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影像學「男神」洪楠的大事和小事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放射科主任洪楠介紹,2016年他主要做了兩件事,一件「大事」和一件「小事」,「大事」是推動成立了北京大學醫學部影像醫學學系,「小事」是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放射科全面推廣了結構化報告。這一大一小兩件事看似沒有太大關係,實則緊密相連,一個着眼於學科發展,一個鎖定在臨床建設。

目錄

「 大事」

先說「大事」。2016年9月,北京大學醫學部影像醫學學系成立,洪楠任學系主任。據悉,北京大學醫學部醫學影像學學系是以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人民醫院、第三醫院、腫瘤醫院放射科為主體,聯合其他北京大學附屬臨床醫學院及教學醫院相關教研室共同組成。

不難想象,學系成立的背後,是未來各附屬醫院放射科室的醫療資源整合,及其之間在各領域的密切協作,必將帶動醫院放射科的學科發展、人才培養、科研能力和影像醫學水平的整體提高。

推動影像醫學學系成立,洪楠不是沒有「私心」,他的「私心」是想藉助這一平台,把北大人民醫院放射科的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推上一個新的台階。

「作為放射科主任,肯定要努力帶着科室往前走。」洪楠告訴健康界,「這個平台整合了北京各個醫院放射科的優勢資源,藉助平台把學科基礎做深做厚,是科室長遠發展的保障。」

除了藉助平台力量之外,洪楠把另一個學科建設的法寶戲稱為「抱大腿」。作為輔助學科,目前來看,放射科的發展還難以離開臨床科室的發展。藉助北大人民醫院這個平台,與醫院的優勢學科進行跨學科合作,是放射科得以迅速發展的一條捷徑。洪楠把這一捷徑戲稱為「抱大腿」。「醫院的哪個臨床科室在全國領先,放射科就跟其一起合作,隨着合作的深入,放射科在這一領域肯定也是全國領先。」洪楠解釋說。

然而,「抱大腿」也有弊端,首先得先有「腿」。「這裡就有一個問題,放射科的自主權太小。」洪楠坦言,放射科必須選擇臨床科室與放射科都有興趣的領域展開合作,換句話說,放射科只能在臨床科室感興趣的領域內部進行選擇,不能自主選擇。「如果放射科感興趣的領域,臨床科室不感興趣,那就很難做下去。」

「小事」

洪楠做的「小事」是指2016年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放射科全面推行結構化報告,這裡的結構化報告是指將醫學影像報告根據科室、檢查部位、病種等因素的不同,規範製作個性化模版,保障影像報告元素準確、全面,以配合臨床醫生的需求。

自此,臨床科室醫生拿到的不再是放射科醫生「隨意寫幾句」的醫學影像報告,而是嚴格按照模版填寫的,涵蓋所有臨床所需要素的「結構化報告」。

對於北京大學人民醫院來說,推行結構化報告是小事,不過對於放射科來說,卻是大事。這意味着多年來出報告的習慣被改變,全體放射科醫生不能再「隨意」出醫學影像報告,而是必須按照模版填滿所有必要元素出具報告。

「確實會有牴觸,以前複製粘貼再改一下大致內容就發出去了,現在必須要一項一項地逐一寫全寫滿。」洪楠坦言,「但結構化報告是一個趨勢,並且我們核過時間,總體來說用時差不多。」

醫學影像行業有一句老話:「放射科醫生的讀片質量決定一個科室的質量。」之所以在科室全面推行結構化報告,也是因為洪楠對這句老話非常認同。通過推行結構化報告,提高放射科醫生的讀片質量,實現其讀片質量的同質化,是洪楠此舉的最終目的。

傳統的醫學影像報告的一個弊端是,放射科醫生說「單口相聲」,容易出現「放射科醫生寫一套,臨床醫生看另一套,兩邊對不上的情況。」為了讓臨床醫生重視醫學影像報告,不把看報告認為是浪費時間,就需要跟臨床進行充分溝通,了解臨床醫生想看什麼,讓報告符合臨床要求。結構化報告為這一難題提供了解決方案。「結構化報告就是溝通的結果,」洪楠解釋,「臨床想看到哪些元素,我們就把哪些元素加上。」

「報告不是給患者看的,而是給臨床醫生看的,一定要有服務臨床的意識。」洪楠介紹,放射科醫生出具結構化報告對臨床、教學、科研都非常有益。

首先,不漏病。同一張片子,讓不同的大夫來寫報告,內容肯定不一樣,有可能造成漏病。結構化報告要求醫生按照模版順序逐一看逐一填,有效地解決了這個問題。第二,更規範。結構化報告明確了各部分填寫內容,包括病變的位置,大小等的填寫框架,避免了高年資醫生因為患者多,寫不過來而造成的不規範。第三,便於教學與科研。結構化報告可以很直觀地讓住院醫看到老師改動了哪裡,做出清晰的對比。另外,也便於科研數據的解鎖與調取。

延伸:關於放射科未來的幾點思考

隨着新醫改逐漸涉入深水區,醫改的「匕首」已經開始在公立醫院的錢箱子上劃口子,第一道口子便是為了堵住「大處方」而推行的醫藥分開,將藥品從醫院的盈利載體變成運營成本;行業內普遍認為,「大處方」之後,「大檢查」將成為醫改對公立醫院錢箱子動的第二刀,一旦檢查費用下降,放射科很可能成為「第二個藥劑科」,角色轉型在所難免。對此,在北大人民醫院這樣的大三甲醫院執掌放射科多年的洪楠做了很多思考。

思考一:建議放射科醫生享受診斷費 這是體現醫生價值的途徑之一

放射科醫生的價值絕不僅僅在於出一張片子,那是設備的價值,放射科醫生的價值在於要根據醫學影像檢查結果出具報告,這份報告凝聚了放射科醫生多年的從業經驗與知識積累,這是非常有價值的。然而,這份報告並沒有獲得其價值所對應的價格,換句話說,患者做檢查拿報告,只需要交檢查費,不需要交報告費。

「這個費用美國有,叫診斷費。最好能夠按照寫報告和審報告的放射科醫生的級別和職稱,把這個費用加進去,這樣才能夠體現放射科醫生的價值。」洪楠解釋道,「目前所說的檢查費用中含報告,卻並沒有涵蓋診斷的費用,但是一旦放射科醫生診斷錯了或者是漏了什麼重要內容,患者如果打官司的話,放射科醫生還是要賠償的。」

思考二:互聯網+為放射科醫生提供了多點執業的可能

相比臨床醫生,放射科醫生的工作更加靈活,只要有網絡、有系統,就可以遠程出報告。洪楠認為,無論是醫院層面的醫聯體,互聯網市場上火熱的遠程醫療,還是以後會日益增多的獨立醫學影像中心,都是放射科醫生髮揮所長的好選擇。同時,洪楠也表示,像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這樣的大三甲醫院,能被邀請去第三方參與診斷的一般都是高年資醫生,這些醫生在醫院裡除了要完成繁重的臨床任務,還要同時完成科研、教學等工作,個人可支配時間非常有限,很難分出時間和精力來做更多的事情。

思考三:患者是否要接受影像檢查 應賦權給放射科醫生

現在醫院的放射科相對被動,臨床醫生開出檢查單,患者就會去科室做檢查,放射科醫生沒有判斷患者是否真正需要影像檢查的權力。「美國醫院的放射科就在做這個把關人的工作。放射科醫生首先要判斷患者是否真正需要接受檢查,然後再判斷患者需要接受哪種檢查,是CT還是核磁共振,然後打電話與臨床醫生溝通。」同時洪楠也表示,實現這一目標還要走很遠的路,不僅需要醫院層面的支持,而且需要臨床醫生的理解與配合。「放射科與臨床醫生之間的溝通很重要。」

此外,隨着精準醫學的理念逐漸滲入到醫療的各個環節,臨床科室對放射科的依賴性越來越強,放射科一直以來在醫院的邊緣地位很可能得到改善。精準醫療包括精準診斷和精準治療兩方面,其中精準診斷涉及基因以及分子生物學相關內容,而目前精準治療主要為靶向治療,需要了解基因分型。放射科就像是醫生的眼睛,任何的精準診斷和精準治療都離不開放射科的幫助,洪楠認為,「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給放射科帶來了轉型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