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張英(清代官員)

張英(清代官員) 張英(1638-1708),字敦復,又字夢敦,號樂圃,又號倦圃翁,安徽桐城市人。清朝大臣,名相張廷玉之父。

康熙六年,考中進士,選為庶吉士,官至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先後充任纂修《國史》《一統志》《淵鑒類函》《政治典訓》《平定朔漠方略》總裁官。

目錄

人物經歷

1638年1月30日(明崇禎十年農曆十二月十六日)張英出生。

1646年(順治三年)母吳氏去世 (出自張廷玉《先考予告光祿大夫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諡文端敦復府君行述》)。

1654年(順治十一年)應童子試,時年18歲學使者山左藍公潤深加賞識,拔置府庠第四,補博士弟子員。

1657年(順治十四年)食餼,後"稟氣素弱,患疾歷三載不愈",經其妻調治,至順治十七年始痊 (出自張廷玉《先考予告光祿大夫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諡文端敦復府君行述》)。

1663年(康熙二年)27歲的張英考中舉人,列第十二名。次年應會試,不第。

1667年(康熙六年,丁未年)中二甲第四名,賜進士出身。大學士李霨見張英卷,"激賞不置,有國士之目"。改內弘文翰林院庶吉士,進入庶常館學習滿、漢課程,教習師公顏保、范承謨。十一月,父張秉彝離世,離館回鄉喪居。

1670年(康熙九年)服闕入都,補原官。習清書,盡心研究,每遇館試,輒褎然居首。

1672年(康熙十一年)壬子秋散館,欽定第二,授翰林院編修 (出自張廷玉《先考予告光祿大夫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諡文端敦復府君行述》)。

1673年(康熙十二年)四月,聖祖幸南苑,英扈從,試河源考、南苑賦各一篇,大閱恭紀詩二十韻,名列第三 。聖祖令"選文學之臣醇謹通達者入侍左右,講論經史",掌院學士傅達禮、熊賜履推舉張英、李光地等四人,聖祖欽定張英。五月,充《孝經衍義》纂修官。七月,充任日講起居注官。每進講,常令英為之。十一月,命同學士熊賜履、編修葉方藹、修撰韓炎等各撰《太極圖論》一篇。聖祖每幸南苑,張英必從,久在左右,是以,聖祖深識其人 。 1677年(康熙十六年)十月張英與高士其入職南書房。在任職期間,張英還充任過皇太子胤礽的師傅。

軼事典故

六尺巷 清代康熙年間,張英的老家人與鄰居吳家在宅基的問題上發生了爭執,因兩家宅地都是祖上基業,時間又久遠,對於宅界誰也不肯相讓。雙方將官司打到縣衙,又因雙方都是官位顯赫、名門望族,縣官也不敢輕易了斷。於是張家人千里傳書到京城求救。張英收書後批詩一首雲:"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張家人豁然開朗,退讓了三尺。吳家見狀深受感動,也讓出三尺,形成了一個六尺寬的巷子。 節儉濟貧 張英60歲大壽時,他的夫人計劃專門雇一個戲班子唱一場"堂會",並設宴款待那些前來賀壽的親朋好友。張英得知後,堅決不同意他勸說夫人放棄這一計劃,並用這筆錢做成了100件絲綿衣褲,施捨給行走在路上的窮人們。 [1]

[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