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延平區南山鎮

延平區南山鎮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的一個下轄鄉鎮,轄26個行政村,54個自然村。2017年,行政區域面積19654公頃,常住人口16240人。[1]

中文名: 南山鎮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福建省南平市

面 積: 19654 公頃

人口數量: 16240人(2017年)

目錄

行政轄域

延平區南山鎮地處,位於東經118°16′——118°28′,北緯26°34′——26°43′之間。東臨洋後鎮,西依夏道鎮,南與赤門鄉接壤,北與大橫鎮、建甌市毗鄰。距南平市區30公里。轄26個行政村,54個自然村。

交通狀況

境內交通便利,南古公路、外福鐵路穿境而過,閩江主航道、大洲貨運站、安濟客運站距集鎮不足10公里。

歷史人文

唐朝末年,南山吳氏始祖吳卓,唐咸通元年進士,銀青光祿大夫,任汀州縣令。唐亡、後梁朱溫封王審知為閩王,作為唐朝的遺民,吳卓不願作梁朝後代,遂帶領兩代人到閩北山區的橘溪(今南山鎮吉溪)芟草萊。驅狐狸,辟荊棘,開田建屋,世代繁衍生息下來,遂以溪為名曰:橘溪。南宋至元明清屬積善鄉,稱遷喬里,民國稱吉溪境。對南山地名沿革有兩種說法:一說該地於東山左側,北坑對面,故名南山;另說此地本是山,原名南山。《南平縣誌·山川志》列的南平山脈中有個南山,屬遷喬里,故名南山。南山鎮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人傑地靈。據《南平縣誌》記載,歷史上有一翰林(明代的吳恭)、二雙璧(北寧的吳儀。吳熙)、三先生(北宋吳輔。吳儀。吳熙)、四循良(吳方慶、吳武陵、吳一鳴、吳應酉)。

民俗文化

南山鎮民風古樸,至今還保留着高腳戲、迎人戲、鑼鼓隊、神鼓隊、龍燈隊等傳統特色風俗。

建築景觀

南山鎮文化沉澱豐富,至今還保留着完整的傳統古舊街區和豐富的文物古蹟。大壩、鳳池村被列為省級歷史文化名村。境內的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有銀光青祿大夫吳卓公墓、吳氏宗祠延陵堂、南平游定夫紀念館、「程門立雪」亭、游居敬神道碑,唐代遺留的書院有吳輔建的「雲雁庵」書社,吳儀、吳熙辦的「兩吳書院」、「東山書院」。其中,南平市游定夫紀念館為閩北特色建築,風格古樸、梁架雕刻精美、結構獨特,部分雕刻圖案資料收入《中國建築美術圖案》一書,館內有元、明、清、民國等年代的修祠碑記,具有獨特的文物價值和歷史研究價值。已有近萬人次到此參觀、考察、謁祖。另外保存下來的還有古代的大刀兵器,進士、舉人匾額牌聯等,近代出土的明代吳珙的墓志銘,現存入南平市博物館。南山鎮也是革命老區鎮,是南古甌革命根據地和中共閩浙贛省委的駐地,有着光榮的革命鬥爭歷史。現有抗日戰爭時期閩浙贛省委「擴黨練干」杜嵩嶺會址、「五四」農場、中共閩浙贛省委機關舊址紀念碑、「中共閩浙贛省委地下航線」紀念碑。

氣候與物產

南山鎮地勢東西長而南北狹,平原海拔1540米,最高海拔960米。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9.3℃,無霜期286天,年降水量1660毫米,形成一個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的小氣候,四季宜人,適宜種植、養殖業發展及反季節蔬菜種植。森林茂密,林地面積21.5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70.7%,毛竹資源十分豐富,面積4.82萬畝,毛竹蓄積723萬根。吉溪河為境內第一大河流,縱貫全境,年徑流量4.5億立方米。南山鎮境內資源豐富。地下礦藏有透輝石、石英砂、石棉、黃鐵、黃銅、鉛、鋅、大理石、磷灰石、石灰石、白雲石、孔雀石、水晶、高嶺土等十餘種,其中透輝石和石英砂品位較高,儲量達1000萬噸和160萬噸。傳統產業以「紅-紅曲工藝、白-大鳳粉干、黑-調味品豆豉」著稱,歷史悠久,享有盛譽。農副土特產品主要有筍乾、香菇、紅菇、靈芝、油茶、茶葉、柑桔、銀杏、松脂、木薯 、山藥等。同時探明芹山礦泉水水質優良,儲量豐富,開發前景廣闊。

基礎設施=

電力資源豐富,現有大小水力發電站11座,裝機總容量12000KW,2006年建成南山11萬伏輸變電站,電力供應保障穩定。郵電通訊設施完善,全鎮26個行政村已實現移動通訊信號覆蓋,並已全部開通了程控電話,隨時可與國內外進行通訊聯繫,26個行政村已實現村村通公路。[經濟社會狀況]南山鎮是個「地袤而夷,土沃而厚,山高水秀,水環而紆」的好地方。具有發展農業及畜牧、水產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種植作物有優質稻、玉米、馬鈴薯、新品種瓜菜、大豆等,另有茶葉、翠冠梨、錐栗、水蜜桃、銀杏、山藥、煙葉、中藥材、高山反季節蔬菜種植。畜牧養殖有奶牛、布爾山羊、南江黃羊、禽兔、種鹿。引進巴西鯛、虹鱒、湘雲等水產養殖。糧食、蔬菜、畜牧、林果。茶葉。煙草和食用菌等十大農業基地已形成規模,連成一條豐產帶。全鎮有各類企業208家,主要企業業布局為:礦業、竹木製品業、水電業、食品加工業等十大類型企業群體,工業小區有南山、大壩、吉溪三個工業小區,至2006年,全鎮實現工業總產值23383萬元,比增10%;農業總產值15137萬元,比增8.5%;財政總收入406萬元,其中地方級一般預算收入190萬元,完成年計劃110%;固定資產投資13390萬元,比增28%;實際利用外資150萬美元,比增25%;山海協作引資2200萬元,比增7.3%;農民人均純收入3878元,比增9.1%;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達93.10%,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4.78‰以內。

榮譽記錄

2020年6月29日,入選省級鄉村治理示範鄉鎮名單。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