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平溪(新北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平溪(新北市)
圖片來自新北市旅遊網

平溪 目前行政區域為新北市的平溪區,是中華民國新北市下轄的一個市轄區,位於新北市內東部,東北鄰瑞芳區,東南鄰雙溪區,南鄰坪林區,西南鄰石碇區,西北鄰汐止區基隆市暖暖區。本區境內多山,屬於伏獅山區,由於礦產業沒落導致人口嚴重流失,目前人口已少於五千人,為新北市人口最少的行政區,每年元宵節放天燈是平溪最為人所熟知的重要節慶。[1]

歷史變遷

乾隆中葉以後,台灣較安全平原地區已幾乎皆已開墾,陸續移入的中國移民開始開墾丘陵地。1820年(嘉慶25年),前汀州教諭胡克修為首組成的金協福墾號,於平溪展開拓殖,其向擁有地權之平埔族,金包里、大雞籠、毛少翁三社承接開墾平溪,並以十分寮為中心,東北至瑞芳薴仔潭、東至三貂山、石壁坑、西至石碇大湖格、南至平溪南端竿蓁林大山(伏獅山脈)、北至暖暖、中心崙之廣闊區域。[2]居民以種植大菁、製造藍靛為主,但隨後即為茶園所替代,為台灣優良的產茶區之一。

1920年代基隆顏家[3]在進行台陽礦業平溪線鐵路建設後,平溪的煤礦即沿鐵路進行大規模開採。約在1970年代左右,受到進口替代能源的衝擊,平溪煤礦也逐漸沒落,因平溪區就業機會減少,所以導致壯年人口大量外移,人口逐年下降。2014年平溪區老年齡組(65歲以上)人口1,334人,佔本區總人口26.67%,較2012年底26.03%,增加0.64個百分點。幼年人口及老年人口對青壯人口的比率,即「依賴人口指數」,平溪區的扶養比自2004年的50.79%,至2013年的51.16%,變動幅度0.37%。[4]

自然環境

平溪區位於基隆河上游台北盆地之東,面積共71.3382平方公里,乃基隆河的發源地,基隆河上游貫穿全境,其間大小瀑布成群,構成特殊地形。

地形

平溪乃地無三里平之山村,山勢平均不過500公尺,卻皆陡峭。山地構成平溪四周區域之天然界線,本區以南港山脈及伏獅山脈為中心,東側與東北側之三貂嶺與深澳山,大致構成平溪與瑞芳、雙溪地界。而基隆河與景美溪之分水崙,形成平溪與石碇之界山。在南港山脈北邊的基隆河下游谷地,將南港山脈與大武崙山脈分隔開來,成為平溪與暖暖、汐止之分界,而伏獅山脈南側大致為平溪與坪林、雙溪之天然地界。雙溪河支流柑腳溪,與大致沿溪而行的屈尺斷層,成為畫分出伏獅山脈與雪山山脈中阿玉山粘板岩山地之界線。

平溪放天燈
圖片來自今日新聞

基隆河上遊河階地形不發達,因河階地是河谷平原中最具經濟價值者,僅十分寮附近有寬闊的河階,愈往上游愈形狹小,至東勢格溪匯入點附近形成峽谷。幼坑附近有低位河階,及新寮附近有狹小河階地外,即無其他河階存在。

平溪境內目前已發現36座瀑布,乃名符其實瀑布之鄉,百萬年來地殼運動與地質作用交互影響下,形成不規則的溪谷與峽谷地形,加上河床上的壺穴,為平溪特有的觀光資源與珍貴的地質學教室。

地質

平溪區的地質構造屬300萬至400萬年前的第三紀中新世,造山運動中古地層被抬升出來,在北台灣形成許多東北至西南走向的山脈,即基隆衝上斷層山地,以基隆河上游之十分寮、石底、平溪最明顯。本區以保存最完整的地層而得「石底層」之地層命名,為第三紀沉積岩層,因含有煤及油氣,經濟上極具價值。本區為台灣最重要煤田之一,在礦業史上占重要地位。[2]

水文

基隆河 基隆河源於海拔420公尺,薯榔里的薯榔尖、薯榔寮、分水崙下一帶。基隆上游在平溪境內,有十餘條支流匯入,分別為三坑溪柴橋坑溪尪仔上天溪望古坑溪石灼坑溪月桃寮溪新寮溪五分寮溪東勢格溪竿蓁坑溪火燒寮溪竿蓁林溪灰窯溪番仔坑溪

基隆河與景美溪上游之大溪墘溪源流之分水界,僅距發源地薯榔寮約1公里處,大溪墘溪上游谷深坡陡向源侵蝕力遠大於基隆河,使得基隆河上源被大溪墘溪侵奪,致使基隆河流量減少。[2]

氣候

平溪以雨量豐沛著稱,平均每年有近200日是雨天,全區平均年雨量3500公釐以上。同樣位於淺山丘陵地形,皆是著名產茶區,平溪與石碇、坪 林相比,年雨量竟高出甚多,不僅表示天無三日晴之事實,也造就平溪境內河流的豐富水量,形成瀑布、壺穴等特殊景觀。東勢里火燒寮觀測站雨量紀錄,於1912年曾創下年8507.4公釐的驚人紀錄,1986年亦曾達到年6224.4公釐的年雨量。[5]

參考文獻

  1. 平溪天燈節登場7萬人擠爆菁桐. [2013-0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18). 
  2. 2.0 2.1 2.2 蕭景文《平溪地方經濟之歷史考察》臺灣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2002年 (PDF). 
  3. 《世家望族》煤礦霸業沒落 基隆顏家拚出路,壹週刊,2016年03月15日
  4. 平溪區公所《103年應用統計分析(人口結構)》
  5. 經濟部水資源統一規劃委員會《台灣地區雨量紀錄-北部區域》(198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