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懷念兒時燒柴做飯的煙火時光(張蘭洲)

懷念兒時燒柴做飯的煙火時光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懷念兒時燒柴做飯的煙火時光》中國當代作家張蘭洲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懷念兒時燒柴做飯的煙火時光

時候家裡貧窮,為了節省家庭開支。一向勤儉持家的母親父親商量:「決定平時做飯儘量燒柴,不用煤球!」說句心裡話,在當年那個歲月,全家五口人幾乎異口同聲全票舉手贊成

燒柴做飯,母親是倡導者,也是身體力行的模範者!特別是收了秋,村口大場亦或院落牆角到處都是棉花秸稈、玉米秸稈還有那些已經脫粒剝光成堆成堆的玉米芯。平時無論是做飯還是炒菜,母親總是會說:「不信真不行,燒柴做飯或炒菜就是可口。一個字「香!」我小時候喜歡母親燒柴熬製的玉米粥,小小廚房裡卻是母親施展廚藝的一片大天地!三尺寬的一口大鐵鍋,注入適量的井拔涼水,擱上篦子放上七、八個窩窩頭,母親把門後的雕花藍格布圍裙往腰間一系便忙活起來了。

先從院牆角處抱來兩捆早已曬乾的棉花秸稈,用玉米褲引火慢慢放進灶膛,再將少許棉花秸稈放在玉米褲上。左手拉動風響,右手擺弄添加棉花秸稈。功夫不大,灶膛里已是火光閃閃,騰裊的炊煙不時從廚房頂部的小煙囪冒出來,如青煙仙霧般輕輕裊裊向天空中散去。隨着時針的跳動,鍋沿四周開始[有股股白煙冒出,瞬間縈繞整個廚房,猶如下了霧一般,直迷得人亂了眼。

憑藉個人經驗,母親知道是鍋中的涼水燒開了。於是不再往灶膛加柴了,起身掀開鍋蓋把熱氣騰騰的饅頭一個個拿出來放入竹筐里,用勺子取適量玉米面放入盆中加水攪拌均勻。再看鍋中的水猶如翻江倒海一般,一浪高過一浪。母親慌忙用勺子伸入鍋中舀上兩勺子熱水注入面前盛玉米面的盆里,再次一翻攪拌,順勢往沸騰的鍋中一倒,用勺子來回一陣猛攪,瞬間清水被玉米面吞併,蓋上鍋蓋繼續拉動風響:「呼噠呼噠」的聲音早已成了兒時我們耳畔最美的交響曲。

平時自不必多說,逢年過節母親都會燒柴給我們炒上幾個拿手菜。譬如說:「蒜薹炒肉,麻婆豆腐,干煸豆角,豬肝蒜蓉,水煮魚,水煮肉片等等」,經母親巧手的一翻行雲流水般的忙活,一個個拿手好菜被我們端出廚房擺滿餐桌。每每此時,平時不愛喝酒的父親也會取來瓶珍藏多年的好酒,父親斟滿我們面前的一個個酒盅,然後開口:「過年了!來,咱們全家人端起酒杯乾一個!一是慶祝新年!二是為你操勞的母親點讚!」又是一陣觥籌交錯,又是一陣笑語歡聲!

再後來,我們都長大了,家裡的經濟條件也比以前好多了。農家人做飯都用煤球了,黑壓壓的煤球堆滿了家家戶戶的過道門洞和廚房。煤球做飯雖然乾淨,但是母親還是堅持她的觀點:「柴火燒的飯柴不但好吃,而且經濟實惠。咱們農民舉家過日子就應該一切從儉!」

是啊!雖然現在農村經濟條件好了,但兒時母親燒柴做飯的時光在我們心中不僅是一段難忘的鄉愁,更是一部使我們受益終生的經典名著!感恩過去的那段煙火時光!更感恩偉大勤勞善良的母親![1]

作者簡介

張蘭洲,筆名張思清,河南內黃人,中共黨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