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惜福鎮街道地處於青島市城陽區東部,中心位於東經120°0′36″,北緯36°0′12″。東靠嶗山區王哥莊街道,西鄰城陽街道,南同夏莊街道相連,北與即墨市龍山、環秀街道接壤,東西最大橫距11.6公里,南北最大縱距7.4公里,總面積53.9平方公里。轄32個社區(2016年),總人口4.6萬人(2014年)。

2014年,惜福鎮街道生產總值49.5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92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18.5%,固定資產投資54.5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23%,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6865元、同比2013年增長14%。

2020年7月,獲得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鄉鎮榮譽稱號。[1]

目錄

歷史沿革

夏、商、西周(約公元前21世紀~前771年),為萊夷地,屬青州。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5年),初為介國、夷國、萊國等諸侯國屬地,中期歸齊國。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前221年),屬齊國隸即墨。

秦朝(公元前221~前206年),屬膠東郡不其縣。西漢(公元前206~公元25年)初期,仍屬膠東郡不其縣。東漢(25~220年)初期,仍屬琅琊郡不其縣。建武十三年(37年),改屬東萊郡管轄不其縣。三國(220~265年)時期,屬魏國青州東萊郡不其縣。西晉(265~317年)時期,屬青州長廣郡不其縣。南北朝北魏(386~534年)時期,改隸光州長廣郡不其縣。北齊(550~577年),廢除不其縣,劃並於長廣郡長廣縣。

隋朝(581~618年),重置不其縣,不久又將其併入新設的即墨縣。唐朝(618~907年),屬河南道萊州即墨縣。北宋(960~1127年),為京東東路萊州東萊郡即墨縣。金朝(1115~1234年),屬山東東路萊州定海軍(東萊郡)即墨縣。

元朝(1206~1368年),先後屬山東東西道益都路即墨縣、般陽路萊州府即墨縣。明朝(1368~1644年),屬山東省,初隸青州府即墨縣。洪武九年(1376年),改屬萊州府膠州即墨縣。清初,屬山東省登萊青道萊州府膠州即墨縣;乾隆年間(1736~1795年),直隸萊州府即墨縣;光緒三十年(1940年),膠州改直隸州,屬膠州即墨縣。

民國二年(1913年),廢府設道,屬山東省膠東道即墨縣。民國十六年(1927年),道制廢除,即墨縣直屬省轄,屬山東省即墨縣。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屬青島市和即墨縣。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6月1日,屬日偽政權青島特別市和即墨鄉政處;民國三十九年(1940年)2月15日,偽即墨鄉政處改稱偽屬即墨區辦事處。民國四十二年(1943年),屬抗日民主政府區劃的膠東區中海專區即東縣。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政權仍沿戰前區劃。民國四十八年(1949年)5月30日,惜福鎮全境解放,分屬膠東區南海專區嶗山行政辦事處和即東縣。

1949年10月1日後,惜福鎮境域仍屬南海專區嶗山行政辦事處和即東縣。1950年5月1日,撤銷南海專區嶗山行政辦事處,改屬膠州專區嶗山行政辦事處。1951年4月1日,改屬青島市嶗山行政辦事處。1953年6月,改屬青島市嶗山郊區。1961年10月5日,嶗山撤區置縣,其隸屬不變。1988年11月,嶗山撤縣改區,仍歸其轄治。1994年4月23日,青島市行政區劃調整,隸屬新置城陽區。[2]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明代,即墨縣設立7個鄉、82個社。清代,即墨縣設7個鄉、81個社。惜福鎮域內分屬仁化鄉鐵旗社、訓虎社、聚仙社,其中鐵旗社轄東鐵騎後、西鐵騎後、院後、棉花、書院、演禮、東葛家夼、西葛家夼、前荊溝、後荊溝、后庄、河窪、霞溝、吳家、松園、後寨、北寨、歇佛寺(溝東崖)18個村;訓虎社轄歇佛寺(溝西崖)、王家村、李家村、辛家村、邵家村、荊溝、牟家村、小莊8個村;聚仙社轄紙房、黃家營、埠上、風口子、宮家村、草庵、上拖埠、下拖埠8個村。清末(1840~1912年),松園更名為松樹莊。

民國初年(1912年),荊溝村改稱杜家村。是年,改鄉社制為區鄉制,域內屬即墨縣仁化區鐵騎、訓虎、聚仙鄉。民國十六年(1927年),即墨縣將仁化區所轄的鐵騎、訓虎、聚仙鄉合併為訓東、舞旗鄉,轄東鐵騎後、西鐵騎後、院後、棉花、書院、演禮、東葛家夼、西葛家夼、前荊溝、後荊溝、后庄、河窪、霞溝、吳家村、松樹莊、後寨、北寨、歇佛寺、王家村、李家村、辛家村、牟家村、小莊、紙房、黃家營、埠上、風口子、宮家村、草庵、上拖埠、下拖埠34個村莊。民國十八年(1929年),即墨縣設將12個區調整組合,按序數改劃為10個區、57鄉鎮,訓東、舞旗鄉改屬即墨縣第四區,所轄村莊不變。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草庵更名為超然。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歇佛寺更名為惜福鎮,前荊溝、後荊溝更名為前金溝、後金溝,風口子更名為青峰,河窪更名為河灣。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吳家更名為吳賈;7月1日,青島市郊區擴大,即墨縣第四區的惜福鎮、王家村、李家村、辛家村、杜家村、邵家村、黃家營、埠上、宮家村、青峰、超然、霞溝、棉花、演禮、後寨、吳賈、院後、前金溝、後金溝、后庄、松樹莊、上拖埠、下拖埠、河灣24個村劃入青島市夏莊區,東葛家夼、西葛家夼、書院3個村劃入青島市嶗東區,紙房、牟家村、東鐵騎後、西鐵騎後、北寨、小莊6個村仍屬即墨縣第四區。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李家村、辛家村合併為李辛村,杜家村、邵家村合併為杜邵村。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域內劃為抗日民主政府領導的即東縣井山區。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埠上改稱傅家埠。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5月,後寨改稱南寨。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5月,惜福鎮全境解放,地域大部屬嶗山行政辦事處夏莊、嶗東區;8月,中共嶗山工委決定將夏莊、嶗東、嶗西3個行政區域改劃為8個行政區,以序數命名,惜福鎮地域為第三區,紙房、牟家村、北寨、小莊4個村,由即東縣井山區劃入第三區,南寨、北寨合併為南寨村。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上拖埠、下拖埠合併為科埠村,西葛家夼更稱西葛家村。

1955年12月,葛家鄉由嶗東區劃入惜福鎮區,建新、曹村鄉劃入夏莊區,全區轄惜福鎮、李辛、杜邵、傅家埠、科埠、金村、院鐵、棉花、葛家9個鄉。東葛家夼更名為東葛家村。

1957年4月,撤區並鄉,撤銷惜福鎮區,由惜福鎮、杜邵、李辛3個鄉合併成立惜福鎮鄉,傅家埠、科埠2個鄉合併成立傅家埠鄉,金村、院鐵2個鄉合併成立金院鄉,葛家、棉花2個鄉合併成立書院鄉。1958年9月5日,惜福鎮、傅家埠、金院、書院4個鄉合併成立衛星人民公社,轄9個生產管理區、56個生產隊。

1959年1月,人民公社以駐地冠名,衛星人民公社更名為惜福鎮人民公社。

1961年1月,南寨、松樹莊、吳賈從惜福鎮生產大隊析出自建生產大隊,東荊、紙房、黃家營、王家村從杜邵生產大隊析出自建生產大隊,撤銷金村生產大隊,前金溝、後金溝、后庄、河灣自建生產大隊。至此,惜福鎮公社共轄31個生產大隊、208個生產小隊。1966年12月7日,惜福鎮公社更名為紅星人民公社。1974年9月,恢復惜福鎮人民公社原名。

1984年4月4日,農村進行體制改革,撤銷惜福鎮公社設立惜福鎮,31個生產大隊改為31個行政村,225個生產隊隨着家庭聯產承包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實行而自行解體;6月,杜邵村更名為西荊村。2001年6月13日,為適應青島市郊區農村城市化的需要,惜福鎮撤鎮設街道。2004年,除牟家、紙房村外,所有行政村均改為農村社區。截止2005年12月,惜福鎮街道轄惜福鎮、楊家村、李辛、小莊、西荊、東荊、黃家營、傅家埠、青峰、宮家村、超然、科埠、前金溝、後金溝、后庄、霞溝、河灣、院後、演禮、西鐵騎後、東鐵騎後、西葛家、東葛家、書院、棉花、吳賈村、松樹莊、南寨、王家村29個社區和牟家、紙房兩個行政村。2007年4月30日,牟家、紙房2個行政村也改為農村社區。[3]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惜福鎮街道位於青島市城陽區東部,地處東經120°0′36″,北緯36°0′12″。東靠嶗山區王哥莊街道,西鄰城陽街道,南銜夏莊街道,北與即墨市環秀、龍山街道接壤,東西最大橫距11.6公里、南北最大縱距7.4公里,總面積53.9平方公里。

地質

惜福鎮地處膠東半島東南部,屬膠東低山丘陵的一部分。前震旦紀呂梁運動時期,劇烈的地質構造運動,形成由變質岩構成的復背褶皺。此後,地層褶皺覆蓋層不甚發育,受斷裂影響而形成單斜構造或舒緩的波狀褶曲。在距今約0.8~1.29億年的燕山運動後期,相繼有熔岩噴發和花崗岩的廣泛侵入,緩慢冷卻上升,逐步構成現今的地質輪廓。

惜福鎮地域屬華北地台魯東地盾的一部分。由於地殼上升剝蝕,境內缺失古生界地層,主要分布的地層是中生界青山組和王氏組。以前金溝-夏莊-大棗園東北、西南為界線,其東為嶗山花崗岩的侵入體,其西為火山噴發岩產物,凝灰岩、安山岩等大都被第四紀地層覆蓋。第四紀地層分布廣泛,自東部山區向中西部丘陵平原逐漸加厚,1~2米厚的殘積層分布最廣,墨水河源頭葛家河、白沙河支流上中游惜福鎮河、傅家埠河一帶分布稍厚,約8~30米,多由砂土、砂質粘土、砂礫、卵石組成。

惜福鎮境域東部地質構造屬斷塊隆起,中生代構造線大致以北北東及北東南走向大斷裂特別發育,其次為北西向,一般以壓扭性斷裂為主。華夏系構造壓扭性斷裂多發育在東部山區,控制了嶗山花崗岩及岩脈的分布,多次性活動規模較大,一般為北東走向,主要有前金溝-夏莊-大棗園斷裂。新華夏系構造發育在東部、南部和西部,多為北東向,局部為北西向。東西向構造分布在嶗山西北部及北部,走向近東西,多呈陡形或負地形,主要有鐵騎山-土寨斷裂,後金溝-樓金石斷裂等。由於構造的多次性活動,使周圍岩石節理裂隙比較發育,新構造運動不強烈,一直處於地殼緩慢上升剝蝕夷平的過程中,形成新構造運動相對穩定的剝蝕型平原。整體地域在膠遼地盾之上,具有很大的穩定性。

地形地貌

惜福鎮街道域內地形以低山、丘陵為主,東部群山,由花崗岩侵入形成三標山山脈,中部為低山丘陵區,葛家河、傅家埠河、惜福鎮河上中游形成小沖積平原,最高海拔683米,地勢東高西低,自東向西傾斜。

惜福鎮街道域內有山區、丘陵、平原3個不同地貌類型,分為裸岩石礫地、荒坡嶺地、陡坡梯田地、緩坡梯田地、沿河平地5個不同地貌單元。

氣候

惜福鎮街道屬北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受海洋季風和海潮的影響,空氣濕潤,溫度適中,雨水豐富,四季變化及季風進退較為明顯,四季分明,夏季及早秋時有颱風影響,晚秋至春,雖有西北寒流入侵但較少。春季多為南風或東南風,氣溫回升緩慢,時有大風、大霧天出現,多春旱;夏季空氣濕潤,氣溫高而不燥,降雨較集中,災害性天氣較多;秋季天高氣爽,氣溫下降緩慢,雨量減少,常受旱澇威脅;冬季雨雪稀少,易乾旱,氣溫下降遲緩,多西北風,無嚴寒。氣候總的表現為春寒、夏涼、秋溫、冬暖,具有晝夜溫差小、無霜期長和濕度大等海洋性氣候特點。

水文

境域有葛家河、惜福鎮南河、北河,傅家埠南河、北河5條河流,長26公里,流域面積70平方公里,均發源於東部山區。由於落差較大,易暴漲暴落,其特點是源短、流急,屬季節性河流。

自然災害

惜福鎮地域屬暖溫型半濕潤性氣候,歷史上特大自然災害時有發生。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至2005年的474年間,危及域內較嚴重的自然災害110多次,平均三年半就有一次災荒年。在發生自然災害的年份中,大旱年份占25%,澇災年份占24.6%,蟲災年份占13%,風雹年份占6.3%。[4]

自然資源

水資源

地域水資源主要來源於大氣降水,其儲蓄量及豐枯變化直接受大氣降水影響,由於降水量年際變化較大,降水不均勻,使水資源呈豐枯或連豐、連枯交替狀況。20世紀七八十年代後,枯水年份居多,降水量多集中在每年七八月汛期,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1945.21萬立方米,按2005年全街道總人口計算,人均占有水資源461.33立方米。

地表水

1956~2000年,境域河流徑流量6876.6萬立方米,年徑流深487.7毫米。河流徑流主要由降水補給,由於降水不均勻,年徑流也不均勻。豐水期6~9月徑流量約占全年的80%,枯水期10~5月徑流量僅占全年的20%。1957~2000年,域內共建水庫6座,其中書院中型水庫1座,庫容1349萬立方米,軍援、金村、東鐵、金垛溝、岔河小(二)型水庫5座,有塘壩46座,庫容79.1萬立方米,這些水庫、塘壩總蓄水1552.7萬立方米。

地下水

地下水域內多年平均地下水資源392.53萬立方米,其中山丘區地下水資源211.54萬立方米,平原區地下水資源147.41萬立方米,其它地下水資源33.58萬立方米,地下水位的變化受地下水的開採影響。改革開放後,隨着工農業生產的迅速發展,人口的急劇增長,對水資源的需求越來越大。由於過度開採,地下水位下降,導致農田灌溉靠打井取水。至2005年,全街道有機電井186眼,全年開採地下水287.18萬立方米,占地下水資源的73.16%。

植物資源

野生植物有狗尾草、蘆葦、茅草、香草、牛鞭草、雞眼草(掐不齊)、芨芨草、鹼草、爬蔓青、野麥子、稗子、水穇、麥蒿、艾蒿、苦菜、苣蕒菜、苜蓿、扁朱芽、薺菜、灰菜、地膚子(掃帚菜)、豬毛菜(刺蓬)、膚子苗、蒲草、水紅等。

植物藥材地膚子、馬齒莧、酸棗、柴胡、野菊花、雞冠花、金銀花、薺菜、蒲公英、沙參、車前子、栝蔞、兔絲子、半夏、蒼耳、槐米、蓖麻、蒺藜、防風、香艾、蘆葦根、無花果、枸杞、茅草根、香草、節骨草、臭蒲、花椒、蒜草、爬山虎、海帶、芭蔞棵、老鼠布袋、桔梗、野茶、小葉石葦、元胡、細辛、玉竹、茵陳、遠志、黃芪、益母草等。

動物資源

野生動物

獸類狼、黃鼠狼、獾、狐狸、刺蝟、野兔、狸、貂、老鼠等。

鳥類麻雀、喜鵲、燕子、鴻雁、灰鶴、鵪鶉、蒼鷹、布穀鳥、斑鳩、貓頭鷹、鴿子、野雞、雀、杜鵑、啄木鳥、百靈鳥、翠鳥、烏鴉、魚鷹、蒼鷺、水鴨等。

兩棲類青蛙、蛤蟆。

昆蟲類蠶、蜜蜂、蠍子、土元(土鱉)、蚯蚓、螞蟻、蝴蝶、蜻蜓、蟑螂、螳螂、蟋蟀、野蜂、蝗蟲(螞蚱)、螻蛄、蟑、蒼蠅、蚊子、蜘蛛、地老虎、飛蛾、天牛、蚜蟲、瓢蟲、豆蟲、地瓜虎等。

爬蟲類蛇、蜥蜴(馬蛇子)、壁虎、蝸牛、蜈蚣、鱉等。

動物藥材獾油、蠐螬、蛇、蜈蚣、蟾酥、蝸牛、土元、壁虎、蠍子、蟋蟀、蟬蛻、刺蝟皮、蜥蜴、地龍(蚯蚓)、蜂房、雞內金、蛤粉、蜂巢、蜂蜜、蜂膠、斑蝥等。

淡水生物

魚類鯽魚、黃鱔、鰱魚、草魚、鯉魚、鲶魚、黑魚、泥鰍等。

蝦蟹類青蝦、草蝦、中華絨螯蟹、河蟹等。

貝類河蚌、河螺等。

人口民族

人口

1958年,惜福鎮公社有4866戶、25409人,人口比1949年增長84.6%。1960~1961年因生活困難,人口增長減緩。1962年後,人口增長加快。1971年,全社人口達到32760人,比1958年增長28.9%。1972年後,實行計劃生育,人口增長得到控制。1978年9月後,計劃生育被確定為基本國策,全鎮有計劃控制人口增長。1980年,全社人口自然增長率6.37‰,1985年降到3.25‰,1991年降到1.83‰。90年代,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口增多。1995~2005年,人口由38133人增加到42165人,增加4032人。在2005年的總人口中,男性20789人、女性21376人,其中非農業人口5768人,占總人口的13.7%,比建國之初增加近10倍。

截至2014年,惜福鎮街道總人口4.6萬人。

民族

截至2000年,惜福鎮街道除漢族以外有蒙古族、回族、朝鮮族、滿族、藏族、維吾爾族、彝族、布依族、達斡爾族。

經濟

綜述

2014年,惜福鎮街道生產總值49.5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92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18.5%,固定資產投資54.5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23%,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6865元、同比2013年增長14%。

農業

進入21世紀,雖然惜福鎮街道在三產結構調整中,二三產業比重增大,土地面積繼續減少,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越來越小。

1996年,全鎮糧食總產量達3620噸,平均畝產332公斤,畝產創歷史最高水平。2000年,全鎮有經濟林2180畝,果品產量達到6620噸,肉蛋奶產量8000噸,蔬菜產量3.2萬噸。2005年,全街道農業收入仍完成28.52億元。

工業

2014年,全年新批准過億元、過千萬美元內外資大項目10個,實際利用內資完成18億元,到賬外資完成1.1億美元,外貿進出口總量完成6.7億美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63億元。

服務業

2010年,城陽區惜福鎮街道前十個月累計接待遊客157萬人次,同比2009年增長28.1%;實現旅遊收入1.19億元,同比2009年增長27.9%;促進山區居民人均增收4800元,同比2009年增長16.7%。

截至2014年,全年累計接待遊客220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9億元,完成規模以上批零住餐企業銷售額15.5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29.2%。[5]

社會事業

文化事業

2005年,全街道有印刷企業11家、圖書門市部8家、網吧6處、歌舞廳2處、照相館10處、旱冰場3處。

截至2015年,惜福鎮街道共配送公益電影、社區演出213場;召開了惜福鎮街道2015年市民運動會,近千名運動員參加。

教育事業

2005年,全街道有幼兒園5處,入園幼兒886名,入園率96%,有幼兒教師60名,學歷達標100%,其中,東鐵騎後幼兒園為青島市農村示範幼兒園。

2001年,全街道有小學9處,81個教學班,學生2716人,教職工192人。2005年,全街道有小學8處,88個教學班,教職工198人。

1985年,全鎮有金院、惜福鎮、傅家埠、嶗山五中4處普通中學,另有葛家和棉花九年制聯辦中學。2005年,城陽第十中學仍為惜福鎮街道的初等中學。有17個教學班,學生666人,教職員工80人,是城陽區規範化學校。

醫療衛生

1984年,全鎮有各類診所31個,

鄉村衛生員86人,其中有證書的鄉村醫生60人。2005年,全街道有衛生室、醫療診所69家,其中甲級衛生室31家,鄉村衛生員102人,有證書的鄉村醫生92人。

2003年,城陽區和惜福鎮街道共同投資100多萬元,修建惜福鎮中心醫院病房等設施, 增加全數字B超、半自動生化儀、血球計數儀、500毫安X光機、心電監護儀各1台。2005年,又新增加雙床球管遙控X光儀和微循檢查儀、光量子血療儀等設施。[6]

風景名勝

康成書院位於鐵騎山東麓,為高密人、東漢經學家鄭玄,字康成所建。漢靈帝中平年間(184~189年),鄭玄受聘於北海相孔融處講學授徒。靈帝中平五年(188年)10月,青州、徐州黃巾軍復起,攻破北海,鄭玄與門生崔琰等24人到鐵騎山下築廬講學授徒近一年,學生多達數百上千人。因適逢災荒,糧食匱乏,鄭玄罷謝諸生,學子解散,避地徐州。明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即墨縣令高允中因敬慕鄭玄為人,在鄭玄築廬授徒之處,建院宇、聘教授、辟學田,書匾額"康成書院"。重建後的康成書院坐北朝南,東西呈長方形,占地666.7平方米,圍有院牆,門南向,房屋3間,高約5米,東西長約12米,南北寬約4米,垂梁起架,檐下4根樑柱撐頂,柱基座為青石鼓形,木質門窗平開,雕以雲圖,由十分完整的牆、柱、梁、棟、枋等組成。清初,即墨城開設縣學,此後康成書院無人經管,漸圮。

童真宮

童真宮坐落於傅家埠村南,東漢末年(184~220年)始建,名為童公祠,祀不其縣令童恢。元皇慶二年(1313年),全真道華山派道士進住成為道教廟宇,改名童真宮,正殿主祀仍為童恢像。元延佑年間(1314~1320年)重修童公祠碑,記敘童公祠歷史和童恢事跡。該祠分前、後二院,祠堂3間,高4米多,重梁起架,彩繪雲龍,前出檐,4柱,雀替撐頂,青磚小瓦,系硬山式。堂前置清乾隆、道光年間童宮碑2通,柏樹6株;後院建寢室3間,設床帳被褥。祠後為童恢衣冠冢,墓為土堆,高約3米。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置墓碑1座,高約2米,碑文"敕封后漢不其尹童府君之墓",其旁有石雕幼虎2隻,墓地遍栽古柏。東為道院3層,建鎮武、娘娘兩殿,殿堂、道舍36間,占地約0.2公頃,建築面積500多平方米。"文化大革命"時期,塑像、供器均毀,僅存房舍。院內植牡丹、芍藥和柏、松、銀杏等花木,國槐樹齡100多年,胸圍1.7米,銀杏樹高17米,胸圍2.24米,樹齡250年,兩株古柏,一株樹高12米,胸圍1米,另一株樹高11.5米,胸圍1.1米,樹齡均100年左右,雪松樹高13米,胸圍1.52米,樹齡約150年。這些樹木均為國家三級重點保護古樹。1982年,青島市將其公布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物地處傅家埠

村東北的龍山文化遺址,因明代以前有一個500多人的"半阡子"村莊而得名。遺址地勢較高,東靠鐵騎山,南臨河流,西南距夏莊街道冷家沙溝龍山文化遺址2公里,東西長約300米,南北長約200米,面積約6公頃(90畝),黃粘土壤,上層多沙較松疏,取去浮土,即暴露紅燒土灰層。1958年春首次發現,1982年再次考察時,遺址為耕地,無大的破壞,保存較好。在遺址採集到石器5件、石斧2件、石鏟1件、石錛2件。該遺址未受外來文化的干擾,暴露較少,保存較好,但文化面貌不清,遺物的造型、工藝具有龍山文化早期的特點。1984年,嶗山縣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城陽區建立後,區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崇佛寺

崇佛寺俗稱荊溝院,原址坐落於院後村南河之北岸,已圮。歷史上的崇佛寺廟宇很多,其地域東到王哥莊大橋村北壽砣山,西起玉皇頂通明宮舊址,南至惜福鎮南部山區的金蟬頂,北到即墨留村、楊頭村的冥王山小廟。崇佛寺建於三國景元五年(公元264年)。20世紀80年代,院後村李永業在崇佛寺舊址附近挖菜窖,發掘出土殘碑一截,鐫刻有"魏甲申"字樣。後又相繼出土一銅像、銅權(稱砣)。1968年,村民李書業在古寺舊址挖掘石砌井一口,該寺建於何年,尚待考證。建國初,崇佛寺廢墟原址依稀可辨,周圍有殘留的瓦礫、基石,河南岸也有鐘鼓樓殘石,後全毀於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

百福庵

百福庵是嶗山祠廟之一,位於鐵騎山之陽,始建於宋宣和年間(1119~1125年)。初創時奉佛教,祭祀菩薩,名曰百佛庵。清初,道士蔣清山將廟宇擴建,改奉道教,更名百福庵。擴建後廟為兩院三殿,內祭祀菩薩,中殿穿堂,祭祀三宮,後殿祭祀玉皇。相傳,明崇禎皇帝的二位妃子養艷姬、藺婉玉曾逃難至此,將嶗山道樂與宮廷樂舞相結合編寫了《離恨天》曲,成為嶗山外山派道士迎風樂的重要組成部分。至今廟宇初建時的萃元洞、娘娘洞猶存,養、藺二妃栽植的黑丑樹仍枝繁葉茂。廟宇雖經"文革"摧殘,然遺址猶存。1982年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庵背山面澗,松竹環繞,環境清幽,解放後多作為看山的臨時住所,保護較好。現在的百福庵是推倒重修,原址依照原樣修復。新建的百福庵分3殿3門,正殿還保留些許舊庵痕跡。後殿和中殿的西側是著名的萃元洞,煙熏火燎保留着古色古香原汁原味的淺洞,外廓初具規模,給後人留下更多的思考。

三官廟遺址

三官廟遺址坐落於紙房村與黃家營村之間,現青島維達福利廠南側,占地160平方米。廟門正南不遠處有一池塘,橢圓形,塘內水清見底,金鱗游泳,夏天荷花盛開,故三官廟又稱連葉庵。三官廟正殿3間,磚石結構,單檐無斗拱,屋脊塑有"神上神",屋山頂飾龍頭,青瓦飛檐,木柱撐頂,重梁起架,朱漆大門,格子窗,出門石階而下,殿正中匾額金字"三官大帝",殿內供奉"三官",皆彩泥塑,中者高大,左右次之,左面神像瞪眼如斗,右面神像怒氣衝天,唯獨中間之神像面容安祥自若。廟內的裝飾壁畫,白堊塗壁,內容主要是神龍汲水,上方裝飾畫是水果、食品,壁畫單線白描渲染,無不工細,是紙房村民間藝人工氏所繪。正殿院內植古柏2株,粗可合抱,已毀於戰亂。東側設3間矮房,為道人和後來看管廟產之人居住用房。該廟東南約百米有一道士塋,碑上殘留鐫刻"道光袁嘉盛道人"等字樣。建廟年代無考,廟中神像毀於1953年前後,後拆廟種地,建起工廠。

老母廟

老母廟坐落於霞溝村東南2公里黑尖山澗台滿石壁下,台滿石隙中常年流出一股清泉,曰"聖母泉"。該廟初建於1915~1916年,供奉老母娘娘。原廟很小,占地僅3平方米,青磚瓦結構,廟中無神像,老母廟只供奉一磚刻"龍山老母之神位"字樣的牌位,毀於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但每年農曆四月十九為廟會,會期3天。善男信女們抬着花轎,高舉神像,旗幡笙管,走村串鄉先後到即墨縣龍山、馬山,嶗山玉皇廟、華樓宮等積錢募捐,以備廟宇修繕及祭神活動之費用。此後,又"進會"兩天,到其他廟宇舉行祭神"跪經"等儀式。1934年,村民自發籌集資金2000多元,修復老母廟,廟門坐北向南,背靠台滿石削壁,面臨聖母泉,建築面積長約3米,寬約2米,紅磚瓦,抽屜檐,鞍瓦四翹,兩間兩門,只掛門帘,門兩旁有對聯"黃傘遮日聖母來,紅毯鋪地坐蓮台。"廟內東間供奉觀音老母、三老母神像,兩間供奉天皇姑,神像都是瓷製,每尊神像做花被兩床,廟內積滿旗、匾、燈籠等,廟事活動由"香頭"負責。如今,每逢廟會之日,青島、即墨等地趕廟會的人接踵而至,周圍村莊的人也紛紛湧來,供"三牲"、燒香紙,幽靜的山溝如鬧市,也有忙中偷閒的人自帶水酒席地而坐,把酒臨風,聽松濤陣陣,看流水潺潺,宛如蘭亭盛會。

玉皇廟

玉皇廟原稱通明宮,地處惜福鎮街道與夏莊街道交界,鳳凰山南,建於唐貞觀年間(627~649年),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重修,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再修。清乾隆年間再修的玉皇廟占地0.3公頃,建築面積約2500平方米,整體建築恢弘壯觀。廟大門正南向,起拱洞開通後院,為二層閣樓,上下各3間,稱為南閣,上層3間,東間掛巨鍾,中間藏經卷,西間立大鼓。中院建東西廊房,西祀十二殿閻君、判官、牛頭、馬面及其它陰曹鬼神,東祀送生爺爺、送生娘娘等神像,院正北築石階數十層,頂部砌鋪方形巨石,其上築八角琉璃殿,為重檐歇山九脊式,檐下立柱撐頂,朱漆雀替承重斗拱結體,殿頂披黃色釉質瓷瓦,殿內方磚鋪地,朱漆圓木立柱撐頂,重梁起架,極頂形成藻井,雕樑畫棟,彩繪壁畫,為嶗山古廟宇建築之最。正殿內北築神台,分三隔扇,中間祀玉皇大帝,左隔扇祀霹靂將軍,右隔扇祀閃電娘娘。東廊房後建道舍等數10間。玉皇廟奉道教,每年農曆四月十八逢廟會,後毀於1937~1949年戰火。

毗廬庵

毗廬庵坐落於傅家埠村東,東靠科埠、超然,南望王喬崮,距童真宮僅一河之隔,北臨傅家埠北河。毗廬庵建於明代,正殿3間,西廂3間,硬山式磚木結構,頂披灰色小瓦,內祀木雕千手佛觀音菩薩,奉佛教。歷代有僧持廟事。院內東南角有木蘭花(辛夷)1株,約碗口粗,冠幅4米,春季花開紫紅色,色澤艷麗。1934年庵址東側建學堂,間隔一牆,襲庵名毗廬庵小學。60年代庵內雕像被毀。70年代推牆建一甬道和庵連成一處,被中學用作教室及食堂,小學移建庵西側。80年代,闢建為傅家埠中學印刷廠。90年代院宇尚存,僅供傅家埠中學印刷廠使用,現已無存。

林花庵

林花庵坐落於東葛家村南,臨水面山,環境幽雅,為明代所建,奉佛教,久圯無垣。廢墟南標山半腰處有一墓,人稱"康師父墳","文化大革命"時期被挖掘,全墓松香凝固,水氣不透,出土屍體肌膚衣飾完好,但旋即化為灰燼。

黃貞明墓

黃貞明墓坐落於黃家營村東嶺最高處,清初所建,占地150平方米。墓前設石桌,立圓頭碑,為黃貞明與王、劉二夫人合葬墓。其東南不遠處,有"后土"石碑,毀於1966年"文化大革命"時期。墓毀後,發現墓穴石條鎖口殉葬物僅有銅鏡3枚。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