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師子比丘尊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師子比丘尊者師子比丘尊者,被禪宗尊為西天第二十四祖。婆羅門種姓,為中印度王子。[1]

尊者博聞強記,聰慧過人。其父崇信佛教,由於受到家學的薰陶,尊者自幼立志學佛。一日,佛教二十三祖鶴勒那進宮說法,尊者向他請教如何使用心力學佛,鶴勒那語意玄妙且引人入勝,講解得非常清楚,尊者的身心當下決心出家為僧,師事鶴勒那。鶴勒那隨即傳正法眼藏給尊者,並預示師子後半生的劫數所在,囑咐他要善自護持,言畢,鶴勒那滅度。其時,罽賓國有五位修禪僧人,悟性過人,能言善辯。尊者遠遊罽賓與五眾論道,挫敗五僧,其令折服,由此尊者名聞遐邇。罽賓國有一童子,自降生左手握拳不得伸展,與尊者相見後,拳手伸開,並將握於掌心的後顆珍珠獻給師子。尊著認定與童子前生有緣,遂將法衣傳給童子,是為佛教第二十五祖。但終為外教所污陷,被罽賓國王所殺。當地白象山仙人以神力探知尊者被冤,遂建塔禮葬比丘。此尊與第438尊同尊。可互參。

尊者。中印土人。問二十三祖曰。我欲求道。當用何心。祖曰。汝欲求道。無所用心。曰。既無用心。誰作佛事。祖曰。汝若有用。即非功德。汝若無作。即是佛事。因付以大法。游化至罽賓國。轉付法與婆舍斯多。後王秉劍至尊者所。問曰。師得蘊空否。曰。已得蘊空。王曰。離生死否。曰。已離生死。王曰。既離生死。可施我頭。曰。我身非有。何吝於頭。王即揮刃。斷尊者首。白乳涌高數尺。王之右臂旋亦墮地。

  • 中文名 ;師子比丘尊者
  • 別 名 ;西天第二十四祖
  • 身 份 ;中印度王子

五百羅漢第柒拾玖尊

師子比丘尊者,被禪宗尊為西天第二十四祖。婆羅門種姓,為中印度王子[2]

二十四祖師子比丘者,中印度人也。姓婆羅門。得法遊方,至罽賓國。有波利迦者,本習禪觀,故有禪定、知見、執相、舍相、不語之五眾。祖詰而化之,四眾皆默然心服。

史書記載

唯禪定師達磨達者,聞四眾被責,憤悱而來。

祖曰:「仁者習定,何當來此?既至於此,胡云習定?」

彼曰:「我雖來此,心亦不亂。定隨人習,豈在處所?」

祖曰:「仁者既來,其習亦至。既無處所,豈在人習?」

彼曰:「定習人故,非人習定。我當來此,其定常習。」

祖曰:「人非習定,定習人故。當自來時,其定誰習?」

彼曰:「如淨明珠,內外無翳。定若通達,必當如此。」

祖曰:「定若通達,一似明珠。今見仁者,非珠之徒。」

彼曰:「其珠明徹,內外悉定。我心不亂,猶若此淨。」

祖曰:「其珠無內外,仁者何能定?穢物非動搖,此定不是淨。」

達磨達蒙祖開悟,心地朗然。祖既攝五眾,名聞遐邇。方求法嗣,遇一長者,引其子問祖曰:

「此子名斯多,當生便拳左手,今既長矣,終未能舒,願尊者示其宿因。」

祖睹之,即以手接曰:「可還我珠!」

童子遽開手奉珠,眾皆驚異。祖曰:「吾前報為僧,有童子名婆舍,吾嘗赴西海齋,受嚫珠付之,今還吾珠,理固然矣。」

長者遂舍其子出家,祖即與授具。以前緣故名婆舍斯多。祖即謂之曰:

「吾師密有懸記,罹難非久,如來正法眼藏今轉付汝,汝應保護,普潤來際。」

偈曰:「正說知見時,知見俱是心。當心即知見,知見即於今。」

祖說偈已,以僧伽梨密付斯多,俾之他國,隨機演化。斯多受教,直抵南天。

祖謂難不可以苟免,獨留罽賓。時本國有外道二人:一名摩目多,二名都落遮,學諸幻法,欲共謀亂。乃盜為釋子形象,潛入王宮。且曰:「不成即罪歸佛子。」

妖既自作,禍亦旋踵。王果怒曰:「吾素歸心三寶,何乃構害,一至於斯!」

即命破毀伽藍,袪除釋眾。又自秉劍,至尊者所,問曰:「師得蘊空否?」

祖曰:「已得蘊空。」

王曰:「離生死否?」

祖曰:「已離生死。」

王曰:「既離生死,可施我頭。」

祖曰:「身非我有,何吝於頭!」

王即揮刃,斷尊者首。白乳涌高數尺,王之右臂旋亦墮地,七日而終。太子光首嘆曰:「我父何故自取其禍?」

時有象白山仙人者,深明因果,即為光首廣宣宿因,解其疑網。﹝事具聖胄集及寶林傳。﹞遂以師子尊者報體而建塔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