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懷桔遺親陸績,字公紀,其父陸康為漢末廬江太守,與諸侯袁術有來往。

陸績六歲時,隨父親陸康到九江謁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陸績往懷裡藏了兩個橘子。臨行時,橘子滾落地上,袁術嘲笑道:「陸郎來我家作客,走的時候還要懷藏主人的橘子嗎?」陸績回答說:「母親喜歡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給母親嘗嘗。」袁術見他小小年紀就懂得孝順母親,十分驚奇。[1]

後人有詩云:孝悌皆天性,人間六歲兒。袖中懷綠桔,遺母報乳哺。

目錄

年少成名

陸績雖然只有十幾歲,但學識超過比他年長的人,同顧邵齊名,更勝過陸遜、張敦、卜靜等人。

陸績容貌雄壯,博學多才,見多識廣,虞翻是東吳有名的老臣,襄陽龐統也是荊州有名的學者,雖然年齡都比陸績大,但是都和陸績關係友善。

建安五年(200年),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承事業,任命為陸績為奏曹掾。陸績專注於正道,因此更受敬畏。

建安十五年(210)龐統攜周瑜靈柩赴吳。陸績同全琮,顧邵一起去弔喪,三人與龐統結為深交。

英年早逝

孫權平定交州以後,陸績轉任鬱林太守,加偏將軍,讓他統領士兵二千人。不過陸績有腳疾,而學養深厚,為官不是他的志向。雖有參加軍事,但著述並沒有廢棄,曾為易經作注,又作渾天圖。自知將會逝世,便作辭說:「有漢室志士吳郡陸績,幼時整修詩經、書經,成年時擅長於禮經、易經,受命南征,遇上疾病,遭遇命運的不幸,嗚呼,悲哀啊!」又說:「由今開始,六十年以後,車可同軌道,書可同文字,遺憾我不能看見。」指的就是西晉統一天下。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陸績去世,年僅三十二歲。 [6] 陸績留下兩男一女,都只有幾歲就返歸鄉里,同族陸瑁將他們接到自己家中撫養,到長大後才分開。

語驚四座

孫策占領江東後,駐紮在吳郡(今江蘇蘇州),陸績成為其賓客。當時張昭、張紘、秦松作為上賓,一起討論關於當下四海尚未泰平,須要用武力來平定各地,當時陸績因年少,所以坐在最後面,於是他在遠處大聲說:「當年管夷吾在齊桓公下任相,九次聚合諸侯,一統天下,不用兵車。孔子說:『遠處的人不服從,只要專心修正文德,他們自己就會來投降的。』現今討論的人不務求懷取道德的技術,而只是崇尚武功,我陸績雖是年幼無知,但還未能安心。」聽到少年陸績的回答,張昭等人對他甚為驚異。

懷橘名區

懷橘井(陸公井): 孫策死後,陸績被孫權派任為鬱林郡太守,陸績因此在貴港市南江村留下了一系列文化遺存。孝道為儒家文化,深受此文化影響的陸績為其後來赴任鬱林郡太守並對南江村民眾影響頗深遠。

鬱林郡地處嶺南,氣候炎熱,疫痢流行,環境十分艱苦。陸績上任後發動民眾在建築郡城;在今南江村上黃屯鑿井,人稱陸公井,此舉改善飲水和生活條件,減輕疫病傳播。陸績將任內所生女兒,取名郁生,其熱愛這片駐地之情不難想像。五代時南漢貴州判史劉博古念陸績懷橘孝母之孝道,遂在井邊栽橘一株,故陸公井又稱橘井,而本土居民更為直接,就將此井叫作懷橘井,並將此地地名亦定為懷橘坊,如今的社稷壇就叫「懷橘坊三多社稷尊神之位」。直到清光緒三十四年即1908年,時任貴縣知縣東莞人蔣航還將布山故城這一帶定名為「橘井名區」,至今牌樓尚存,可見陸績在此間的影響何等深刻而久遠。蔣航題橘井名區的牌樓。蔣航這個人名發帖時未曾核查市志,一直沿用文化局的資料「民國知縣將航」的提法,這次核對市志後發現這真是一個重大的錯誤,市志記載的貴縣清代歷代知縣中,廣東東莞蔣航為光緒三十四年上任知縣,此人科舉為附生背景。光緒三十四年上任即1908年,光緒帝在位最後一年,而市志記載,宣統元年知縣又為另一人名,由此判斷蔣航任知縣的任期不足一年即為1908年這一年,由此推斷這懷橘名區四個字應該是蔣航於1908年身為知縣時所題,距今已有98年歷史!而蔣航在光緒三十四年到貴縣上任前是在懷集縣任知縣,清代的懷集縣屬於廣西省。而且蔣在光緒三十三年任懷集縣知縣期間曾在懷集縣六祖岩也留有題詞詩刻,遺憾的是暫時沒有收集到這個題字,不然對照一下其在次年異地的另一題字那是相當有趣的。經過調查發現,這四個字的歷史幾近一百年!屬於清代遺存,而非民國遺存。

此牌樓背面已空。就在此牌樓不遠的東邊即是橘井,站在這個方向即可看水面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