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川藏風毛菊

中文學名:川藏風毛菊

拉丁學名:Saussurea stoliczkae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目:桔梗目

科:菊科

屬:風毛菊屬

川藏風毛菊(學名:Saussurea stoliczkae),是一種雙子葉植物綱菊科風毛菊屬的植物。多年生矮小草本,高2-6厘米。花果期8-10月。分布於西藏、四川、新疆等地。

目錄

目錄

形態特徵

生長環境

分布範圍 [1]

形態特徵

多年生矮小草本,高2-6厘米。根狀莖細,有分枝。莖極短,密被白色絨毛或幾無莖。葉線狀長圓形或倒披針形,明顯超出頭狀花序,基部漸狹成長1-2厘米的葉柄,長3.8-8.5厘米,寬0.8-1.5厘米,羽狀淺裂,側裂片5對,鈍三角形或偏斜三角形,頂端有小頭,上面被稀疏絨毛,下面密被白色絨毛。

頭狀花序單生莖根狀莖頂端。總苞卵圓形,直徑1.2-2厘米。總苞片5層,被稀疏的柔毛,外層卵狀披針形,長1.1-1.2厘米,寬3-4毫米,綠色,少有帶紫紅色,頂端漸尖,中層長橢圓狀披針形,長1.7厘米,寬3毫米,綠色或帶紫紅色,內層線狀披針形,長1.5-2厘米,寬1.5-2毫米,上部紫色,頂端鈍。小花紫紅色,長9毫米,細管部長7毫米,檐部長2毫米。瘦果圓柱狀,淡褐色,長4.5毫米,無毛。冠毛污白色,2層,外層短,糙毛狀,長4毫米,內層長,羽毛狀,長1.5厘米。花果期8-10月。

生長環境

生長於礫石山坡、灌叢、草原、草甸、沙灘地、湖邊小溪旁及山溝,海拔3 200-5 400米。

分布範圍

分布於四川(木里、稻城)、西藏(日土、革吉、普蘭、仲巴、薩噶、吉隆、聶拉木、定日、定結、措勤、改則、雙湖、那曲)、新疆(塔什庫爾干、葉城)。印度西北部、尼泊爾也有分布。

藥用價值

性味歸經:苦、辛,溫[2]

功能主治:用於治牙齦炎,祛風活血,散瘀止痛,風濕痹痛,跌打損傷,麻風感冒頭痛,腰腿痛。

用法用量:3-5錢,水煎或泡酒服。

注意:孕婦忌服。

藥材鑑別

乾燥全草莖為類圓形,粗壯,長60-100厘米,粗者徑約9毫米,棕色,有明顯縱棱,莖上葉痕明顯;質堅而輕,折斷面髓部白色,中空。葉多脫落,完整葉片暗綠色或棕色,長橢圓形或狹披針形,羽狀分裂或全緣,具長柄。全體被細毛。氣弱,味苦。以身干、質嫩、枝葉較完整者為佳。

採收加工

於7月左右割取地上部分,除去雜質,曬乾。

參考文獻

  1. 川藏風毛菊,植物智, 2014-08-19
  2. 風毛菊,中藥360,2017-5-10