臭老九」。他在軍墾農場勞動鍛煉過,在洪湖堤壩上挑過泥巴,肩膀上磨出兩個大肉包,沒叫過苦。由挑改背,是他人生的重大突破,一個城裡人,轉身鄉下,需要多大勇氣和毅力,他暗自落淚,又無可奈何,只有面對殘酷的現實,才能改變一切。

有一次,高中師生到煤礦背煤,我裝了一背簍,走到一半山路,力單體弱,黑汗直冒,柏楊老師見狀,讓我們放下背簍,原地休息。柏楊老師對十多個學生的背簍逐一檢查,發現有幾個背簍很輕,他隨手翻開查看,背簍底部用大塊煤撐着,表面看,滿滿的。柏楊老師虎着臉,訓斥到:「年紀輕輕,投機耍滑。」之後,他將我背簍的煤分了一半給了那幾個同學,權當懲罰了事。

恢復高考的那些年月,他所在的學校,飛出了許多金鳳凰,一所偏遠的普通高中,連續兩年,中專、大專錄取五十多人,轟動全縣。後來,柏楊老師和他的五個教友,被縣一中挖走了。

進城後,環境大為改善,住樓房,吃米飯,天晴無灰,下雨無泥,這些並沒有讓柏楊老師懈怠,而是更加努力執鞭教人。縣一中,全縣最高學府,每年輸送的人才,源源不斷,北大、清華不乏其人。

柏楊老師的才華,還有多年的教研成果,得到組織的認可,破格委任為縣教委副主任,分管全縣教學工作。他變得更加繁忙,全縣所有鄉鎮、村各類學校,他都得去,教師、學生、家長、官員,都喜歡他講話,聲音宏亮,條理清淅,富有哲理,不拖泥帶水。 在繁忙的事務中,他像陀螺一樣連軸轉,關心了千家萬戶的孩子,忘記疼愛自家女兒,更關心不了父母,父母想他時,不遠千里趕往他工作的地方,見自家兒子工作、生活環境十分艱苦,多次勸說,返城另擇職業,都被他拒絕了。

他與大山結下了情誼,屈原文化在他心中打下烙印,求索精神,始終鞭策他、激勵他,是一種永無休止的原動力。 柏楊老師性格倔犟,原則性強,官場的套路,他始終捉摸不透,他心中清楚,天生不是當官的料,惟有三尺講台,才是施展才華的舞台。他向組織提出辭職,重新執鞭教壇,他深知,教書育人才是本份,學生成才是最大榮光。職業教育的興起,培養實用技能人才,是教育發展方向,他選擇了職教,一干就是十幾年,即或退休後,他仍然受聘於教育崗位多年。 做好老師,要有理想信念。陶行知先生說,教師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學生是「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老師肩負着培養下一代的重要責任。正確理想信念是教書育人、播種未來的指路明燈。唐代韓愈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傳道」是第一位的。一個老師,如果只知道「授業」「解惑」而不「傳道」,不能說是完全稱職的老師。柏楊老師既精於「授業」「解惑」,更視「傳道」為責任和使命,他在三尺講台上耕耘四十多年,熱愛講台,熱愛學生是他的特點。

桃李滿天下,他的學生遍布全國各地,有許多成為國家有用之材,有時同學聚會,他受邀參加,同學們點餐,少不了土豆紅苕、玉米面、蒿子飯,他們知道柏楊老師不喜歡這些,這些場面,就是憶苦思甜,難忘過去往事。 柏楊老師至今不明白,我是他班上最笨的學生。那個年月,高考錄取分數最低控制線二百分,我只考了一百八十分,與高等學府無緣。我的強項在文科,理科是我最頭疼的事。高中畢業後,我只有回家當農民。他不斷鼓勵我,多讀書,積累知識,才是出路。他給我報了成人自修大學,請專業老師輔導,讓我取得專科學歷,參加正式工作後,我完成了武漢大學社會管理專業函授,中央黨校黨政管理專業函授,這些,為我以後的快速成長,打下了基礎。柏楊老師經常戲謔我:先天不足,後天有餘。

天有不測風雲,再強健的體魄,抵擋不了疾病的侵擾。他病了,病倒在講台上,甚至一病不起,稍作治療,有所好轉,他知道,剩下的時間不會很多,他回到武漢,與表姐陪着九十高齡的媽媽,到寧波尋根問祖,他內心十分愧疚,他是長子,孝道未盡,陪媽媽的時間太少了,他忘不了,春節回家,媽媽親手做的粉蒸肉,他連吃十二片,弟弟妹妹傻眼了,他們相視「哈哈」大笑。

病床上,他經常接到學生打來的問候電話,精神為之一振,宏亮的聲音,激勵的話語,仿佛重回講台;遠在中央音樂學院的學生到醫院探望,昏迷中的他,聽到學生的叫聲,立刻,清醒如初。他捨不得離開學生,家人,他還要重拾教鞭,教書育人。表姐找來曾經的報刊,誦讀登載的「名師檔案」,他是全市最受歡迎的老師,一大摞榮譽證書記載他畢生成果,他撰寫的《語文教學,審美與情感》、《從審美看環境描寫》、《荷塘月色中的「酣眠」、「小睡」的朦朧美》等多篇論文,獲國家大獎,他被授予全省骨幹教師,全市首批學科帶頭人。他不僅培育了大批學生,而且帶出了一批名師。

一個人的潛能是無限的,只要不斷挖掘,總能得到釋放。假如,柏楊老師沒有一顆熱愛教育、熱愛學生的心,不會有那麼多人愛戴;假如,柏楊老師不在後面拿鞭子抽我,我只是一頭默默低頭拉犁的黃牛,甚至,就是秋風中飄落的那片樹葉。

我慶幸,今生遇到柏楊老師,他是我人生路上的風向標、引路人。柏楊老師對我的影響,在我心靈深處,揮之不去,我將永遠珍藏這份情感,直到永遠。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這是柏楊老師人生的真實寫照。[1]

作者簡介

王文軒,男,湖北省秭歸縣工商聯幹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