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異姓諸侯王表

《異姓諸侯王表》本卷《異姓諸侯王表》,是襲取《史記》的《秦楚之際月表》及《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的內容,稍事修改而成。它以時間為經,以王國為緯,立了漢、楚、衡山……二十欄,分別記述了漢元年一月至文帝後元七年項羽所封十八王和劉邦所封異姓八王的置廢興亡。其中可以漢五年劉邦稱帝為分界線,分前、後兩部分。前部分按月計事,由其按月、分欄、記事內容,可以看出它是參考了《史記·秦楚之際月表》後部分,略加修改而成,只是突出了漢的地位。後部分按年記事,自漢元年至文帝後元七年長沙國除為止,續記異姓諸侯王的置廢興亡,這是摘取《史記·諸侯王年表》中所記異姓諸侯王的內容而來。本篇表序,簡要地說明立表宗旨及本表主要內容,是全篇眼目,但它未對異姓諸侯王興廢原因及歷史作用予以說明,稍欠觀變精神。

目錄

原文

  昔《詩》、《書》述虞、夏之際,舜、禹受禪,積德累功,治於百姓,攝位行政,孝之於天,經數十年,然後在位。殷、周之王,乃繇卨、稷,修仁行義,歷十餘世,至於湯、武,然後放殺。秦起襄公,章文、繆、獻、孝、昭、嚴,稍蠶食六國,百有餘載,至始皇,乃並天下。以德若彼,用力如此其艱難也。

  秦既稱帝,患周之敗,以為起於處士橫議,諸侯力爭,四夷交侵,以弱見奪。於是削去五等,墮城銷刃,箝語燒書,內鋤雄俊,外攘胡、粵,有一威權,為萬世安。然十餘年間,猛敵橫發乎不虞,適戍強於五伯,閭閻逼於戎狄,響應B058於謗議,奮臂威於甲兵,鄉秦之禁,適所以資豪傑而速自斃也。是以漢亡尺土之階,繇一劍之任,五載而成帝業。書傳所記,未嘗有焉。何則?古世相革,皆承聖王之烈,今漢獨收孤秦之弊。鐫金石者難為功,摧枯朽者易為力,其勢然也。故據漢受命,譜十八王,月而列之,天下一統,乃以年數。訖於孝文,異姓盡矣。表略

(1)考之於天:楊樹達曰,「此當如《孟子·萬章篇》所云,謳歌訟獄以民意表之者耳。」(2)?(xiè):即「契」。商代的始祖。稷:后稷,周代的始祖。(3)殺:讀曰「弒」。(4)孝:秦孝公,用商鞅以變法。昭:昭襄王。嚴:莊襄王。因避漢明帝諱,改「莊」為「嚴」。

秦既稱帝,患周之敗,以為起於處士橫議(1),諸侯力爭,四夷交侵,以弱見奪。於是削去五等(2),墮城銷刃(3),箝語燒書(4),內鋤雄俊,外攘胡粵(越),用壹威權,為萬世安。然十餘年間,猛敵橫發乎不虞(5),適(謫)戍強於五伯(霸),閭閻逼於戎狄(6),響應於謗議(7),奮臂威於甲兵。鄉(向)秦之禁(8),適所以資豪桀(傑)而速自斃也。是以漢亡(無)尺土之階,繇(由)一劍之任(9),五載而成帝業。書傳所記,未嘗有焉。何則?古世相革,皆承聖王之烈(10),今漢獨收孤秦之弊。鐫金石者難為功,摧枯巧者易為力,其勢然也。故據漢受命,譜十八王,月而列之,天下一統,乃以年數。訖於孝文,異姓盡矣。

(1)處士:不在朝做官之士。橫議:肆意議論。(2)五等:指公、侯、伯、子、男五等爵。(3)銷刃:銷毀兵器。(4)箝(gū)語:謂禁民私議。(5)不虞:意料不及。(6)閭閻逼於戎狄:鄉民對秦的威脅比戎狄還嚴重。(7)(cǎn):慘痛。(8)向:往昔。(9)任:用。(10)烈:餘烈。[1]

作品出處

本文出自《漢書》。

《漢書》,又稱《前漢書》,由我國東漢時期的歷史學家班固編撰,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漢書》是繼《史記》之後我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後漢書》、《三國志》並稱為「前四史」。 《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西漢的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漢書》包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後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萬字。[2]

作者簡介

班固(32年—92年),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班固出身儒學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為當時著名學者。班固一生著述頗豐。作為史學家,《漢書》是繼《史記》之後中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前四史」之一;作為辭賦家,班固是「漢賦四大家」之一,《兩都賦》開創了京都賦的範例,列入《文選》第一篇;同時,班固還是經學理論家,他編輯撰成的《白虎通義》,集當時經學之大成,使讖緯神學理論化、法典化。

班固還著有詩、銘、誄、頌、書、文、記、論、議、六言等,共41篇。《隋書•經籍志》載有《班固集》十七卷,可惜早已亡佚,現存的《班蘭台集》是明代學者輯錄而成的。[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